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打工人。 你的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 我们花一天时间都处理不好的Word排版人家十分钟轻松搞定 我们熬个通宵薅掉半头乌发也解不掉的Bug人家一根烟的功夫找到了问题根源 我们站在台前结结巴巴词不达意人家无论何时来到台上都能侃侃而谈赢得满堂喝彩 他们是怎么做到呢? 《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这本书的特点是——结合丰富的咨询案例,拆解职场各种常见问题,像定位问题、迷茫问题、兴趣问题、沟通问题、规划问题、成长问题,它都有涉及到,算是一本蛮不错的职场成长书。作者从生涯咨询的角度指出了怎样才能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 读完之后,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职场经验和几百个职业规划咨询案例,梳理出了一套简洁的策略,来回答"如何成长为一个厉害的人"。这套策略分三部分: 定位篇,完美的职业起步+优势成长 心态篇,当下即道场+赢家心态 修炼篇,刻意训练+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 下面容我结合6段图书原文,一一道来。 文章很长,将近万字,想挑战就请继续,想看干货总结,请直接拉到文章末尾。 1、完美的职业起步 先来看原文片段: 毋庸置疑,个人的职业发展往往受制于行业大环境的影响。 还记得几年前,当我决定从企业里走出来进行第一次职业转型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身边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那个时候"互联网"这个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但传统行业里的从业者信息封闭,也很少关注行业的走向,这就导致他们在危机到来之前没有任何防备。 当时我所在的那家电子厂,生产的是电器里的某款元器件。 连续几年的财报分析,这款元器件的销量逐年下滑。我曾经分析过原因,那就是整个电器行业的技术日益提高,对于这款元器件的需求越来越少了。公司只有一条路,加大研发力度,如果能研发出适应新功能的新型元器件产品,才可能有活路。 然而悲哀的事实是,由于资金匮乏,公司很多研发工作进行到一半就偃旗息鼓,新的产品没有研发出来。同时由于举债过多,公司很快就陷入了巨大的危机。 在我离开后不到几年的时间里,公司就宣告破产。当我再次坐车路过那个地方时,早已野草丛生、一片萧条,之前霸气的公司门牌也不见了。 这些年,倒下去的企业真的不计其数。 有一次,应某区管委会的邀请,我给他们区的财务人员做职业规划培训。赫然发现,在座的很多人只知道埋头干活,浑然不知世界发生着怎样的改变。 因此,如果让我对毕业生朋友们做职业建议,我的建议倾向于找一份朝阳行业,从自己可以做的职位入手。 如果你所处的行业日暮西山,即便你用了多年时间做到了行业里的高级技术员又如何?世界不需要这个行业了,它不会怜悯眷顾你的青春与汗水,到头来照样把你清理出局。 而如果你从朝阳行业起步,即便你所在的公司很小也不正规,哪怕最终关门大吉,你也不用担心。因为随着行业的发展,你会发现跳槽到其他公司易如反掌。 雷军说的"风口"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行业日渐没落,你很努力做到No.1,也不过尔尔,依然会惨遭淘汰。 你没有错,只是社会不再需要你了。 这个片段想说的重点就是职业定位。 包括两点: 进入朝阳行业 从适合自己、自己也可以做的岗位干起。 先说第1点,进入朝阳行业。这是选择大于努力的逻辑,我文章多次提到,比如你进互联网、医疗领域,大概率比进煤炭、建筑行业发展得好。 这点大家都深有体会了,不必赘述,需要补充的是,如何知道哪些行业是朝阳行业? 介绍几个简便的策略。 (1)从国家规划中找方向 比如十四五规划提到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这里面,就指出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那你进入这几个领域,或者进入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与他们交叉的地方,就可能是比较有前景的。 (2)新技术驱动的领域 前些年的3G、4G通信,互联网,智能手机,都是被技术驱动的领域,现在的5G、人工智能,也是。每一类影响深远的技术,都可能带来多年的商业繁荣。 (3)资本涌入的领域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水是行业领域,鸭是资本。资本的嗅觉,比我们普通人灵敏多了。