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景德镇民国粉彩山水瓷画精品


  民国时期山水瓷器有陈设品、日常用品、文房用具等,陈设品中以瓷板画最为多见。装饰图案有仿古代传统瓷绘作品,有借鉴文人绘画图案,还有创作写生图稿。根据瓷器的不同档次,瓷绘可分为简笔写意、兼工带写和工笔重彩三种不同技法,简笔写意和兼工带写大多绘中低档次日常用品。笔法简练,以线代皴,少渲染,色彩比较单调,大多以青绿墨彩为主,缺少层次和厚重感。工笔重彩多绘高档瓷器中的陈设品及文房用具,色彩丰富,层次清晰,有国画韵味,达到了以瓷代纸的效果。这类粉彩山水瓷画大多出自文人画派一类的高手,有作者的姓名、斋号及题记等内容。代表人物有汪野亭、何许人、张志汤、汪大沧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汪野亭的汪派山水。
  汪野亭(1884~1942年),珠山八友之一,名平,号元鉴,别号传芳居士,斋号平山草堂。江西乐平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江西省立窑业学堂,师从张晓耕、潘匋宇学习花鸟画,25岁学成后到景德镇专业绘瓷,改学山水瓷画,取法清"四王"及石涛,笔法刚柔相济,世人称绝。汪氏有四子一女。长子汪小亭,名松,次子汪少亭,名柏,幼女汪桂英,除三子汪青未从事瓷绘在教育部门工作外,其他子女及小亭之长子汪平孙均从事瓷绘专业。祖孙三代家技相袭,在继承汪派山水瓷画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将汪派山水瓷画推向鼎盛,成为景德镇瓷绘山水的典范,世人争相学摹。传世作品有粉彩山水纹瓶和粉彩"红树青山"瓷板画。
  粉彩山水纹瓶
  高5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6厘米。侈口束颈,溜肩,长弧腹,腹下内收,圈足外侈。画面以全景式构图分为四段描绘,每段由江水、渔船、沙渚、木桥相互连接。开卷为巍峰耸立,远山迷蒙,山脚下丛林幽深,村舍茅屋被古树丛林所掩映,庄前山地宽敞,与溪水相接,二老者站在溪水边观看远方山川美景。第二段以辽阔的水面为主,沙渚、坡岸环绕,一座小桥横跨江水,又连接两山、岸边、沙渚,山谷间有几处房舍半藏半露。第三段江水直下,绕山脚与另一条江水相汇,形成无限宽阔的水面,江水上有小船游荡,有小舟停泊,江边有人垂钓,生活气息浓厚。第四段满山遍野绿树成阴,修竹丛生,山川秀丽,有古刹寺院深藏。上方有墨彩题书:"故人家住桃花岸,宜到门前溪水流。时在壬申(1932)重阳前三日,于珠山平草堂之南无画室之西窗,翥山垂钓子汪平作。"下有红彩篆书"平印"印章一枚。胎质白而细腻,白中微微泛黄。胎坯薄厚匀称,器型制作精致规整。施釉薄厚均匀,釉面光亮润泽。
  整个构图场景气势宏浩,精心设计,合理布置,既严谨得体,又疏密有致。每一段落独立成章,各具特征。内容各异相互呼应,气韵贯通,融为一体。全图运用传统的勾勒、点染、皴擦技法,笔意精细。设色以浓重的青绿色调为主,同时用赭色渲染山脚、水面,从而衬托出树木丛竹的青绿浓艳,达到光彩亮丽且层次鲜明的艺术效果。
  粉彩"红树青山"瓷板画
  纵25厘米,横39厘米。画面描绘江南初秋山川景致。山峦叠嶂,高低起伏,一波溪水宽阔而平静,水上一叶小舟鼓帆顺风而去,另一只靠岸停泊,老者在船头垂钓。溪水两岸一木桥横跨,老者策杖漫步于木桥之上。两岸丛林秋树茂密,茅屋草合掩映在松树丛林之中。上方有墨彩题书:"传芳居士汪野亭作。芳甫乡兄雅玩,弟郁孟华敬赠于南昌,廿四年(1935)元旦。"下有红彩"之印"印章一枚。胎质白而细腻,白中微微泛黄,釉面匀净,光润明亮。
  此幅瓷板画运用了传统的山水技法,巧妙地把握了瓷板特有的润滑而不易皴擦的特点,多见笔钩皴,运用油彩和粉彩相交融的特点,先墨后色两次完成,使画面见笔见色相辅相成。在艺术处理上运用浅绛山水的笔法、墨法,又吸收了小青绿山水的特点。在用色上以青绿为主,兼用赭石皴勾,画面统一中有变化,艳而不俗,润而不滞,充分表现了南方初秋山水的秀美特色。画面工整细致,潇洒秀润,恬淡明洁,温润而又和谐,是一件雅俗共赏的艺术珍品。
