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几点


  王倩茹+谢可意+卢玮楠
  【摘 要】本文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实际工作,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提出优化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几点建议,旨在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议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eds)、尊重需求(Esteemneeds)和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1】
  五种需求可以分为两级,前三种需求都属于低一级的需求,而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高级需求。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是人类赖以生存下来的最基本的要求;安全需求包括人类的自身安全、生活稳定、免受痛苦、疾病等方面的需求;在满足前两者的需求的基础上,社交需求即归属与爱的情感上的需求显得更加重要,如渴望伙伴、团队,希望自己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再高一层的需求是尊重的需求,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够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好评;最高一层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即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成为自己所期望成为的人。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求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求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管理者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一理论激励团队成员,进而完善团队建设。
  二、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管理是三级组织体系,即校团委和院团工委两级指导,青年志愿者协会或义务服务队组织参与管理。由于校院两级存在不同的管理模式,导致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与院青年志愿者分会之间的联系存在一定阻碍。消息通知传达往往存在局限性,导致活动安排不能按时进行,二级学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也不能及时反馈。
  另外,很多高校志愿者注册体系不健全,没有接入全国统一的志愿者服务注册平台,致使在校学生志愿服务空间狭小,不能外出组织和参与活动,假期里的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得不到关注,无法实时发布活动信息。
  (二)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后勤保障体系不健全,如:大学生下乡支教路途遥远,但没有配套的交通出行办法,也没有补助补贴,当中产生的一些费用往往由学生自己承担,忽视了志愿服务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志愿成本底线;义务募捐有时得不到充足的经费支持,因此活动在规模上受限;为避免安全隐患,指导教师对志愿服务普遍持保守态度,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三)志愿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笔者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者们参与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热情开始下降,而情绪倦怠的消极心理开始呈现。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志愿者被动参与较多,外在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在校内受表彰的名额还比较有限,志愿服务类社团的地位还不高。【2】大学生志愿者往往根据上级要求来工作,而个人方面的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因此志愿者本人的工作满意度也不是很高。另一方面,这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有关,调查显示64.5%的志愿者是为了提高自身价值而选择志愿服务的,这样的参与动机具有简短性,与高校志愿服务不相契合。
  三、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支持力度,保障生理和安全需求。
  校院两级管理机构加强联系,高度重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必要性,通过预留专项活动经费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帮助。志愿者参与活动时奉献较大、完成的困难度较高而导致志愿成本提高,应充分考虑大学生付出与收获的"性价比",即他们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是否能获得更多的志愿经验和人生启迪,对应付出增加的志愿者应当予以适当的补助或激励,以保障志愿者能够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与其志愿成本相称的"收获",学到更多的经验与感悟,真正的提升自我。【2】确保志愿者参与活动时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保障
  (二)加强团队建设,满足社交需求。
  高校要努力建设团结坚实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全新的志愿活动平台,对大学生加以教育,从服务前培训、服务实施、服务评估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将志愿服务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着重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志愿服务项目,有效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要壮大志愿者群体,让更多青年人投身志愿事业,把志愿者服务行为变成常态化、机制化的行为,突出精神引领的功能导向。【3】让志愿者感受团队力量,得到归属感,满足其社交需求。
  (三)扩大表彰范围,重视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建立健全长期、多形式的激励表彰机制,如:提高评优奖优比例,对优秀志愿者发放证书和奖章,并举行表彰仪式等。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多个媒体平台报道先进事迹,树立模范典型。通过采取多样的表彰形式,体现对志愿者的关怀和认可,让志愿者真正地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这是维系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动力。并以此为契机推广志愿者精神和理念,争取拥有更多资源的社会人士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吸引大学生踊跃通过本校志愿组织或社会爱心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展现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Abraham Harold 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M].1943
  [2]王睿博.哈尔滨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优化[J].商业经济,2015(8):164-165
  [3]蔡建淮,李荣志.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11(3):55-57
网站目录投稿:凝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