所以,看到哪里钱多,就了解一下,很可能会发现新方向。 (4)大消费 观察一下我们身边,很多东西是家家户户都不得不大笔消费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等,这些领域,是长青的领域,如果能结合技术(如互联网+),可能会有新的发展。 刚一直在说的是职业起步的第1点,选择朝阳行业。现在来说第2点——从适合且可以做的岗位干起。 什么样的岗位适合自己?看5点。 (1)符合你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就是你觉得一种职业里什么更重要。比如有人觉得赚钱更重要,有人觉得助人更重要,有人觉得稳定更重要,有人觉得挑战更重要。你要找到你的职业价值观,选择与其匹配的工作岗位,因为只有认同,才可能投入。 (2)有成就感 成就感往往来自三方面,一方面是,你可以做好;第二方面是,你可以比他人做得更好;第三方面是,你认为所做的事有意义。 一份工作得让你有成就感,才可能是适合你的,不然你没成就感,你会干得很不开心,干到怀疑人生。 (3)符合你的行为风格 有人喜欢做事,偏爱逻辑、分析和研究;有人爱与人互动,喜欢说服他人;有人爱定战略,领导别人……这些都是不同的行为风格。 工作要是和你的行为风格不匹配,你就会感到别扭,别扭一两天可以忍,天天别扭,长年累月地别扭,你是忍不下去的,干不下去的。 (4)让你有归属感 归属感指的是,你待在工作环境里,身处同事之中,觉得自己是其中一员。 一份工作不能让你有归属感,你总觉得自己是外人、是异类,和大家都很疏离,那你干不下去的。 (5)你能胜任 这点好理解,你得有能力干好这份工作,得到外界的认可,这样你才会有自信,才能干下去。如果你总是搞不定,狼狈不堪,那你绝对不会喜欢这份工作——因为你一到工作环境,就想起那个处处受挫的自己,你绝不会喜欢灰头土脸的自己呀。 你可能会说,哪有那么好的岗位,一下子能满足这5点! 嘿嘿,没错,这样的岗位很少是通过一次选择就能得到的,它是"选择+调试"才可能达到的。 比如一开始你不胜任,那你多多学习实践,就可能胜任;比如你一开始没归属感,和大家一起做做项目有了共同经历有了情感维系,就可能有归属感了。 所以,一开始定位,的确也不必强求5点都满足才开始哦。 2、优势成长 还是先看原文片段: 职业与兴趣最大的不同在于,兴趣是你选择享受你喜欢的部分就好了,不喜欢的部分不需要你去承担。比如你擅长做红烧排骨,但这一点不足以成为职业,要成为职业,你必须放下你的喜恶、扩充你的知识、提升你的能力——很多时候都需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你既要会烧你喜欢的排骨,也要会烧你不喜欢的猪大肠,如此一来,当你具备了起码的职业技能之后,才能找到对应的职业。 所以,我们第一步找到的这个圆心,其实就是我们的优势。它从兴趣演变而来,需要你进行仔细地甄别与发现。 这个片段讲得很清楚——要想在职场获得良好发展,必须先找到自己的优势。但这里面有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职业和职场。我们得说清楚它们,才能来谈优势。 职业指向的是你做什么事情。 比如软件开发工程师是一种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要做的事情是需求分析、程序设计、编码、调试、测试等等。 比如快递员是一种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要做的事情是分拣快递、送快递、接单、填单等等。 职场是人与人一起做事的江湖。 你是软件开发工程师,你所在的研发团队,你所服务的公司,就是你的职场。 你是小学老师,你所在的年级教研组,你所服务的学校,就是你的职场。 说明白职业和职场,来看什么是优势。 优势是你在职场中跟他人比较时更为突出且被组织需要的能力。 你是软件开发工程师,你比其他所有研发人员都能吃,这不是你的优势,因为组织不需要。你设计模式比其他人都玩儿得溜,这是你的优势。 你是厨师,你比其他所有厨师都能打游戏,这不是你的优势,因为组织不需要。你宫保鸡丁、跷脚牛肉、毛血旺、干煸肥肠等做得比其他厨师都好,这是你的优势。 综合来看,你要打造的优势起码包括三点: 专业 比同事更专业 被组织需要 很多伙伴一看这三点心里就打鼓——好难呀。 注意,优势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先找到线索,再着力打造,才可能形成的。 这一节我们先说怎么发现优势的蛛丝马迹。 有四个策略: 从你愿意做且能做好的事情中挑选 从成就事件中挖掘 从外在反馈中分析 从兴趣开始探索 每一种策略展开来讲都需要很长的篇幅,所以这里我也仅仅是把它们抛出来,给你提供一点线索,如果你还没有优势,那就可以利用这些线索,去发现可能成为你优势的点,然后大力出奇迹,把它塑造成你的优势。 注意,有优势才能在职场立得住,才能有好的发展,才能持续做一种职业。 3、当下即道场 老规矩,还是先看原文片段。 事实上,任何工作,只要不是十分厌恶与反感,你的专注程度决定了你的学习速度和成长速度。 