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篇文章,谈到父母教养孩子的风格,讨好型和控制型。今天谈谈影响孩子人格的第三种家庭教养方式叫放纵型,有的家长可能还戏称"放养",就是任由孩子自我发展。 01:释放天性 某次我和先生在电影院里认真观影,坐我后排的一个孩子,用脚一直踢我的座位,还时不时地发出笑声,吵了差不多十几分钟。 我实在忍不住(因为透过椅子踢到我腰上),就对坐他旁边的妈妈说:"在公众场合管一下你家孩子"。 不料这位妈妈却说:"小孩子天生好动,这是孩子的天性啊。"说完她继续看电影…… 作为家长,要考虑到你孩子的这种天性是否合理,是否对他有益的。 这种不理会他人感受,一昧放纵孩子的行为不叫"释放天性",只能让别人说你家孩子没教养。02:没有教养的孩子 前几天我和孩子在广场玩,有这样一个情节: 一个小女孩,3、4岁的样子,坐在舞台旁的阶梯中间。我家孩子刚15个多月,特别喜欢爬楼梯,弟弟往上爬,碰到了小女孩的裤脚,小女孩直接就推弟弟的头,还好我扶住,不然就滚下来了。 我扶好弟弟,就跟小女孩说:"姐姐,你不可以推弟弟,你可以让一下弟弟过去"。 没想到站在旁边的奶奶(估计是,也可能是姥姥)竟满不在乎的说: "你家孩子先碰到她的,不然她不会推"。 那一瞬间,我不想跟这位大妈争辩。 对于孩子的任性,他们选择了闭一只眼,也没尽到作为父母(或监护人)的责任。自由发展不是说要对孩子身上的一切特点都听之任之。 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在别人眼里就是没有教养的孩子。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无作为的父母(或监护人)。 而这种教养方式成长起来的孩子,特别自私,唯我独尊,蛮横胡闹。这种典型的表现在留守儿童身上更较为常见。 农村留守的孩子,父母大多是外出打工,不在身边,孩子必要的日常行为得不到监管,特别是双休日脱离学校,老年人管理不到位,一些孩子外出不归,骑车上路,出入游戏厅、网吧等场所。03:有"边界" 暑假那段时间,我在老家带孩子,有天带着弟弟和3岁多的女儿妃妃出来溜达,在路上经过学校小卖部时,看到一群小姐姐在吃冰棍,像所有的小孩子一样,妃妃对冰棍雪糕类没有抵抗力。 她问妈妈:我想吃冰棍,是否可以。 我很明确地说,不可以。因为那两天她的肠胃不好,没有答应。 她马上就生气了,气冲冲的跑回家。哭着找爷爷,我跟爷爷说了缘由,她最后也只好接受。 很多人会说,应该给与孩子自由,但释放这个自由不是纵容,无节制,无规则。尊重孩子的意愿前,必须有一条清晰可见的边界: 有些事可以允许,有些边界坚决不能超越。 04:自律能力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 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 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经常听到有家长抱怨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家孩子只有在我盯着他的时候,他才会学习(写作业,画画,弹琴……)。 我想这类家长朋友需要关注的是,关于如何培养孩子自律性的问题。 在我的手机里有个运动类的APP,它有一句标语"自律给我自由",这是一句很有力量的话,也是一句让人深思的话。 "自律"是个好习惯,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别说孩子,试问家长们自己能否做到自律? 你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觉得孩子就能做到? 自律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家长想放养的前提是先帮孩子养成强大的"自律能力"。 05:内在驱动力 培养自律,最好是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1、试着让孩子主导,你去引导 试着让孩子自己去主导需要完成的事,家长适当的给予引导和督促,而非一味的去控制,去发号施令。 你喜欢在你做事的时候,别人在身旁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态度指手画脚吗?我相信没有人喜欢这样,孩子也不例外。 2、避免制造竞争性的环境 许多家长把孩子的成长看作是一场比赛,高喊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总有人比你成功,总有人比你幸运,这个无止境。 竞争的时候,会让孩子带着功利心去做事。他们在乎的是最后的结果,而非做成事情的过程。 3、挖掘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会在某一个阶段迷恋某种事物,而这种迷恋刚好就是让孩子去拓展内在驱动力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