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定下的目标是不是因为拖延症一拖再拖,最后大部分都没能完成?新的一年,这四大拖延心理你需要彻底摆脱掉。 "2019年,新年flag就是要努力完成2018年未完成的2017年就已经制定了的2016年信誓旦旦要完成的2015年制定的目标!" 别不承认,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以上煎熬:每每立下flag,又每每被拖延症打败。对于争分夺秒的创始人来说,效率可是对公司的生死起着决定性作用,着实拖延不得。 不过,"救星"出现了。新年伊始,效率表单创建工具JotForm的创始人Aytekin Tank将自己成功"战拖"的经历分享给饱受煎熬的"同行们"。 试一试,或许去年倒掉的flag可以抢救起来了! 躺在被窝里,包裹进世界上最柔软的毛毯里……到底要不要起床打开电脑开始工作呢? 这是每天早晨6点闹钟响起时我思考的问题。 我在纽约一家媒体公司做程序员,同时也在兼职进行着自己的创业项目——JotForm,一个效率表单创建工具。一整年里,我每天都是被责任叫醒的,但又不得不一次次和自己的拖延本能抗争着。 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从一开始就寻找投资方,而是选择自负盈亏,这导致了: 我必须从公司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考虑盈利能力; 为了获得持续的收益,我必须不断地击败我的主要对手:拖延。 对于拖延,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每个人在特定时间里逃避任务的原因,都非常个人化。 和拖延症斗争的这一年,我的公司小有成绩,如今已达到130人规模,我想,现在是时候把经验和大家分享了,来看看我的"战拖"心得—— 没"融钱"的创业初期:创始人们更容易成为拖延症患者 在创业领域,大体有两种典型创始人:一种是有资本支持的风投型,一种是没有外部投资的自力更生型(创业诞生期间大体如此)。 虽然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但在创业初期,那些自力更生型创业者会更容易拖延吗?大体上来讲——是的。没有投资人的催促,团队压力不大,如果创业热情稍稍下降,最容易拖延,很多可能"改变世界的企业"都死在了这个阶段。 相较而言,一旦当创业者发展至融资阶段,就要面对拿别人钱的压力,要对股东负责。这个时候反而容易告别拖延,因为适度的压力会促成进步。 再加上,一旦公司习惯了固定的支出规模,缩减成本并不容易,为了顺利获得下一轮融资、维持长期支出,创始人有动力让公司跑得更快。因此,即使主观意愿上不想工作,风投型创始人也有动力在周一早上发邮件。 让我意识到这件事是在2006年。那时我刚建立JotForm,创业第一年,卧室就是公司总部。床的温暖,电视节目的欢乐……在家办公充满了让我分心的元素。虽然我很喜欢自己在做的事,但这些诱惑带来的拖延症依然偷走了我的最佳状态。("实践经验":别高估人性,拖延真的能打败热爱。) 那么,做就完事了?有四大拖延心理你得清楚 在那段时间里,我读了不少关于创业、生产力和拖延症的书籍,它们却不是都那么有用。每次我想要拖延的时候,总是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是有事拖着不做,无法离目标更进一步? 很多文章总是简单粗暴地建议我们克服抵触心理、把事情完成,这并不现实,甚至与正确做法背道而驰:拖延症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去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如何导致了逃避感,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来提高效率。"做就完事了(Just do it)"并不是战胜慢性拖延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如果我们总是逃避某些任务,或许应该尝试理解下深层原因。以下是几种导致拖延症的常见心理: 心理一:感觉自己在原地踏步 回想上次开始做一个新项目的情形,想到当时执行新的营销战略、内容创意或编程框架时,内心充满激动。