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孩子拼爹妈爹妈该拼啥农村孩子家庭教育


  (标签:常德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
  大家知道,现在的学校有公立的、私立的;国外的、联办的;重点的、普通的…… 社会在分层,教育在分类。有的爹妈在陪读陪写、为孩子申请国外学校,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有的爹妈在带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要孩子学这学那,把孩子弄得身心疲惫……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别人在前进的时候,自己如果原地不动,那就是退步。于是,一个拼"爹"的时代来了。无数"爹妈"们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与孩子共进退,孩子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
  然而,下面的情境又不得不唤起人们对当前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的深入思考。
  情境一:某小学生家里。父亲一直不让看《西游记》小说,该生总要与父亲躲猫猫。一次,该生入迷,被父亲逮个正着,啪的一个耳光:"你只能看学校发的书!"
  情境二:某完小门口。某生的月生活费弄丢了,家长问其原因,孩子无语…… 家长找到班主任,不问青红皂白,吼道:"为什么没查出来?不查出来,老子一脚踹死你!"
  情境三:笔者本村亲戚家。一个周末的中午,笔者在本村亲戚家做客,突然传来亲戚邻居母子俩的吵嘴声。只听见母亲连声喝斥,儿子声嘶力竭。奶奶出来挡驾,却遭到孩子母亲一顿臭骂。直到晚上八点多,母子俩还一直数落不停。后来打听,原来是这位孩子"擅自"将买食盐剩下的钱买了一包零食。孩子是某校五年级学生,其母没读完小学便中途辍学,平时为人刻薄刁钻。父亲外出打工。一个五年级的学生竟敢与母亲抗衡这么长,真少见!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位母亲大人,竟然与自己十岁的孩子较真到如此程度!
  以上情境也许是些个案,但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少数家长平时的不良形象。这些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或放纵、溺爱,或简单、粗暴,导致部分农村未成年人品质低下、心理畸形、厌学任性、缺乏爱心,严重影响了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对于孩子,家长永远是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样板。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事。可现如今,孩子们看到的是家长大人在麻将桌上喝三吆四,忘记了给孩子、老人做饭;看到的是有些家长面对长者而话语粗俗、为了赚钱而以假冒真……笔者一直在农村任教,经常耳闻目睹类似情境,曾不止一次的震撼和麻木过,也曾不止一次的呼吁和哀叹过。辛辛苦苦教育一年,不如家长社会负面影响一天!
  家长的素质有多高,孩子才能飞多高。笔者比较欣赏古人的师道尊严。古人以师命为遵,以四书五经为圣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家长的观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因此古人的读书人中出了许多名人雅士。古今中外,有很多家长采用"特殊的家教"培养出"神童"、少年大学生的例子,或许能证明家长素质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懂教育的家长,并能按照教育规律去因材施教,才有可能让孩子正常甚至超常的发展。
  现在,农村大部分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认为好分数就有好前程。然而,成绩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永远拿第一名的孩子未必真优秀。美好的愿望不是单靠拼命拿高分就可以实现的!
