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愿更多学生爱上语文


  很高兴我的《语文,有多少学生不懂你的温柔》一文得到了老师们的回应。理科学生不喜欢语文,盖因语文本身的特点,那么,语文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和理科学生谈语文?这里我想继续谈一下我的认识,并尝试将我上次的话题引向深入。
  语文学科的特点,一般用工具性和人文性来概括。前者侧重语言运用,后者侧重形象与情感。语文学习,重形象思维,重情感表达。而语言表达又灵活多样,不像数理化那么说一不二,这使得一些右脑比较发达的理科生,感觉语文捉摸不透,像对待一个心事繁多细腻的女性朋友,不知怎么哄她开心。
  语文,从"语"的角度说,首先是学习语言运用,不只是写论文、报告等应用类文体,需要做到语言准确简明,而且在生活用语中,也要得体,即怎样把话说好说美,这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当然,也包括书面语言的使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表达缺少文采,就难以流传广泛,难以影响更多的人。可见,"文"的重要性。
  那么,"文"究竟是指什么?
  据许慎《说文解字》,"文,从玄从爻",意为天地万物错综复杂的信息所造成的纹理和现象。文,古字通"纹",为花纹、纹理。文是水的波纹,是陶瓷的裂纹,是某种力量作用下产生的自然纹路,它的走向婉曲、柔和、优美,不生硬,有蕴藉,具有吸引人去探究的内在魅力。
  文,又引申为自然界的某种变化和现象, 日月星辰之运行谓之天文,江河湖海之水势谓之水文。进而引申为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不可完全预知和把握的现象、趋势,如人文。
  中国的"人文"和西方的"心理"是一对很有意思的词语。人对应心,文(纹)对应理。
  中国注重人文。人文,指人群在某种力量作用下活动形成的纹路,如人心所向与人心所背,如天下归心。先秦时期,各国无不以人心向背作为治理成败的标准,故梁惠王为自己虽积极赈灾,却"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感到忧心困惑,故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想像一下,在并无明显国境线的先秦时期,老百姓听闻一国之君贤明而奔向他依附他,在华夏大地上形成一股股人潮大势,这是多么形象生动的人文景观,又是多么真实直观的治国教材。
  而当时,民风淳朴与野蛮并存,又需要掌国者了解民情,考察民事,根据民众言行研判人心走向,从而作出决策,以顺应民势,砥砺发展,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周厉王弭谤而召公力谏,故采诗官整理国风以了解民情。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文"的认识与理解,可谓深刻。我们不妨将这种认识理解,称为人文研究。
  西方则探究心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近代以降才进入中国人的研究视野的。与人文研究不同,心理研究更侧重于了解个体内在的精神状态,力求从个体心理变化中寻找规律,以了解一个人的行为依据,甚至判断下一步的行为可能性。自然,了解人的心理是以理解或把握人的行为并进行更好的管理为目的,这一研究是设定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方式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行为心理学。当个体的心理研究难以解释群体或社会行为时,西方的心理研究开始向人本主义发展,力求以人为整体概念,由分析个体心理向人本思想转变。
  而以《乌合之众》等著作为代表的大众心理学研究,则关注到了群体在某种情境中的行为共性,但它只是看到了产生这一趋同行为的原因及其影响力,并由此指导治人者进行掌控或煽动,却没有看到群众活动对社会决策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总之,心理学研究,无论个体心理学还是群体心理学,都无法替代"人文"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复杂性、微妙性和普遍性。
  与人文对应的另一个词是地理。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高中阶段将地理分为文科,而大学则归理科。也就是说,地理学的基础知识看似属于人文学科,而其专业研究运用的知识能力却倾向于理科。心理学亦然。这至少说明文理之分并不绝对,反而相辅相成。
  一般将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指地球上的天然面貌和自然环境,是研究地质地貌在自然演变中的存在状态,如中国古代地理书《山经》《禹贡》,讲山川河流等地貌、水文物产等,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则以神话的方式叙述,以神的力量解释,实则并未讲明地之"理"。而人文地理,则是人类活动在广阔大地上留下的痕迹,如农业发展、工业活动等。看四畴齐整,城镇陈列,这既是人类活动结果的展示,又是人们对大自然进行的改变、装点、文饰和美化。故,所有人类活动都是"人文"的体现,属于文化的范畴。
  综上,可见"文"的第一个意思,即自然和社会万物以外在的形态向我们的诉说。在这个意义上说,万物皆有语言,"语言是大地开出的花朵,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
  文,第二个意思,是装饰与美化,如先民赤身时的纹身,用贝壳、骨头、树叶作的饰品,以及后来日常用具上的花纹、人体所需的服饰,等等。由此引申出"文"的一个特点:注重观感,具有修饰性。换言之,文,忌直白、粗俗。相较于粗朴、简陋,"文"就显得繁琐、复杂,多了一些外加的、看似无用的装点。但,这正是美的初步形态。而文化则是对人类活动的整体美化,使之更具有观赏性、愉悦性,以修饰人性中的那部分原始与本能,使之更利于观感地表达出来,也更易于让人接受。