  何许人(1882~1940年),安徽南陵人,珠山八友之一。乳名华子(取乞丐贱而命长之意),后王琦改名华滋。字德达,又名处,又取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之句,更名何许人。少时至景德镇学绘青花,后改绘粉彩。民国初年,应詹元广、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学仿古瓷,得见故宫历代名画名瓷,瓷绘技能大进。何氏画技与书法兼能,善微书,在径寸印盒上书《出师表》、《赤壁赋》全文。中年后在九江设店,往来于景德镇与九江之间,自画自销。以粉彩雪景瓷绘著称,传世作品较少。有粉彩"风雪访戴"瓶,堪称精品。
  粉彩"风雪访戴"瓶
  侈口,短束颈,溜肩,圆鼓腹,圈足近直。肩上贴饰两个狮首衔环耳。绘雪景中人物两组环腹一周。一组为江边老树槎橱,树叶脱尽,寒江冰雪烂然,一艘小船主仆二人离岸启程。另一组山路崎岖,杂树倒挂悬崖,主仆二人离船登岸,沿山路前行。腹上部墨彩题:"风雪访戴,时己卯(1939)之冬月。许人何处画。"下有红彩"何"字款。器底有红彩"许人出品"四字款。胎质洁白细腻,胎坯略厚,制作精细。器型新颖别致。构图疏简,气势雄浑,有传统绘画中宋人章法。笔法刚中见柔,有清"四王"中王石谷遗风。设色以墨彩、白粉为主,黑白反差强烈,沉稳而又厚重。用浅粉、淡赭渲染衣纹和小船,使冷色中增加几分暖意。
  "风雪访戴"讲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雪夜乘船访好友戴逵的故事。戴逵字安道,东晋时期隐士,琴、诗文、书画俱佳。"风雪访戴"《晋书》卷八十中有载。王徽之居山阴时,一觉醒来,想起好友戴逵,便不顾夜深路远和茫茫大雪,乘船到剡县看望,黎明时到戴逵的家门而不进,徘徊一阵便沿江而回。童仆奇怪地问:"您思想戴逵而来,为何不进门探望?"徽之说:"我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岂必见安道耶!"在徽之的心目中朋友情感重在内心,而并非形式,见面与否无差别。这个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广为流传。此件瓶的画面所表现的就是这段故事内容。
  张志汤(1889~1971年),画室名"亦陶斋",江西婺源人。1901年入景德镇余立卿红店学艺,后受聘袁秋舫至南昌专绘彩瓷,得见宋元绘画珂罗版印刷品,瓷绘技艺大长。1935年任教于浮梁陶瓷职业学校,1945年后,先后任教于江西省立陶专、景德镇陶瓷学校。早年山水大多参照宋元印刷品绘制,四十年代后受郎世宁影响,以瓷绘骏马为主。晚年教学之余,作花卉小品,姿态轻盈,设色淡雅,妙诣独得,意趣高华。传世作品有粉彩"赤壁夜游"瓷板画。
  粉彩"赤壁夜游"瓷板画
  宽24.9厘米,长38.5厘米。瓷板呈
  长方形。绘历史人物及山川景致。画幅迎面安排一组山壁,峰岩险峭,"断崖千尺",临江峭立,一股飞泉沿崖壁直激江中矶石之上,浪花飞溅,汇入湍流的长江。岸边古松挺立,赤壁矶石下"江流有声"。一叶扁舟泛波而下,船夫划船,苏轼与他两个好友围桌饮酒。左上角墨彩题:"赤壁夜游。履之先生雅正,张志汤写于珠山客次。"另有红彩"志汤"印文。胎质略白微泛黄,胎坯薄厚适中,制作精细,釉面匀净光润。笔意有金人武元直的风格,整幅设色灰暗。以墨彩和绿彩勾皴山石、松树及水口两侧,分出大体层次,再用重彩点山石及松树苔点。山壁先用淡墨彩皴染后用赭色大面积渲染,墨彩与赭色相互渗透,使整个画面景色暗淡,以求达到词赋中描述"江流有声,断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夜间景色。
  这幅《赤壁夜游》瓷板画作品,是张志汤据武元直《赤壁夜游图》绘制而成的瓷画作品。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官到黄州时,于五月七日和十月五日,两次约好友夜游黄州赤壁,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千古佳作。《前赤壁赋》写真情实景,《后赤壁赋》将实景与幻想相结合。黄州赤壁并非当年三国争战之地,作者借写三国赤壁以哿情怀古,宣泄胸中之忧闷。
  以《赤壁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在苏轼同时代已经出现,大多以《赤壁赋》为题材。目前存世最早的作品是北宋乔仲常所绘《后赤壁赋图》和南宋马之和绘《赤壁后游图》。还有就是武元直所绘《赤壁夜游图》,成了描写东坡与客人泛游赤壁的典范,以后历代国画作品和瓷画大多以此为模本仿绘。
