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粘虫有哪些危害


  粘虫3龄后昼伏夜出危害,具假死性。4龄以上幼虫有钻到根旁松土里1~2厘米深处潜伏的习性。5~6龄幼虫食量最大,占幼虫期的90%以上,抗药力较3龄以下幼虫强10倍左右,因此,药剂防治应在幼虫的3龄以前。6龄幼虫老熟后在植株根部附近松土1~2厘米深处化蛹,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农药消灭病虫害,见效快、功效高、不受时间或地域的限制,因而大部分朋友所喜爱;可根据有害生物、作物、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农业栽培技术,有目的地改变农田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长,从而避免或减轻病虫害。比如可以培育与利用抵抗力强的品种、改变耕作栽培方式、合理调整农作物品种的布局、尽力加强田间管理等,下面来看看粘虫有哪些危害吧?
  粘虫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可连续繁殖和生长发育。在我国每年可发生2~8代,吉林省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发生在6月份,第二代发生在7月下旬~8月中旬。粘虫在自然情况下,发育一代需40~50天,第一代卵期6~15天,以后各代3~6天,幼虫期14~28天,前蛹期1~3天,蛹期10~14天,成虫寿命11~15天。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草丛,柴草,墙缝,玉米秸秆堆中,夜晚出来活动,进行交尾,取食和产卵等。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能力,一次飞行可达500公里左右。粘虫越冬代蛾每年春季2~4月在北纬33℃以南的虫源区——海南岛、广东、广西及福建等地相继羽化,3月下旬向河南、安徽等黄淮流域迁飞,在小麦上繁殖为害,形成一代幼虫严重为害高峰。小麦成熟时一代成虫大量羽化,立即又往北飞到2~3代地区东北、内蒙古繁殖为害。
  粘虫幼虫的食性很杂,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1~2龄幼虫白天隐藏于作物的心叶或叶鞘中,晚间取食叶肉,形成麻布眼状小条斑。3龄后将叶缘咬成缺刻,此时有假死和潜入土中的习性。6龄为暴食期,能吃光叶片,咬断小穗,食量为整个幼虫期食量的90%。幼虫老熟后喜欢在含水量为15%左右的松土中化蛹,稻田中幼虫在距水面4厘米处高的稻丛基部结茧化蛹。
  以上是本站小编整理的粘虫有哪些危害的内容,一旦出现这种虫害人及时治理,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敬请继续浏览本网的其他栏目内容吧。
网站目录投稿:盼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