  事实上,人的情感一旦达到峰值,会产生独特的心理状态,一是不会表达,二是曲折表达。前者为心愤愤、口悱悱之时,正需要"启"而使之"发";后者则是以文饰的方法发出(即表达、展示),这种表达婉曲、讳饰。为便于人们掌握,而产生某种形式上的东西,进而形成一定的礼仪。说白了,人的表达,要使他人更易接受,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和技巧。
  我们欣赏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示爱,却鄙薄阿Q对吴妈的求偶,虽然两性关系的最终指向是一样的。但不可否认,前者打动人心,后者则愧于为人。这就是婉曲与直白、美化与粗俗在人心理上产生的不同效果。当然,现实生活永远处于中庸地带,过于罗密欧与过于阿Q都不利于他人接受。这里,没有完美的行为,只有完美的导向,作为自带文化属性的"人",哪种方式更令你感到美好也更愿意接受?可以说,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方向正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固然,社会的真实之处正在于它的多元性,这是其富有生命活力的标志。今天,人们的追求更是多向化、多元化。然,崇尚自由、自然而至追求"天体运动"的权利,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人们还是更愿意选择遮掩、美化、修饰自己的身体和生活。
  齐格蒙特·鲍曼在《全球化,人类的后果》一书中设想了这样一种"灿烂之城":规整划一,布局清晰,同质度高,每个空间一目了然,几近透明。然而,"追求透明性是要付出昂贵代价的",因为"单一化滋生一致性,而一致性的另一面则是无容人之量",所以,"设计完美的空间是一片不毛之地"。这种设计,简直是太过理性。从直白与婉曲来说,美,就是生活的曲线。人工规划追求直线,追求整齐划一,便于管理。然而,这样的透明、直白、整齐,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反而会造成一定的空旷感和无力感。
  而文化,则是力求将管理与人文相结合。曲线的运用,增加了建筑及设计的多样性与繁复性,整个空间呈现出婉曲和谐之美。建筑的语言如此,"语言的建筑"也是如此。直白的语言, 给他人留有的空间总是逼仄狭隘的,缺少一种圆融、含蓄与关切,更谈不上美感和享受。
  归纳以上,"文"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自然、社会等他者的外在语言和行为表现,了解其特质和影响;一是修饰、美化我们自己的言行,以扩大我们对他者和社会的影响。这两种特征,正是在基础教育中能够得以体现并落实的。
  学习语文,无外乎两方面:揣摩、感知、理解文本含义,包括揣摩人物心理情感,感知人、物、事,理解内涵。新课标正是关照到语言文本的玄妙之处非完全能够从逻辑上进行推演判断,才加入了更加感性的表达——"揣摩",即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理进行揣度、斟酌。但这并非没有理论依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推己及人,无不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电感应"。
  读《红楼梦》,贾宝玉见林黛玉,那种微妙的心理变化,贾是直言说出,"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林是心下大惊"这人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贾的内心活动少,而话语多,林的话语少,而内心活动多。这真是颇值得玩味的两个形象。打一个比方来说,贾更像是理科生,直截了当,有话直说,毫不掩饰,毫不造作。你看贾宝玉一言不合,又哭又闹,一会儿玩笑,一会儿摔玉,率真而真爽。林则是文科生,一句话在心里也要绕一圈才说出,走每一步都要在心里转个弯,柔美多情,心思还要让人猜。说出的话,言辞不多,但信息量不少。
  这两个"学生",一个典型的文科生,一个典型的理科生,都那么可爱。林的话贾不会说,贾的话,林说不出口。其属性是"文"还是"理"决定于他们各自的心性、经历、认识、理解以及受到的家庭教育甚至性别等多方面因素。可以说,如果说都是美的话,贾的美,线条硬朗,明快,简捷,而林的美,则线条柔和,朦胧,繁复。你看,生活中哪一种美都不能缺少啊。
  也许有人会说,贾宝玉并不能作为"理科生"的代表,他还是有些女性化的,毕竟总是和姊妹们在内闱厮混(王夫人语)。确实,与薛蟠相比,贾宝玉却又是个"文科生"了,他文明,文雅,有文采,文学修养高。然而,性格再直接的人,都有婉曲表达的时候,猛张飞也有不把话说完全的时候,粗中有细,刚中有柔,才是完整的人格。
  因此,我们需要用语文的美,来装点心灵图式,改善精神面貌。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单纯、美好的,需要用人文的精神、文学的力量来丰富它,充实它,使之更加高贵而美丽。即使习惯于逻辑思维、抽象推理的理科生,也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渴望丰富的情感生活。当你懂得一个"文"字,有这么丰富的涵义在内,那么,你对"文"以及"语文"的认识,是不是更深入了一些呢?会不会对语文这么一位温文尔雅、安静娴淑的学科,有了一些好感甚至爱意呢?
  美国著名学者寒哲在《与思想家交谈》一书中说:"人文学从来不试图达到对任何事物绝对准确的认识。""人文学向人提供生活方式,科学只是向人提供谋生手段。人文学不仅注重知识的增长,也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对人的个性的培养。"愿这段话,能帮助每一位理科生,展开对语文的追求攻势。
网站目录投稿: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