几周之后,你可能发现自己还在做同样的事——这带来了巨大的沮丧感。 这类拖延的心理成因就是:努力工作却没有回报,这太没意思了。科学研究表明,本质上讲人还是倾向于即时满足而非延迟满足。有价值的项目往往无法一夜铸成,当下无法收获成就感这件事就会一直让人困扰。 如何克服这类拖延症?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家BJ Fogg建议道:用"微小胜利(small wins)"的积累,可以形成系统性行为改变。换句话说,你应该用自己的方法来庆祝每个微小目标的达成。 举个例子: 你想要给新的网站写评论,却忍不住一拖再拖。不妨和自己定个协议:每上一次洗手间,就要在回到座位上之后写一段评论,坚持一天。 一旦完成任务,可以用事先约定的方式奖励自己一点甜:简单如一块口香糖,或者骑上自行车到最喜欢的市区角落溜达。 整个行动过程更像一个游戏:触发点→完成任务→庆祝。 "微小胜利"法会让你有动力持续走到终点。最终,这个过程会变成习惯,让你乐在其中。 心理二:不确定从何开始 另一个导致拖延的主要原因在于:任务太多,不知道从何开始。 刚创办JotForm的时候,我常常眼前有无数个亟待解决的任务,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才好,以至于一直效率极低地拖延着。 在和创始人朋友们聊过之后,我发现这并非个例。缺乏系统的安排会形成压迫感,让人困惑,想逃避。 解决的关键在于两点: 首先承认在开始新事物时感到不确定是正常的。 与导师,顾问和朋友进行头脑风暴,找到确定优先级、优化时间的最佳办法。 我们的规划越系统,拖延的可能越小。就好像在我的家乡,农忙丰收季时,每个人都很清楚第一步要做什么,接下来的第二步、第三步又要做什么,不会凭猜测行事,拖延症也就不复存在。 心理三:害怕失败 在硅谷创业圈,创始人们有一句口头禅:Fail fast, fail often。用来表达不断试错的重要性。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硅谷一位匿名人士向管理咨询公司和福布斯作者Rob Asghar透露: 硅谷的人总是大谈特谈"拥抱失败",这是过分宣传。不少创业者惧怕任何形式的失败,渴求成功的压力太大,一些新人选择转而寻找捷径。 有的创业者通过找捷径来解决,也有人被完美主义拖着停滞不前,直接表现就是发布日期推后,截止时间错过,所谓"效率式拖延"。 创业早期,我也经常把大把时间花在不重要的任务上,并因此错失机会:没能完成用户增长和商业关系搭建,也没有充分地帮助更多企业提高生产力。 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家Ellen Hendriksen则认为,高标准不一定拖慢完成速度,但它可能降低自我评价,让你相信你的表现和自我价值紧密相关,很容易让人陷入停滞。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一个残酷的现实,"我是谁"和"我要达到什么目标"之间永远存在差距。 心理四:单纯讨厌任务本身 这是拖延症的最常见成因——因为单纯讨厌任务本身。 创始人是个复合型工种,每个人注定对某些任务更为偏爱。比如有人喜欢一板一眼的邮件推介营销,有人更倾向于做流量运营。 《哈博商业评论》作者Heidi Grant的"如果-然后"模型也许对你有帮助:辨别和梳理出完成一个任务需要的各个步骤。最重要的是,知道在哪里开始,从何开始。这和单纯地依靠意志力强迫自己完成工作有很大区别。 个人经验来看,先问这三个目标问题能提高效率: 如果完成任务会有什么结果? 如果没有完成任务会有什么结果? 我的首要目标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 一旦把目标串起来,时刻提醒自己将得到什么结果,能帮助我们回到做事有条理的状态。 试图解决拖延症的这些年,我试过很多方法,但也不是全都有用。毕竟每个人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内心驱动力和拖延原因也不同。以上是一些经验之谈,或许不适用于每个人,但试试也无妨。比让每件工作都得以完成更重要的是,找到内心的弱点和动力来源,小心避开前者,并让后者成为未来的驱动。 最后还有一个忠告:离你的床远一点,无论它看起来多么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