吟秋缺乏心无旁骛、专注做事的信念,掺杂了太多个人情绪,原本遇到过一些绝好的成长机会,却因为情绪一味抗拒,结果错失良机,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比如写财务分析报告这件事,领导曾经有意安排吟秋写分析报告,但她认为财务报告无聊极了,情绪上非常抵触,写了几次效果也不好,干脆就推掉了这部分工作。 显然,她低估了「做好眼前事」的重要性。 事实上,写好财务报告的背后绝不只是考虑文笔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对单位业务和专业知识的熟练度,还要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站在报告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等等。 而写作只是一种手段和方式,写好财务报告的本质和核心恰恰是写作之外的能力。 这种能力,叫做「职业化」。不论我们面临怎样的局面,都可以选择用专业的态度面对它,做到精准而熟练;并且在行动之前,就排除掉消极的情绪成分。 留意我加粗的部分,这是重点——在工作中,不管做什么事情,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局面,都要积极行动,全情投入,拿到结果。 很多伙伴总觉这个比较烦,那个没必要,反正大部分事情都不喜欢,都不愿下功夫,只想等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可以做一生一世的事情了再全力以赴。 但现实是,市场总是以你过去做成了什么事来评价你,并且根据这种评价决定你有多少挑选事情的资格。 因为,你过去的事情没做好,评级比较差,你就没资格在新事情到来时挑肥拣瘦。而你挑不到好机会,更不愿意做,后面更没资格,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恶性循环,你要做的是调整心态,做好眼前事,赢得好口碑,同时还要做到游刃有余。行有余力,才有可能承接新的任务,不然你就会被困死在眼前事上。 这是要把当下当作道场努力做好眼前事的第一重原因。 第二重原因是——这世上不存在一个领域你生来就擅长,即便是你喜欢做的事情,你不全力以赴,也无法擅长。 而"全力以赴"本身,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是独立于专业技能的,如果你面对工作中那些枯燥、重复的事情养成了敷衍的习惯,失去了全情投入的能力,无法专注做事,那你遇到了喜欢的领域,也会难以专注,难以做好,难以打造出优势。 我女儿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她平常晚上因为老想着多点时间玩耍,做数学作业时总想快速做完,比较敷衍,也不检查,结果经常犯一些计算错误。我告诉她要养成审题三遍、算完复验等等习惯,不然考试时很难保证正确率,她说到考试她就会认真仔细好好检查。 嗯,前天期中考试,83分。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虽然事情不同,但执行的人都是同一个,你在这件事上养成了坏习惯,坏习惯就会被你带到另一件事上,影响你在另一件事上的表现。 所以,重要的事情要再次强调——当下即道场,做好眼前事,培养好的职业习惯,才能在正确的时候,抓住机会,投入进去,塑造优势。 4、赢家心态 先看原文片段: Judy 的父亲经营一家甜品店。上学的时候,Judy 总是利用假期去父亲的店里打工帮忙。而 Judy 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也非常令人羡慕,在海量的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去了一家知名外企。 「Judy」,有一天我忍不住问道:「我很好奇当时面试官问了你哪些问题?你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Judy 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他们问我有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我就说在父亲的甜品店打工,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去,然后周一返校上课。」 「哦?这听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啊。」我说。 「是啊,我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直到有一天,我的主管和我闲聊说起这事,他说,Judy 你知道吗?你当时谈及在父亲店里打工的自豪神情打动了我们。」