  汪大沧(1899~1953年),安徽县。字沧生,号一粟,别号甫艺、桃源老农。六岁随伯父汪藩(清同治、光绪间彩瓷名家)学艺谋生,1913年经同乡冯远向张浩推荐,入浮梁乙种工业窑业学校饰瓷料,师从潘訇宇、张晓耕,后留校任教。
  关于汪大沧的绘瓷艺术活动,《瓷都景德镇历代陶瓷名人集》中记述:"1924年,他应邀参加了汪晓棠、王大凡创办的‘瓷业美术研究社,任课范教师。其后,他也经常参加王琦、王大凡组织成立的月圆会活动。在此期间,他还经常与珠山八友一起绘画。特别是邓碧珊死后,绘画八块成堂的瓷板画,多找汪配画,为‘八友之一"。
  汪氏曾与毕伯涛学习诗词,以秃笔画粉彩山水,用笔简练沉稳,技法娴熟,独树一帜,享有盛名。传世作品有粉彩山水"清泉石上流"瓷板画。粉彩山水"清泉石上流"瓷板画
  瓷板呈长方形。采取远、中、近三段式构图手法。远景山川迷蒙,烟云浩渺,古塔、村合、草亭、丛林等均掩映在烟云雾霭之中。中景取整个画幅左面山石斜出,山石间一股清泉泻下,崖脚江边怪石上主仆二人指点江山,一古亭坐落在峰巅上,亭下崖边,杂树丛生。近景江水辽阔,几艘舴艋靠岸停泊,一叶小舟泛波于江上,几只水鸟在空中盘旋。上方有墨彩题旬:"清泉石上流。戊子(1948)黟山嗤痴生大沧汪粟于养心斋写"。有红彩"大沧""一粟"印文。胎质白中泛黄,较为细致。施透明白釉,呈乳白色。背面露胎无釉。
  这幅瓷板有宋人马远、夏圭的绘画风格,强调艺术高度概括,侧重于采取"一角""半边"的构图方式,来抒泄胸中逸气。远山平远,近山险峻,小中见大。绘画技法多以披麻皴,在险峰岩石上酣畅淋漓地迅疾擦染,有劲挺浑大的气势。水波纹勾画则柔弱绵绵,与山石画法形成对比,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
  邹洁,号龙岗居士,生卒年不详。民国时期瓷绘名家,以粉彩山水著称。用笔用色雅洁明亮,玲珑剔透,深得汪氏山水精髓,被世人所称道,流传作品较少,有粉彩山水纹长颈瓶传世。
  粉彩山水纹长颈瓶
  高35.7厘米,口径5.4厘米,底径9厘米。小口圆唇微外侈,细长颈,丰肩,长弧腹,腹下部内收,圈足外侈。画面以"通景"手法描绘江南山水景致。主峰高低起伏,山势由近及远,层峦交叠,远山如眉,密林丛生,蔽日遮天,古寺楼阁、山庄房舍、木桥草亭分别错落。一股山泉从主峰飞泻而下,击石穿林,绕山脚,过木桥,锐势顿减,顷刻成潺潺细水与宽阔的湖水相汇,湖水碧波荡漾,众多船只在湖面上来往穿行,有的靠岸停泊。器上部墨彩题:"竹桥横小涧,泉响落空山。仿石谷大笔,邹洁涛淑氏画于珠山"。下有红彩圆章"之印"二字。器底部有红彩篆书"治治"二字款。胎质洁白细腻,胎坯精薄。器型制作规整细致,釉面青白润泽亮丽。小口长颈瓶,器型别致,制作精良,是民国时期创新器型,有清康熙时期罗卜尊的遗风。
  整个构图布局严谨,自然和谐。以横向展开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美如画卷的山川景色,让景物始终笼罩在"雅静""闲适"的氛围之中。作者取王石谷之画意,笔法挥洒自如,皴法细腻流畅,着色以青绿为主,干、湿、浓、淡,富有变化。枯中有润,气韵生动,精细中见潇洒,把美丽的山川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谓独具匠心之佳作。
  纵观景德镇民国时期瓷业概况,自民国初年一直是在内忧外患的恶劣环境下存生;一是国力衰弱,经济萧条,二是英国、德国和日本瓷器的倾销,限制国瓷销售。日本侵华时期,景德镇虽未沦陷,但侵华前景德镇瓷窑有150多座,至1947年只有76座,其中被日军炸毁30多座,其它瓷窑也因瓷业不景气而关闭。虽然如此,瓷都窑火仍在燃烧,并出现一批爱国瓷业艺术家,创造了不少精美作品。特别是以汪野亭为代表的"汪派山水",用笔苍劲奔放,色彩瑰丽多变;张志汤的工笔山水、骏马瓷画精美绝伦,使人陶醉。他们的瓷绘风格在中国近代陶瓷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影响颇为深远。
网站目录投稿:语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