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是谁把中小房企赶出了一线城市其实二三线


  一线城市一些中小房企的员工,最近每天晚上都是"醉生梦死"的,一顿大餐跟着一顿大餐,一个聚会跟着一个聚会,在外人看来非常潇洒。
  只有他们自己明白,这些灯红酒绿不是胜利后的庆祝,更像是末日来临时的狂欢。
  他们所在的房企,手里都没有待开发的地了,近期拿到地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之前的项目,只剩下"收尾"的工作,根本就不需要多少人。
  于是,整个公司都弥漫着"末日"的氛围,有的人忙着跳槽,有的人得过且过。
  一次又一次的狂欢,有的是欢送曾经的战友,有的则是留守者麻醉自己的盛宴。
  据明源君所知,这样的中小房企,有一大批。他们为什么会沦落至此?他们为什么会拿不到地?明源君认为有4方面的原因:
  ❶拿地规则变化,一些地块门槛升高,中小房企根本没有资格拿。
  ❷ 融资渠道逐步收紧,中小房企融资手段有限,没有钱拿地。
  ❸中小房企财务成本高、金融能力差,巨头拿到能赚钱的地,他们拿到会亏本,不敢拿。
  ❹中小房企实力、品牌有限,财务成本高无法应对长周期,也无法通过旧改等方式拿地。
  下面明源君详细来说……
  01:
  一些地块门槛很高   中小房企根本没资格拿   ▿   我国之前的土拍,一般都是"价高者得",中小房企只要肯出钱,也能拿到地。   本轮调控各地方政府试图通过限地价来限房价,不再搞"价高者得",出台了"熔断"、"熔断+抽签"、"限地价+竞房价"、"限地价+竞自持"、"招标+拍卖"五大类模式。   明源君认为,"限地价+竞自持"、"招标+拍卖"这两个模式,最有可能成为长期政策。   "招标+拍卖"模式,目前已经在多个一线城市落地,也在土地拍卖中进行实践。   比如,上海之前就曾发布一则土拍规则调整的公告。新规则下,当土拍竞报申请房企超过3家时,则先招标,通过经济实力、技术资质、项目经验等评选出综合实力最强的3家;而后这3家房企走拍卖程序,决定最后买家。   明源君详细研究过相关规则,最后结论是:   一旦中小型房企碰上巨头,必败无疑。非上市房企,50强以后的房企,没有做过装配式、绿色住宅项目的房企,基本都没戏了。   而地方政府这么做的逻辑可能有2:   一是通过将土地聚集在优秀房企手中,更有利于实现市场的平稳和政府调控;   二是少量的巨头或优秀房企在竞争不那么激烈情况下,会比较理性。举牌时,不易被恐慌情绪所左右,加上参与拍卖的只有3家,拍出地王可能性会降低。   而深圳上半年供应的12宗商服地块中,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5宗地块对竞买企业的主体资格和土地出让条件均设置了严格要求,针对性强,最终全部底价成交。而剩下的自由竞争的商服地块则由平安、华侨城等大房企拿下。   所以,现在一线的一些土拍现场,中小房企根本无法进入,更不要说拿到地了。   02:
  融资渠道收紧以后   很多中小房企根本没钱拿地   ▿   中国的开发商,现在很缺钱,中小开发商更缺钱。   许多中小房企,过去都是拿到地之后,再去找合作方,然后上杠杆筹钱的。   而这种模式现在在一线,现在已经很难实现。   有媒体报道称:北京要求拿地企业需要持银行开具的存款证明,证明资金来源,还会利用央行大数据去排查拿地资金加杠杆的情况。   另有媒体报道称:深圳土地交易中心的最新规定,如果5个工作日内无法交清土地款,不仅要没收保证金,还要罚款成交价的20%。   通过加杠杆的方法拿地很难,那就只有动用自己的钱,可现在,融资渠道正在全面收紧。   首先,卖房获取资金这个最健康的渠道收紧了。   一二线限购、限价、限贷层层加码之后,去化变慢,大房企可以卖一些项目保证现金流,留一些项目等着赚取利润。   而中小房企根本就没几个项目,卖掉可能亏本,留着则占用大量资金,所以他们手里根本就没钱。   北京上海的商住被打击后,销量骤减99%,而当年拿商住用地的,很多都是中小房企。   其次,传统融资渠道正在遭遇全面收紧。   一行三会集体清理金融乱象,央行MPA考核、表外业务回归表内,证监会、发改委先后收紧海内外发债,银监会收紧通道业务,保险业严厉打击万能险,银行按揭贷款额度收紧……   以私募为例。2月13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文件规定,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16个热点城市普通住宅地产项目的,暂不予备案。   再以房地产信托为例。   今年以来,68家信托公司共发行326只房地产信托产品,累计为房企融资1005.5亿元。而近期银监会向各银监局下发《2017年信托公司现场检查要点》。文件显示:违规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被列入2017年信托公司现场检查要点。   第三,之前2年行业规模快速扩张,发行了大量债券,2017年是集中到期的时候   截至目前,房地产企业待偿还的债券数量累计已达1996只,待偿还债券规模2.12万亿元。仅2018年底前,将有1055.86亿元债券到期。其中,2017年8月、9月地产债到期规模分别达到112.87亿元、113.17亿元,连续刷新单月历史新高。   当然,对于巨头而言,问题不大。他们有很多办法可以想。比如:   恒大,用深圳10个项目的部分股权,换取了108.5亿的资金;   万科,成立两支基金,注资50.31亿元,撬动了129亿元;   可是对于中小房企来说,他们的信用评级本来就不高,手里的项目筹码本来就少,公司里也缺少金融创新人才。他们不知道去哪里找钱,即使有新政策他们也用不上。   比如,海外发债已经越来越难。但有券商认为,房企住宅类海外发债短期没戏了,但商业类有可能放开。未来对于达到一定投资级别的商业类用房,熊猫债有放开的可能。但是,中小开发商之前大多都是短线操作,手里根本没有商业资产。   而一线的土地保证金正越来越高。   深圳最近几次土拍的保证金已经到6亿-9亿元的高位。万科在广州市拍下的广国投资产包,保证金高达46亿元。北京好的地块保证金在10亿元左右,差的地块在5亿元左右。   对于中小房企来说,去拍一次地,如果拍不到,保证金利息损失都是很大一块。   03:
  中小房企财务成本太高,金融能力差   巨头敢拿的地,小房企一拿就亏本   ▿   对于中小房企业来说,现在一线的土地市场他们根本是看不懂的。   举例来说:一块土地起拍楼面价2万,成交价3万,加上建安成本每平方米5000,再加上其他税费、销售费用等,每平方成本会在4万1左右。而当地现在限价,项目今年开盘的话,最多只能卖4万2。这块土地拍卖时还要竞自持比例……   这块地,小房企不管怎么算,都是亏本的,不敢拿!而大房企却敢拿。为什么?   第一方面的差异在于财务成本不同,计算利润的方式也彻底不同   央企有多个渠道可以借到年息2以下的钱。许多非国有巨头的年财务成本在3.5左右。   2年以后,如果房价上涨20%,他们同期增加的财务成本只有5%,那么项目就有了15%的利润。   虽然上涨只是一种可能,但还是值得一赌。   而许多中小房企的财务成本是13、14,2年以后,他们的财务成本增加了28%,即使当地房价上涨了20%,他们也还是亏了。他们只能搞快周转,而半年内,项目被限价很严重,他们不可能有利润。   也就是说,不管快还是慢,他们都赚不到钱,他们连赌的资格都没有。   第二方面的差异,则在于如何看待自持物业。   上面说到,许多地块要竞自持比例,这对中小房企来说,是个巨大挑战。   因为,现在一线物业租金只有房价的2%左右,确实很低。   但是,如果这个物业是房企在5年前持有的,那么和当时的房价比,租金就是成本的6%。还是不错的。   所以,对于巨头来说,在财务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再持有几年,租金回报率也就上升了。而中小房企因为财务成本高,没法这么算账。   另一方面,大开发商有融资优势,可以加杠杆凭规模获取其他收益。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几乎所有开发商进入长租公寓的目标都是一样的-----3年10万间。也就是说大家都意识到,即便持有经营物业,同样也是需要规模的。   自持会沉淀大量的资金,在REITs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要做大规模就要不断的加杠杆。   例如,今年3月,万科即联合其他合作方共同组建两支专业商业地产投资基金,其中万科在两支投资基金预计总出资人民币50.9亿元,对应的出资比例为39.4%。同时,公司拥有的商业地产项目中的42个项目的部分或全部权益转让给投资基金。如果标的资产包的全部项目都达成交易,预计交易作价为人民币86~90亿元。然后,又拿着回笼的钱去收购其他的项目。   也就是说,像万科这样融资成本低的房企是可以加杠杆的。规模做大以后,就可以通过规模效应以及增量价值赚钱。   比如在保证出租率的同时,将租金收入证券化,打包成金融产品,获得现金流,进行其他项目的开发、经营等。   而对于中小开发商来说,融资成本已经很高,想通过加杠杆做大规模就很难了。规模上不去,持有的单个项目就成了负担。   04:
  实力不够、品牌不够   无法通过旧改等拿地   ▿   当然,有人会说,招拍挂不行,中小房企还可以通过旧改拿地嘛。   而事实上,中小房企在这方面也不行。   以深圳为例,佳兆业、星河、鸿荣源、京基、卓越早就圈好了大批的优质土地。恒大等依靠实力也拿到很多地块,龙湖、华夏幸福、泰禾、碧桂园等也在寻找机会。中小房企则乏善可陈。为什么中小房企在旧改上也不占优势呢?   第一是人力上不占优势。   大公司的投资部门几百人,可以触及城市的每个地块,全面梳理,而小公司人力有限,找到的机会自然也有限。   第二是品牌上不占优势。   旧改最关键的事情,就在于是否能获得基层政府的支持,是否能尽快说服老业主签字。而当地基层政府或者村民一般都对房企资质、能力有期待,更愿意和有经验的大公司签协议。   第三还是上面提到的财务成本的问题。   旧改一进行就是3年、5年的,财务成本高的小房企被占用那么多资金,很容易被拖跨。   拿不到新的土地,就没有新的项目,中小房企正在逐渐被赶出一线城市。   他们中许多会选择在一线周边的三线继续发展。但事实上,一线周边强三线虽然对企业资格的限制没那么多,但是机会也是越来越少。   以嘉兴等地的拍卖为例,许多大开发商同时用几十个不同的主体去参与拍卖。马甲多了,拍到的可能性就增大很多。而马甲背后则是实力的竞争,因为每个马甲要想参加拍卖,都得交几千万的保证金。   所以,在一线周边强三线拿地,最后比拼的还是经济实力。   而一线许多中小房企现在员工流失严重,也是因为其早年没有远见、没有持有一些资产。   如果持有商业资产,除了可以通过金融手段贷款解决资金问题之外。商业项目本身也可以成为公司没有新项目时的"定海神针",租金可以产生现金流,用来维持公司运转。而管理运营商业物业,也可以发挥留下来的员工的能力,让他们有事业可以干,这样可以留住核心人才。   明源君认为,中小房企被赶出一线城市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会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巨头化,在一线发生过的故事在二线、三线也会上演……最终百强可能会占有85%乃至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主编 王恒嘉 图片来自网络
网站目录投稿:碧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