Judy 说:「原来,他们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比起能力,应聘者的心态更重要。人们往往对工作抱持两种心态,一是受害者心态,二是赢家心态。」 Judy 告诉我,面对同样的工作,有人认为自己承受了莫大的委屈,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个人就是「受害者心态」;有人则认为工作是有价值的事情,所以即便遭受了委屈做出了牺牲,也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两者具有本质差别。」Judy 说:「越是不错的公司,越希望招到关注当下的后者,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整个世界都欠了自己一样的前者。」 这个片段经由Judy,指出了受害者心态和赢家心态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受害者心态,潜藏在我们很多很多人的心中。 请回想一下,你在工作中,有没有觉得自己总是被迫在做一些事情呢?有没有觉得做这些事情受了委屈?有没有在心里埋怨上司老安排你做这些鸡零狗碎?有没有认为同事和上司在刻意针对你? 有的话,一定要小心哦——多数时候,这都是处于受害者心态而生出的臆想。 一旦你认为自己遭遇了不公,一旦你觉得自己承受了委屈,你就很难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在工作任务上,你就很难把事情做好,接下来,你就会因为事情没做好,非但拿不到你认为更有价值的事情,还会拿到你认为更糟糕的任务,于是,你就会再次确认别人都在针对你。 久而久之,你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受害者心态就会越来越强烈。长此以往,必然难以做好工作,终将面临离开的结局。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就是在心里念叨念叨,有谁会知道? 其实不然,你心有所思,一定会经由各种形式外显出来,你的神情、你的语气、你的身姿、你做事的节奏,都会暴露你的真实想法。 即便身边的同事和上司没那闲工夫观察你,你在做事的效率和效果上,也会因为受害者心态而打折扣,届时也会遭遇尴尬。 所以,最好是,摆脱受害者心态,培养赢家心态。 所谓赢家心态,就是积极主动的心态,无论拿到什么工作任务,都从正向寻找他的价值,积极拿到成果。 有人说这个好难啊,比如临下班了上司安排一个任务让加班,想不委屈几乎做不到。 是的是的,这种情况的确很难不以受害者心态来面对。 我原来做软件开发,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要走了要走,测试提个Bug,产品经理提个需求,都站在你身后,等你搞定,你不加班都不成。 那怎么办呢? 实际上,在职场上,是可以行使自己的选择权的。 你可以拒绝加班,你可以拒绝不合理的请求,甚至你也可以上司安排给你的工作。你也可以接纳加班,你也可以选择积极理解别人的请求,你当然也可以选择搞定上司安排给你的工作。 多数情况下,没有人非要我们怎么怎么样,我们可以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只不过,我们要想清楚自己愿意承受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反过来,如果你不愿意承受某种不好的结果,觉得自己只能被迫接受,无法不产生受害者心态,那还有一个小方法,可以帮你慢慢摆脱受害者心态,靠近积极心态。 这个方法是:运用"为了……我选择……"这个句式来改变我们对某件事、某个任务、某种安排的看法,让我们从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做的是我们主动选择的。 比如上司在下班前突然安排任务,你觉得自己不得不加班,心生委屈,那套用句式,就可以这样来转念: 为了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赢得客户好评,我选择加班修复生产环境的Bug。 为了帮助上司顺利完成述职演说赢得上司认可,我选择加班帮他设计PPT。 一旦能转变想法,觉得自己是"为了什么什么而选择做什么什么",就不再会有那么强烈的"被安排、被束缚"的痛苦,就能获得意识层面的自由感,就能慢慢摆脱受害者心态,走向赢家心态。 5、刻意训练 老规矩,先阅读原文片段。 我喜欢的一位作家叫余华,写过《许三观卖血记》 《活着》等好作品。 他之前是一名牙医。当时牙医工作很辛苦,为了更舒服地生活,他开始到文化馆写小说。 余华说:「一开始时,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根本不知道如何写,所以就先从短篇小说写起,那个过程很艰难。」 「坐在书桌前,我脑子里什么内容都没有,但一直逼着自己往下写。