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机构,看师资",是不少家长挑选校外培训机构的重要准则。有媒体调查了解到,校外培训机构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大、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为了招揽生源,部分培训机构虚假包装教师"头衔",吸引家长报名并逃避监管。在一些低幼培训领域,更存在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培训半天就上岗"凑数"的"注水师资"现象。(4月22日新华社) "毕业于某985大学""有近十年的教学经历""多次获得省、市优秀教师荣誉""多次参加省市竞赛获奖"……"名师"亮眼的教学简历成为培训机构招揽生源的"利器"。事实上,这些简历充斥着大量虚假内容,众多信息含糊不清,难以鉴别。 挤干"注水师资"的水分,是广大家长的呼声,也是建立诚信社会的呼唤。培训机构"满嘴跑火车",忽悠学生和家长,不仅让学生和家长的权益受损,也导致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受损。遏制"注水师资"现象,促进培训机构良性发展,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让制度成为"注水师资"的"烘干机"。 其一,建立教师资格审核和备案制度。培训机构的教师入职不能"零门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为培训机构师资设置门槛:建立教师资格审核和备案制度,完善培训机构师资管理体系,从师德和师能两方面加以考核。要坚持"逢进必审"原则,教育主管部门对培训机构计划录用的教师进行审核和备案,查清入职教师的"家底",防止"来历不明"及劣迹求职者混进教师队伍。在资格审核过程中,除了审核教师是否符合入职条件,还要验证相关证书等资料的真伪,防止证书造假。 其二,建立教师信息公示制度。教师信息公示,既是满足家长知情权的需要,也是接受社会监督的要求。培训机构须以一定的形式或方式公示、公开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照片、毕业学校、教师资格证编号等信息。公示信息必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认定,没有经过认定的信息不得公示。 其三,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加强培训机构诚信管理,要建立诚信红黑名单制度:将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审核制度、教师信息公示制度,且无弄虚作假行为的培训机构加入守信红名单,予以表彰和激励;将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纳入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 其四,建立学生和家长评价教师制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道德品质如何,学生和家长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建立学生和家长评价教师制度,定期组织学生和家长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培训机构考核教师及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