  笔者也出身农民家庭,理解他们的想法。但一个教师的责任感与多年的反思,对农村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又是忧心忡忡!我们知道,多读书,读好书,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可有些农村孩子却做不到。他们读书只能读所谓有用的书,其他的课外书是很少读的。农村的家庭大部分不富裕,父母们对他们改变命运的期望投射到他们身上,一个孩子承载两代人的成长任务,太沉重了,长此下去是要崩溃的。父母的职责是正确"导航",孩子从会学习到会做人、会做事这个过程,父母观念的影响非常重要,那是需要智慧与眼光的!孩子总有一天要独自面对世界,只知道死读书的孩子,在社会上能走多远?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是教会孩子与世界相处的能力。父母最大成功和荣誉是培养孩子能在社会上活得开心顺畅、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这个方面,许多农村父母的底气是不足的。
  实际上,每个人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每个人的成功路可以与别人不一样。农村孩子大多勤奋,但稍欠自信与创新。孩子的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引导,更需要家长的功底。中国文化是土里面长出来的,土生的文化,造就了受其熏陶的人们走上封闭与痛苦的道路,导致农村的孩子们容易被一些条条框框束缚住,无法活得很潇洒。所以这种开放与开拓的创新之道,真正深刻领会并行之有效的农村孩子还是凤毛麟角。而有些家长却也只信奉"爱拼才会赢"的道理。笔者一直清楚记得,早年的一位初中毕业生家长对他孩子说的话:"伢子,想吃’‘27斤’,你只管拼命读书,我和你妈拼命干活,为了你,我们全家都豁出去,拼了!"(笔者注:当年国家工作人员每月计划供给商品粮27斤)
  那个年代,寒门出了贵子,鸡窝也出了凤凰。和现在不同,那时只要孩子闷头苦读就行了。直到本世纪初,家长们都急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几乎绑架了所有人。于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开始"拼爹","拼妈",拼学校,拼辅导班,拼时间,拼金钱。很多家长除了要求孩子每天学习,其它什么都不让做。认为凡是与学习无关的书、与升学无关的事,一律都是浪费时间毫无用处。他们把孩子的节假安排得满满的,却没有志愿活动、没有义务劳动、没有游戏、没有交友,当然也没有自由。可以说,孩子一生最需要的东西没让孩子去学,却学到了大量可能没用的东西。家长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获得他所希望的人生,实际上他正开始毁掉孩子的人生。说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孩子可能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端!
  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洗礼",家长们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家长开始分类分层,尤其是家长的精神层面有了高低层次之分,于是学生那里也开始分类分层。既然如此,农村家长还要不要拼?哪些该拼,哪些不用拼或少拼?回答是肯定的:当然要拼!不过要拼对路子。
  要拼就拼家长的人格魅力,拼家长的精神境界,而绝不是仅仅拼技能文凭。
  我们做父母的,虽然不能时时生活在孩子身边,但是,我们的精神一定不能缺席!所谓的陪伴不是整天形影不离的在孩子身边,而是让他们以你为荣,以你为魂!
  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人品,有时候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加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亲爹亲妈要给的是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处事方式,至于文凭技能之类,如果能给孩子当然好,实在没有也不要紧。即使你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也会理解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仅仅懂得柴米油盐,就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要是拼错了方向,那就有可能误导孩子。年幼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形成期间,缺乏判断力,观点不稳定,他们唯一可信赖的人就是父母。因此,家长要加强修养,尽力提升自己的品位,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看到你敢于担当、敬业友善,看到你坦诚亲和、光明磊落……。想要让孩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家长的行为绝对不能卑劣。家长乐于助人,孩子就会助人为乐。要让孩子从父母接人待物中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理解与尊重,从父母对他的关爱中学会关爱他人,报答他人。这些将来立足社会的必备品质,是家长送给孩子一生的财富,孩子一旦拥有谁也夺不去,不是学霸的孩子也能够出彩!
