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决定了你的性取向?同性恋行为,或称同性恋生活模式,是基于同性吸引,从而选择这种包括同性之间的情感倚赖及性行为的生活模式。同性恋跟安乐死及死刑一样,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道德伦理课题。 究竟性取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是不可变的还是可选择的?有些人认为同性恋是一个学习行为,但也有人认为,如果同性恋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话,应该可以通过让同性恋者学习异性恋者的性觉醒、性刺激和性行为来改变同性恋取向,但这事实上是很困难的。 科学家通过对同性恋者的大脑解剖,发现同性恋男性的大脑与异性恋女性的大脑有相似的地方,而与异性恋男性的大脑有区别。其他的发现包括同性恋男性的手指印与异性恋女性的相类似,如一个胎儿的手指印在16周形成。这表示同性恋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 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表示,如果其中一个双胞胎是同性恋者,则另一个是同性恋者的比率增加50%。科学对同性恋的研究还很初步,而每一个新的发现都改变着科学观察同性恋的方式。 性取向,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浪漫、与性上对男性及女性有何种型态的耐久吸引。最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性倾向是个程度渐进的连续概念,好比肤色。每个人的性倾向位于从"只对异性感兴趣"到"只对同性感兴趣"之间的某个位置。 关于性取向产生有很多的理论。当今大多数科学家同意性取向很可能是环境,认知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总之,重要的是应当认识到性取向可能是很多因素造成的,而且因人而异。 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未获得解决的恋母或恋父情结是决定"性"定向的重要因素。他们设想:对母亲过分亲昵,对父亲疏远或敌视的男孩,会产生对其异性性冲动的恐惧,从而促使其性取向转向同性。 性学习理论则主张,童年早期的同性恋体验或幻想不仅未受到抑制,反而通过性行为和手淫得到强化,促进了同性别的性取向,而遗传学研究并未能发现决定性取向的基因标记。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募集了792个研究对象,其中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男异性恋者、女异性恋者各有198人。该问卷填写者被问到他们儿时有否参与过58种游戏或运动。结果发现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较倾向玩一些非性别典型的活动。 有研究者以问卷和访问调查了巴西、土耳其和泰国三地的成年男子,共有878个对象,当中177人是同性恋者,157人是双性恋者,544人是异性恋者。普遍来说,男同性恋者童年时对运动较不感兴趣,较多跟女孩子玩,性格也没那么有侵略性。 心理学家理查·格林在1960年代后期募集了66个行为女性化的男孩,另有56个男孩作为控制组。当他们踏入青春期或成年後,在能成功联系上的样本中,控制组的35人全是异性恋者;实验组的44人中,有33人是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11人是异性恋者。 关于荷尔蒙对性倾向的影响,科学家多是针对出生前荷尔蒙研究。不少科学家认为荷尔蒙是影响因素之一。从动物实验上得知,实验鼠在出生前荷尔蒙浓度会影响其性倾向。 患有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 在胚胎发育期睾丸素过多)的女性,跟她们一些没有患此症的女性亲戚比较,前者同性恋的比率较一般女性高。一些非性别典型的特质(包括喜好的游戏、攻击性、食指无名指长比)会受到出生前荷尔蒙浓度影响。 从心理角度分析,来自于家庭或家族中男性角色缺失,男孩在妈妈、姐姐、姑姑、阿姨等女性圈中长大,或男性气质遭遇挫败(挫败指父辈男性气质被创伤事件削弱,并失去对男孩的正性影响)。 在幼年时,性别认同遭遇混乱,比如家人把女孩当男孩养、男孩当女孩养,或过分强调男孩像女孩子,其三父爱母爱缺失、被同性大哥哥或姐姐照顾而产生强烈依恋与朦胧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