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论现代的看客问题


  【摘 要】教科书改革会使鲁迅精神被埋没,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看客"问题仍旧是我国社会的一大问题。"看客"对弱者的娱乐是他们的"过剩精力"的宣泄。这种"不害人、不做亏心事就是遵守道德"的态度急需端正。
  【关键词】教科书改革;反思;看客;真实
  一、教科书改革会让我们远离鲁迅
  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科书中消失,这让那些曾经学习过鲁迅文章的一代人看到如今的教科书时,感慨万千。那些清晨朗朗的书声、埋头苦读的身影,都曾是他们奋斗的足迹、成长的历史。"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沉默呵,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遥想当年,这些充满震撼力的句子激荡在几代人的心中,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奋发向上,团结一致,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当然这其中不乏那时教育的力量,教育在促使我们的民族进步。
  然而,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时候,教科书的改革将会让当今的孩子逐渐看不到鲁迅。这当然也成为了家长与孩子的代沟。可是,目前我们有那么多的学者进行"鲁迅研究",甚至结出丰硕的果实。课改这一举动是要干什么?是想要从此扼杀"鲁迅研究"吗?课改后,我们的后辈们必然与鲁迅接触少了,那么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都会与鲁迅愈来愈远。鲁迅的精神谁来受惠,谁来传承?
  鲁迅精神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财富,更是当代大众应该认真学习的精神资源。
  二、反思"看客"问题的必要性
  (一)从《祝福》中祥林嫂的境遇分析"看客"问题
  "看客"将弱者作为娱乐的对象。席勒的"过剩精力"说是在说明文学的起源与游戏的关系问题。然而,将"看客"对弱者的娱乐看作是他们的"过剩精力"的宣泄,亦是合适的。席勒认为,游戏的冲动会为了调和感性与理性冲动,创造一个活的形象。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看客"却不必创造一个形象,他们只需用那双饿狼似的眼睛发现那些可供他们娱乐的对象,就可来满足他们释放"过剩精力"的欲望。
  《祝福》中有这样的片段:祥林嫂的阿毛被狼吃了,她到处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痛苦。一些人特意寻到她,听她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悲惨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这个用来消耗"看客""过剩精力"的娱乐故事,并没有引发他们对祥林嫂的同情。他们在满足自己的娱乐的欲望时,也使自己本身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与遗忘。但是,或许某一天,这些"看客"们的不幸也会像阿毛的故事一样,被众人扒开,供大家娱乐、宣泄。
  (二)从现代社会现象反思"看客"
  像许多同龄人一样,笔者最早接触鲁迅是从中学语文课本开始的。阅读鲁迅作品的结果无外乎是语文课本和老师告诉我们的——"通过"什么,"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歌颂了"什么之类的公式化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生活经验的积累,我愈发从学习和生活中对"看客"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接触鲁迅的最深感受之一就是中国的"看客"问题。我一直对于鲁迅这句话感到莫名的恐惧——"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身为"民族魂"象征的鲁迅,为什么会说出这样刻薄而深刻的语言?他对于中国民众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在近几年来经历了一系列社会事件和自然灾难之后,面对许多中国人的反应我似乎体味到了当年鲁迅内心的深刻感受。
  比如,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两岁女童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18名路人无人施救,一名拾荒者陈贤妹的善良之举反被质疑为"想出名"。因此,我想说,我一向不会以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18名"看客"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生活中类似的大小事件比比皆是。街口的车祸遭到围观,菜市场里的口角之争成为无聊之人的"饭后甜点"。我相信每个人都看到过这种"盛大"的场面。在一些人的眼中,别人的灾难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笑点。这样的"看客"还有多少,我无法衡量。但是,我知道,在一些人看来,不害人、不做亏心事就是遵守道德,对他人的疏离、麻木、冷漠则与道德无关。这是怎样的社会造就了这样一群人?我想,鲁迅既然能发出这样的感叹,就证明在他的年代此类事件早已存在。"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论睁了眼看》)"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一思而行》)可是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为什么我们的民众还会保持这种状态?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就更应该认清"看客"问题。
  三、剖析当今的"看客"问题
  "看客"问题仍旧是我国社会的一大问题,这种"不害人、不做亏心事就是遵守道德"的态度急需端正。在孔夫子宣扬大仁、大爱,时隔数千年的社会,我们的时代也依然在提倡仁义道德。可见,仁爱、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精神主题。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也正是向着这个风向标而努力靠拢,这些人也从而拥有了这些高尚的品格,成为新时代标榜的优秀的人。还有一部分人看到了这个社会中可以谋取私利的地方,因此他们肆无忌惮地利用时代所宣扬的道德精神,将大众的信任与同情心变成自己成功谋利的保障。
  可是,当一些类似于扶摔倒的老人这些社会现象出现时,那些曾经被标榜为优秀的人却成了旧社会里的"看客",他们早把曾经满口的仁义道德抛在脑后,唯恐对潜在的危害或臆想出的困难避之不及。社会的仁义氛围也逐渐随这些现象烟消云散,从而沦落到旧社会的尴尬处境。现在看来,这类人曾经"拥有"的高尚品格,变成了曾被他们自己唾弃的假仁假义。
  为了避免大学生成为当代的"看客",最为代表性的为当代大学生冲破"看客"所顾忌的阻碍的,无疑就是北京大学吴志攀副校长的那番讲话:"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安心药,坚守自己的底线,不被社会中的一些"看客"问题所动摇。
  四、结语
  鲁迅对"看客"问题的深切关注,可谓用心良苦,今天的我们不能不深思熟虑,严加审视。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他的存在,使我们并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为"伟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的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散文选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鲁迅.而已集·小杂感(见《鲁迅全集》第3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1-32.
  [4]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9.
  [6]校长撑腰体_360百科  http://baike.so.com/doc/5582228-5795131.html
  [7]张福贵.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网站目录投稿:雅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