  要拼就拼良好的家风建设,拼敦厚的家训传承,而绝不是拼权势和金钱。
  如果父母的精神境界能影响孩子的高度,父母的品德修养能影响孩子的宽度,那么以父母处事方式为核心的家风,就能影响孩子的长度。为什么有的人富不过三代?一个重要原因:家风不好。有些农村家庭,父母都没有文化,家境也不好,可是孩子却有出息。那是人家家风好,有教养,有正气。农村家庭,可以没有优越的家庭环境,但要有温馨和谐的的家庭氛围;可以没有人做官,可以没有人发财,但不可以没有好的家风家训。好的家风有着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孩子往往会从家庭成员间的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有事商量、从不争吵中感觉到幸福与愉悦,从而健康成长。用心建设一个乐观向上、厚德载物、尊老爱幼、无私奉献、崇尚学习、勤劳自强的家风家训,对于个人、家庭、家族,乃至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都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所以,在这个方面家长怎么"拼"、怎么"争"都不为过。它是立身之本,立人之本,立家之本。
  要拼就拼家长爱的能力,拼父爱和母爱,而绝不是拼溺爱或偏爱。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好比一条条高速公路。父爱和母爱就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轮子,缺一不可。教育目标和对象就像上面奔跑的一辆辆汽车,家庭教育就像路面。路好,车随便跑,路再好,轮子不好,车就跑不动,跑快了还可能翻车。路修得好不好,轮子质量高不高,多少与能力有些关系。从这个意义来说,爱也是一种能力。既然是能力,就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不要认为看过几本书或几篇文章后就能模仿成功,"尽信书不如无书。"知子莫如父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一定要认真思考后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可以在原生家庭通过自我反省来学习。比如,笔者原本不是一个很有耐心之人,遇事容易急躁上火,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经常思考自省,在对待孩子时会提醒自己要有理性,即使发火也绝不会有语言暴力,顶多提高声音而已。这样,孩子们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和家人,良性循环之下的家庭关系就很融洽,配合度也很高。笔者觉得,这种自省和理性的调适,就是自己爱孩子爱家庭的一种能力的升华。如此经历了真爱的孩子才有能力付出爱,从而奉献社会。
  爱是一个家庭的根本大法,但现代农村家庭中"父亲缺席""母爱缺失"的现象又十分严重。更多的父母们为孩子、为家庭在外打拼,长年不在家,把监护孩子的责任交给亲友或爷爷奶奶,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养者"。孩子的成长,要求父母转变为"养育者",而不仅仅是"供养者";要求父母对孩子是持续的关爱,而不是间歇式的;要求父母尽可能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分享孩子的苦与乐,悲与喜,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当然,家长要用理性的爱来满足教育孩子,但不要过分溺爱或偏爱,对孩子的错误要防微杜渐。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反缚了双手,被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恸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近去,不料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那少年犯说:"假如我初次偷东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制止了我,那我何至于被牵去处死呢!"这则故事发人深省:过分溺爱,害孩子、害自己、害家庭。
  要拼就拼家长的心理学常识,拼家长对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而绝不是用纯主观的"真理"来教育孩子。
  孩子厌学,孩子逃学,孩子孤僻,孩子跳楼,貌似孩子的事,但实质上是家长从小缺乏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品质发展尚不稳定,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行为过程。所以农村家长也要懂点心理学,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或主观"真理"随意影响评价孩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家长要用耐心培养耐心,用理解善待孩子;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你会说话,孩子才会听话;多赏识你的孩子,别拿孩子"货比三家";把批评变得更加"可口",用表扬来批评孩子;任性不是个性,事情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办;嫉妒猜忌不能有,谦虚自信不能少。只有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特点,把住了他们的心理脉搏,家庭教育才会如沐春风,教育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教育的差距其实就是家庭或地区综合实力的差距,孩子实力的竞争也是家庭综合实力的竞争。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在家庭。孩子是模仿父母来对待这个世界的,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膊上看世界的。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执着的栽培自己。有位作家说:"生命之平等,在于文化之不能生而遗传。精神之成长必定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仅限此生、过期作废的事。"的确,如果文化真的能够遗传,记忆真的能够移植,哪里还有咱农村家长的事!一个孩子的教养、责任感、主动性、抗挫折能力一定有他父母的影子。社会是检验一个孩子和一对父母的最终标准,这个标准是综合性的,也是最核心的家庭竞争力,包括好的家风、爱的能力、精神境界、人品与修养、眼光与学识、自信与创新,这才是家长要"争"的!要"拼"的!
  注释:常德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征文评选活动,由常德市家庭教育协会主办,爸妈在线常德中心承办。
网站目录投稿: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