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档电视节目里的纪录片,里面讲的是一名7岁的小女孩儿,周末会上一天的兴趣班。有乐器,舞蹈,外语、逻辑思维等,孩子的妈妈看起来很有活力。谈起对女儿的教育,她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举止言谈中流露出来的却是遮掩不住的焦虑状态。妈妈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兴趣班都要上,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回头看看这位脑力和体力都透支的7岁女孩儿,当问到她真的很享受这些课程吗?女娃面向镜头有些扭捏,回答有的课程自己喜欢,但有的不感兴趣儿,也不敢提意见,因为那样怕妈妈会不高兴。结果,孩子和家长都很累。 兴趣班上的多,孩子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热爱儿童。" 让孩子去参加兴趣班儿是正确的。我们也是为了帮助宝宝发掘他的长处,能够陶冶他的情操,多一项技能对未来也是有很多好处的。 首先,培养自信和耐性。比如说孩子去学习口才,会让他的语言表达方面很清晰,对于事 物的总结能力也很强,这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还有乐器,如果宝宝学习弹钢琴,当他安静地坐在那里弹奏,聆听和世界不一样的声音。 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学会坚持,慢慢磨练孩子的耐心和毅力,这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有用处,同样也会让孩子在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加分。 其次,培养协调性。有助于孩子的创造力。古人云:"写字用于养心,愈病君子之乐。"练习书法在挥毫泼墨中能够让人变得很快乐,写字的时候能够全身心放松。 尤其小学阶段,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可以通过书法来巩固学的知识,还能够把字写得整洁美观,提高写字水平。 还有绘画能够让孩子通过涂涂抹抹,来宣泄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想法,早期绘画能够使宝宝的智商提高,还会让他想象力大增,对审美方面的能力也都会有提高。 最后,增强体质,积极向上。比如说学习跆拳道或者是体育方面的兴趣班。能够强身健体,增强儿童的体力和柔韧性,同时还会让孩子大脑产生许多刺激,让娃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都能提高,同时还可以锻炼意志培养他勇敢向上的精神。 孩子去兴趣班虽有益处,但"过犹不及" 有调查显示:在孩子教育这个问题上,当代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状态都很焦虑。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关键的是引导他更好的成长。给宝宝营造一个有爱的成长环境,让他在阳光,空气和水分中自由自在的长大。家长应该给孩子遮风挡雨,让他有十足的安全感。并不是说父母让孩子做什么,他们就必须去做什么。比如说家长让娃学乐器他就不能选择自己喜欢学的绘画。 我家附近有一个托管班,每天下午放学时都看到家长们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要把孩子送到兴趣班,晚上还要去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感觉大家忙碌的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有时我会听见那些小娃儿们一边走一边抱怨:今天的作业好多,还没有写完呢,又要去那些班。确实有很多的宝宝并不喜欢去这些班上课,看到他们脸上无奈的表情就知道非常不开心,很多孩子都是晚上下课到家才能吃上晚饭。如果宝宝自己喜欢的班儿去上还可以,但是不喜欢迫于家长的压力之下不去也得去,就没有什么必要了。家长要让宝宝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他的选择。 家长应该考虑清楚,如何帮孩子选择兴趣班,这两点尤为重要。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纪伯伦说:"你们的儿女,其实不是你们的儿女,他们是对生命自由的渴望。" 家长给孩子报了兴趣班之后,基本上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管,多数只是负责接送他们上下课,根本不了解宝宝内心的想法。 如果宝宝在兴趣班里取得了好的成绩,家长应该给予适度的鼓励,如果一直不管不顾只能让娃感觉被冷落伤心。 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要过于严格,只要他们尽力了,学到什么程度都由孩子自己决定了。报兴趣班也只是为了多一项技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够多条路可走,如果非要强求孩子学的特别好,也就背离了当时的初衷。 二、良好的兴趣爱好关系到未来的幸福生活。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兄妹三人爱好音乐,都是从五岁开始拉小提琴。长大以后老大去了银行工作,老二去了企业,老三从事了音乐。 后来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兄妹三个人都不再从事自己原来的工作,而是携手建立了一个公司。他们经营高端的乐器销售,还组建了乐队出去演出,把喜欢的事业做的红红火火。这个故事也就是告诉我们,从兴趣和事业都结合起来工作是很好的事情,听起来也非常的让人羡慕。 但是,我们多数人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可能大部分人在选择工作时会寻找和自己兴趣相关的。或者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去找寻自己曾经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和好友们一起打球,或者是创立新的事业。 枕边育儿寄语: 父母给孩子报兴趣班,也要根据家庭条件和孩子的年龄爱好,选择他喜欢的特长,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艺术感。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