我发现写作会让一个人变得自信,我第一部作品写得很差,但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第二部好像开始有故事了,然后再写第三部,就发表了。」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想要成为作家,必须「要让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深刻的友谊来,要坚持坐下来。」 用对话推动情节,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等都是一名小说作家的基本功,但余华却发现自己不会这些基本的技能。怎么办?为了练习这些技能,他也是很拼的—— 看了威廉·福克纳的一篇小说,故事是一个穷人把富人杀了,作家用了近一页纸去描写他刚杀完人后,他的女儿如何看他。作家用杀人者的眼睛去看,把杀人者的心态表现得非常到位。 我后来又翻出了《罪与罚》,重读了小说中的人物拉斯科尔尼科夫把老太太杀死后的状态。文中没有一句心理描写,全是他惊恐不安的动作。刚躺下突然跳起来,感觉袖口有血迹。没有,又躺下,又跳起来…… 就这样,经过大量反复的磨砺与死磕,余华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知名作家。 要知道,不会有任何厉害的高手因训练丧失了灵气。但如果缺乏大量反复的训练,一个人很难成为高手。 看到余华的故事,我感到很亲切,因为我也曾喜欢过余华的小说,还模仿过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和《鲜血梅花》写过一篇武侠小说。 只是,我没有像他那样刻意训练自己,没有死磕过自己的写作能力,所以到现在,我写作水平也不专业,还是初学者水平,只是可以顺畅表达想法。 但我曾经在编程上刻意训练过,技能水平不错,能够理解和体会刻意训练的方法,所以我看到余华的故事,很快从中分析出了他刻意训练的步骤: 发现缺失的基本功和必备技能。这点很重要,必得知道缺什么,才能知道练什么。有时候作为初学者,我们不知道缺什么,这个时候,可以问问行家,或者研究高手的成长路径。 找到标准。对一项技能,我们得知道不同技能水平的人都是什么表现,胜任者、高手、专家,都有哪些必知必会的东西,都有哪些外显的行为表现,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练到了什么程度。比如余华,就从威廉·福克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大文豪的作品中找标准。 反复大量的训练。针对每一个专项技能,设立目标,制定训练方法,持续练,反复练。古龙的名著《天涯明月刀》中有一个人物叫傅红雪,每天练习拔刀12000次,练成了举世无双的快刀。福原爱4岁练习发球,常常练到哭,但哭也还要继续练,后来屡屡靠发球赢球。 搜集反馈,不断迭代。导师、教练、上司、水平高的同事、甚至是路人观众,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反馈,让我们知道哪里不足,然后我们就可以制定新目标,继续训练。 这个训练的方法,我们多数人都可以使用。 技能的精进,没有捷径,只有刻意训练,也只有长期的、持续的、不断迭代的刻意训练,才能让我们把一件原本马马虎虎的事情,变成我们的擅长,变成我们的优势。 所以,没有一夜冒出来的高手,如果你认为有,那也只是你没有看到他们背后大量的刻意训练而已。 所以,如果你想打造优势技能,筑牢职场核心,那必然得对自己下得去狠手,沉下心来,进行长期的刻意训练。这是最笨的方法,也是最快的方法。 6、去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 然而,只是训练技能,还不够,还要成事。所以,我们还要再来看一个原文片段。 阿聪长舒了一口气,他说自己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那么目前他应该做什么?他觉得公司管理一团糟,分分钟也不想在公司待下去了,很多同事也和他有着同样的困惑,根本不知道上升空间在哪里。 我问阿聪,除了转行进入一个全新的投资金融领域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选项。 他想了想告诉我,其实除了转行投资金融领域,还可以争取进一家更好的公司,然后一步步做到管理层。 我继续问他,这种「更好」有什么标准吗? 据我所知,阿聪目前所在的企业在同行业中不论业绩还是口碑都是屈指可数的,甚至还一度被评为业内最专业的机构,也就意味着,通过横向比较,这家企业已经位列行业领先位置,再找个「更好」的又从何谈起呢? 阿聪对我说,其实他也知道公司的实力,只是感觉公司有很多问题,管理不规范。 我明白,阿聪的感受确实是很多职场人共同的感受,但是大家都在「等靠跳」——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机会,指望依靠公司规范的管理和机制获得职业晋升,如果发现事实与想象有差距,一言不合就跳槽。