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今天分享的图书是一本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李家同的《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才出版不长时间的书,看起来比较合我的界口,加入待读,找时间读完,做笔记。
  为什么要大量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大量阅读可培养哪些能力?应该为孩子选择哪些读物?
  基础得靠阅读来奠定,大量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不能阅读"和所谓的文盲不同,它是指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却弄不清楚里面在说什么。我们的教育过于咬文嚼字地专注细节,这已和阅读本身无关,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想象能力。基础根基若没有打牢,更会往上延伸到高等教育,甚至危及整体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本书源自李家同教授近年不断走访台湾各地的演讲,讲题即为"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在书中,作者深刻总结了"不能阅读"的危害和"大量阅读"的益处,并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最后,作者以浓郁的人道主义笔触,为缩短城乡阅读的差距,让所有的孩子共享阅读的乐趣而深情呼吁。
  文件格式:MMAP 制作软件:MindManage
  点击下面的图片,查看全书内容:
  网盘下载:数据银行 微盘
  阅读永远都不会足够多——读李家同的《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徐如松
  一口气读完了台湾李家同教授关于阅读的演讲录——《大量阅读的重要性》,这是李教授近年来不断走访各地的演讲实录。每次演讲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冠名为"大量阅读的重要性",足以说明李教授对奠定基础人文教育的重视、对弱势家庭子女的关怀,以及对城乡教育差距的关注。
  至今,"精读"仍被国人奉为圭臬,其实是一个误区。这是因为,古代社会阅读只是王公贵族的特权,一般平民消费不起。二是古代社会文字的传播颇不容易,除非是最好的,才能刻印、书写和流传下来。21世纪的当下,思想活跃、传媒发达、科技先进,早与古代社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李教授竭力呼吁大家摒弃"精读考试用书,不读课外闲书"的功利思想,倡导"开卷有益、兴趣为先"的正确阅读观,让阅读成为"一件轻松而有趣的事情"。
  "大量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这是李教授这本演讲录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不谋而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困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李教授认为,义务教育实施以来,所谓的"文盲"几乎绝迹了,但是"不能阅读"的学生却还有相当的比例。所谓"不能阅读",是指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却弄不清楚里面在说什么,这其实就是缺乏阅读能力。阅读其实和骑自行车一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练习之后才能学会。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在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反观当下的教育,尤其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正盛行一种"文本细读"的热潮。教师在钻研课文时,不抠出一个"细节"、"亮点"来誓不罢休。如传统名篇《草船借箭》中描写诸葛亮的语言有十几处,但只有一处是"笑着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专注于这个"笑":诸葛亮为什么笑?他笑曹操什么?笑周瑜什么?笑鲁肃什么……这样的咬文嚼字、专注细节,不能说对提高学生的语感没有作用,但和阅读本身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
  李教授赞同法国当代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的"文本诞生,作者已死"的主张,但他同时提醒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所以体会和感受也不一样","在教孩子的时候,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释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不要硬性规定说,某个句子就一定是什么意思,某个故事就一定是在讲些什么,这反而限制了他们,让他们本来拥有的想象力都给压了下去。"
  就拿诸葛亮的"笑"来说,让学生感悟出"曹操粗心大意、刚愎自用,周瑜心胸狭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其实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不是一回事情,甚至有"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之嫌。这样的后果,就会让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也会阻止其对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的理解。
  对阅读的认知偏差,让孩子只想追求"标准答案",就会扼杀他们的不同观点和想象力。基础如果没有打牢,更会往上延伸到高等教育,以及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由此说来,引导孩子大量阅读真是太重要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网站目录投稿: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