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机器人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机器人在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对人的主体性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而人主体性的依存条件、表现方式和实现形态都发生了跨时代的变化。
  【关键词】科学技术;机器人;人的主体性;双刃剑
  一、人的主体性的内涵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是在人的实践与认知活动中生成的本质,是后天获得的人的本质力量。"它的发展与每个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步入信息时代,人的主体性继承了自身固有内涵与属性,同时呈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
  主体性既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性质,又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据和条件。如海德格尔所说,主体性建构了主体。那么,是什么条件或者说人具有了什么样的性质才能成为能动的价值存在呢?
  第一,自为的自律性。人之所以成为主体首先就意味着世界的属人性质,而属人的价值关系的形成,前提就是人必须是独立自主的。人虽然处在各种关系中,不能也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但人作为主体却必须具有自由的意志,能够以自身为依据,自我决定。人就算不能主宰世界,但至少能够支配自身,有自我做出决定的能力。如果人不依靠自身,而处在对外在力量的依赖关系之中,人就永远不会是主体。正是由于主体的独立自主和自我决定,所以,人必须为其决定负责。自律是同责任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自主、自律并为行为和决定负责的人,才可能成为属人价值关系的主体。
  第二,自觉的能动性。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主体的根本性质,也是人活动的根本特性。实践是创造性的活动,人之所以成为主体,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这种创造性活动决定的。人类改变自然的过程,就是创造其价值的过程,因此人把世界两重化了,形成了现实世界和属人世界。在现实世界的意义上,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与自然是本原和派生的关系,但在属人世界的意义上,人与自然则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人通过创造价值的活动而使自然归属于人,成为人的无机身体。正是由于在这种主体与客体分化和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创造性活动中,人才成为主体。
  第三,自由的超越性。自为性和自觉性其本质都代表着自由,因为自为是行为上的意志自由的体现,自觉是意识上自由的体现,因此,自由是对人本质的最终界定,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自由是自为性和自觉性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人才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样,自由就与超越性联系了起来。超越性有两层涵义:一是就过程而言,人的创造性活动总是具有面向未来的开放性;二是就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言,人总要超越感性必然性的束缚,以人本身为活动的目的。这两层涵义的统一就说明了人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但发展是有目标有方向的,在这里目标并不是存在的最终状态,它仅仅是说明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历史是进步的,是有价值衡量标准的。由此自由的价值就以一种内在于超越过程的方向和动力的形式而存在,推动着创造性过程永无止境的发展。因此,人的主体性和能动的创造性,只能从人对自由追求的超越性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即是说只有自由的价值才能使人成为真正自主活动的主体。
  二、机器人对人主体性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给它的创造者、销售者和用户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就像任何新技术一样,它的发展也引起或者即将出现很多不可预测的问题,并使一些人感到担心或懊恼,甚至对人的主体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劳务就业问题
  由于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脑力劳动,将会使一部分人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工种,甚至造成失业。人工智能在科技和工程中的应用,会让一些人失去参与信息处理活动(例如规划、诊断、理解和决策等)的机会,甚至必须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二)社会结构变化
  人们一方面希望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能够代替人类从事各种劳动活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它们的发展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近十多年来,社会结构正在慢慢的发生变化。"人-机器"的社会结构,终将为"人-智能机器-机器"的社会结构所取代。智能机器人就是智能机器之一。现在和将来的很多本来是由人承担的工作将由机器人来担任,因此,人们将不得不学会与有智能的机器相处,并适应这种变化了的社会结构。
  (三)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化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与推广应用,会慢慢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并使它们发生改变。
  (四)心理上的威胁
  人工智能还使一部分社会成员感到心理上的威胁,叫做精神威胁。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感知精神,而且把这作为与机器的区别。如果未来,这些人开始认为机器也能够思维和创造,那么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和恐慌,甚至感到威胁。
  (五)技术失控的危险
  任何新技术最大危险莫过于人类对它失去了控制,或者是它落入那些企图利用新技术反对人类的人手中。有人担心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其它制品威胁人类的安全。为此,著名的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三守则":
  (1)机器人必须不危害人类,也不允许它眼看人类受害而袖手旁观。
  (2)机器人除了服从有害于人类的都必须绝对的服从人类。
  (3)机器人一定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除非是为了保护人类或者是人类命令它作出某种牺牲。
  我们一般认为,如果把这种"机器人三守则"扩散到整个智能机器界,成为"智能机器三准则",那么,人类社会将会更容易接受智能机器和人工智能。
  (六)引起的法律问题
  人工智能的应用技术不仅代替了人的一些体力劳动,也代替了人的某些脑力劳动,有时甚至行使着本应由人担任的职能,免不了引起法律纠纷。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及,正在逐步进入家庭,使用"机顶盒"技术的智能化电器已问世。可以预知,将会出现更多的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关的法律问题,需要社会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法律角度作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要通过法律手段,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反对人类和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进行惩罚,使人工智能技术为人类的利益作贡献。
  (七)人工智能对文化的影响
  如前所述,人工智能可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此外,人工智能对人类文化有更多的影响。
  (1)改善人类知识
  在重新阐述我们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哲学家、科学家和人工智能学家有机会努力解决知识的朦胧性以及去除知识的不一致性。这种努力的结果,可能导致知识的某些改善,以便能够比较容易地推断出令人感兴趣的新的真理。
  (2)改善人类语言
  根据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工具,思维规律可用语言学方法加以研究和探讨,但人的有意识和潜意识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3)改善文化生活
  人工智能技术为人类文化生活打开了许多新的窗口。比如图像处理技术必将对图形艺术、广告和社会教育部门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现有的智力游戏机将发展为具有更高智能的文化娱乐手段。
  综上分析我们知道,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提高都有巨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将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还有一些影响,可能是我们现在难以预测的。可以肯定,人工智能将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的主体性相协调
  不断强化人的主体性,是使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范围和层次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关键条件.因此,人们愈来愈加关注制约主体性的因素.人的主体性及其实现无疑受到极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和个人因素的制约.比如,生产力状况制约着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相似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的人们,其主体性也有极大差异,个中原因是人的主体性不仅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还要受到主体素质的制约.人的素质主要有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和主体能力等.在当前科学知识高度发达的时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人们的主体性的影响日趋显著.而现在现代科学对主体、主体性有加强、深化的一面,又有削弱、制约的一面,其实质是以人类自身的成果再向人类提出更深刻、更艰巨的挑战.现代科学技术应该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基础上。卡尔从逻辑上推论出"我思,故我在。人并非是被动的,人是能动。人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应该服从物质运动的规律,用发展联系的眼光去看待生人的主体性。应该更加积极,更加理性。再者如果说,把人与物质世界区分开来只是人成为一种主体性存在的第一步的话,那么,强调人积极主动参与认识对象的生成就进一步确立于人的主体性存在的地位和作用。人类不能没有主体与主体性的观念。当代人类主体性的问题,需要靠人类主体努力解决,所谓主体性的困境,就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困境,它与每个人都有关。马尔库塞认为当代人类走出主体性困境的方法,显然不能再依赖科学主义,而要依赖人文主义。其中解决困境的策略不外:改善主体自身、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未来只能是一种开放的可能性。而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当下把它创造出来。
网站目录投稿:映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