结果就是,谁都没帮企业解决问题,只是备受失望情绪的反复折磨,消磨了曾经的斗志,做什么事情都浮于表面,永远都在「蜻蜓点水」,不肯钻研不肯深入,做不成一件像样的事,拿不出一份像样的成果,然后继续「等靠跳」的模式,最终变成「职场老油条」。 一番咨询下来,阿聪意识到,之前自己一直向外求,奢望通过改变环境让自己强大。现在才发现,原来自己用力的方向错了,应该沉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目前公司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并且仔细思考,可以向领导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和方案,和企业一起变好。在这个过程中渐渐使自我强大,获得一份真正的洞见,提升自己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都有过阿聪那样的想法,觉得公司这里不规范那里不合理各种项目混乱不堪,难以施展拳脚,于是要么想逃去一个有序的可以爬台阶的地方稳步发展,要么躲避问题混日子自求多福。但如果遇到困难就绕道而走,始终不解决问题,始终不成事,那当我们想要从外部市场争取更好的机会时,就没有拿得出手的"项目经历"或"作品"向别人证明我们值得。 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状况时,更应该反过来看——这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大好时机。 比如一位程序员发现公司生产的电视盒子播放某一种格式的视频总是卡顿,他不是抱怨,而是想办法分析问题重构播放器,那他就可能在众多的程序员中脱颖而出。 比如一家公司的前台发现会议室的使用很混乱,你抢我订的,我占你订的,大家都有意见,那她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建立并跟踪预约制度,让会议室的使用变得有序,那她就不仅会被自己的上司嘉奖,还会被各个部门的人赞许。 多数时候,我们所在的职场都没那么大,如果我们搞定了问题,做成了一件像样的事情,很快就可以出众。 同时,这种成功的体验又会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去做成下一件像样的事情,获得下一次出众的结果。往复迭代,在职场上的发展就进入了正向循环。将来不管是继续在公司做,还是跳槽到更大的平台,都有"作品"为我们提供证言。 避之不及绕道而走虽然容易但有后患,迎难而上解决问题虽然困难但是正确。 对自己狠一点,选择正确的道路,帮企业解决现实的问题,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拿到一份像样的成果,无论是对我们能力的提升,还是对未来的发展,都是良策。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发现问题。可以从公司层面、部门层面、岗位层面来梳理分析,罗列各种各样的问题。 接下来,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或想发展的方向,找到适合的问题作为发力点。 再接下来,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拟定计划。 最后,更具挑战的是,落地执行,取得成果。 到这里,要请你回想一下,在你过去的职场经历中,有没有遇见问题却假装看不见的时刻呢?如果你重回那个时刻,以成事为目的,你会怎么做呢? 7、简要小结 好啦,是时候小结一下了。我从《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这本书中挑了6个片段,和你一起学习了怎么成为一个出众的人。 出众的基础是要有一个好的定位。定位要先选朝阳行业,这可以通过研究国家规划、寻找技术驱动的领域、分析资本涌入的领域和洞察消费趋势这四种策略来达成。选过行业后要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可以结合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成就感、归属感和胜任感来探索。定位的另一个要点是优势成长,首先我们需要发现自己可能的优势方向,这里提供了"从愿意做且能做好的事情中挑选"、"从成就事件中挖掘"、"从外在反馈中分析"、"从兴趣开始探索"四种方法。 想要好的职场发展还必须得有两个好心态,一个是做好眼前事,用职业化为自己代言,另一个是摆脱受害者心态,以赢家心态面对工作任务。 有了心态和定位,还要在优势方向上刻意训练,让自己变专业。同时,还要用优势去做成一件又一件像样的事情,取得成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打工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