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今天你对话了吗


  最近,《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一篇有关中学课堂使用推特之类工具的报道,让我颇感惊恐。这个项目的出发点很好:他们希望数字工具能够让孩子们更加畅所欲言。结果呢?现在孩子们整天都盯着屏幕,根本不去和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互动。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好主意。
  过去十年来,大学生的平均同理心水平骤降。对于其中的原因,有一个假设是: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花费很多时间来解读社交线索(social cue)了。我们现在总是盯着屏幕,通过短信、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来进行"对话"。
  由于我们不再那么关注面部表情和声调的细微变化,也就不会在长期记忆中存储社交网络(大脑中的社交网络)在解读复杂社交场景时所需的数十亿个模式。颇具讽刺的是,在社交媒体世界中,我们反而不再那么注重社交了。
  每周我几乎都会经过一家大型组织的办公区。从窗外看,里面的情形可能每次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始终不变:迷宫般的一个个小隔间都异常安静。我们都走向数字化了。坐在过道两侧的同事不是当面,而是通过网络电话讨论中午去哪儿吃饭。初看起来,这种方式应该有好处。我们都太忙了,所以需要争分夺秒来提高工作效率。但弊端是,就在我们可能最需要对话的时候,我们却丧失了对话的艺术。
  随着团队的兴起,今天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社交性。良好的协作对成功至关重要,然而,要想协同完成工作,人们就需要小心应对复杂的社交暗流。可现在,冲突就只停留在一封糟糕的电子邮件上了。由于与其他人"实时"交流的时间减少了,我们的"社交电路"可能也就无法发展到高效完成工作所需的程度。
  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交技巧,一旦工作压力袭来,我们很可能会选择独自来完成工作,或者更糟。在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 (Deepwater Horizon)钻井平台上,随着最终引发爆炸的各种问题不断累积,团队内部的冲突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了。面对压力,他们不是相互协作,而是激烈争论,从而阻碍了可能解决方案的形成。
  如今,我们的工作不仅更具社交性,而且也变得更加无形和概念化。无形想法带来的问题是,我们很难在头脑中长时间地保留它们。如果我们将想法大声说出来,而不是闷在自己脑子里,大脑中用于处理想法的"电路"就会更丰富。这样,当我们能与其他人实时交谈时,我们更容易深入思考一些微妙的想法,并能从更多角度来进行思考,从而建立新的联系或实现创新。在各种力量将我们推向其他方向的时候,我们恰恰需要更多、更有效的对话。
  企业要想提升工作效能,就应该致力于提高实时对话的数量和质量。第一步是客观评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我的研究表明,旨在帮助解决问题的工作对话中,平均而言,只有不到10%达到了预期目的。此外,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对话,我们也需要一些新的认识。在这方面,神经学会很有帮助,有关同理心、说服及沟通的研究,不仅为常识性做法(但人们没有善加利用)提供了证据,也提供了突破性的想法。
  在知识经济中,数字信息能快速且自由地传播。当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数字信息时,创造价值的就不一定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认识。在这个全新的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对话,正在成为一种消亡的艺术,而现在,该是复兴这种艺术的时候了。
网站目录投稿: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