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信息,绝大多数时候是为了和别人交换信息,如果不交换信息,我们就会感到不安。 人类是群居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群体单独存在,尤其是精神上。消除孤独感是所有人一生挥之不去的、永远的需求,所以"Community"这种关系网络的形态始终存在我们的社会当中。 所谓孤独,通俗地说就是"寂寞"和"无聊": "当个人离开群体过久后,人性就会以一种手段惩罚个人。这种手段叫寂寞。" "无聊是一种注意力倾注的对象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的心理体验。" 由此可见,远离人群不行,进入人群、但是人群的价值观/爱好/特征/文化和自己不一致也不行,所以人们需要建立一个一个的社圈,用来聚集"和自己相同的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找到存在感。 "主题"是手段、"群聚"是结果、"存在感"是目的。 曾经有人问我:在PC互联网整体流量下降了1/3(CNZZ统计数据)的2013年,豆瓣小组竟然还能保持增长,最本质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我的看法是:互联网飞速发展了十几年,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可奇怪的是人们反而越发的感到孤独。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络都在不断催促人们尽快将自己的朋友关系复制到网络上来,却很少有人关注应当如何让人们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别怕陌生人,这个时代的社交焦虑》 "在中国,社交焦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心理问题。一个保守估算的数字是,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或多或少遭遇社交障碍的困扰。在这个强调彰显个性、表达自己的社会里,崇尚讷言敏行的中国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社交危机……" —— 别怕陌生人,这个时代的社交焦虑《中国新闻周刊》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社群的环境中恰恰可以让人们摆脱一对一社交时的心理压力,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中与他人交流,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压抑。 而这,或许是社群产品生生不息(尤其是在中国和日本)的本质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广义来说社群需求的潜在人群是所有人,但由于社群产品需要人们付出较多的时间、以及交流情感和观点等方面的天然特性,导致了大多数情况下,那些正处于塑造三观重要时期、个人休闲时间较多、尚未形成自己稳定关系圈的青少年以及独孤感强烈的老年人,对社群产品的需求会比工作生活都很稳定、私人时间较少的中青年更加强烈。 来源:豆瓣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社群产品经验谈之一:传统社群 社群产品经验谈之二:社群与社交 社群产品经验谈之三:本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