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环形使者少年我与中年我控制欲的较量


  时间是科幻作品中永不过时的题材,时间旅行的概念更是激发出无数的想像,我们较为熟悉的是如同"外祖父悖论"那样的故事,一番七弯八绕的爱恨情仇,最后被时间这样冷酷的枷锁一套,一切都成了烟云。
  《环形使者》却另辟蹊径,严格意义上来说,它连软科幻也不算,充其量是一个伪科幻。这么说并没有不敬的意思,事实上这部影片给我的印象非常好,但它的出色并不在于所谓的科幻意味,而在于人性的解读。
  好些人说这部影片看不懂,那是因为被它的科幻外衣蒙蔽了,不要从惯常意义上的角度去考虑现在与未来,更不要联想到《盗梦空间》,时间在这部影片里只是一个道具,是逼迫"少年约瑟夫"与"中年约瑟夫"当面对决的手段,或者说是导致影片宣传语中所谓"无限循环的人生"的一种外力。
  影片中有一个让人疑惑的点,就是在这一点上很多人迷糊了——当少年约瑟夫失环后,回家试图偷回自己储藏的银条,却在打斗中不慎掉下楼去,在那一瞬间,一切突然又回到了他准备枪杀中年约瑟夫的场景——导演在这里狡猾地用了蒙太奇手段,并且是不打招呼没有预兆的,其实这个故事的情节非常简单,画外音的提示也足够清楚:
  本来,少年约瑟夫的人生应该是顺利杀掉了中年约瑟夫,然后封环,去了中国,追到了心爱的女孩,过上了舒适的日子,在30年的约定到期之后,被唤雨师派人捉住送回过去,让少年约瑟夫杀掉,然后少年约瑟夫封环,去了中国……
  但是,出于爱情的自私,中年约瑟夫率先打破了这个循环,他杀掉了捉住自己的人,打晕了少年约瑟夫,一门心思要去杀掉唤雨师,以消除30年后唤雨师的影响,挽回自己30年后的生命。而少年约瑟夫再次打破循环,以自杀的方式,提前结束了生命,目的同样是消除30年后唤雨师的影响。
  也就是说,少年约瑟夫不慎掉下楼的瞬间,画面被切回到最初,只是为了倒叙,告诉观众产生这种异常情况的原因。想明白了这点,科幻外衣就算是被剥下了,真正的出色的地方就能被察觉到了。
  中年约瑟夫向少年约瑟夫说明了情况,告诉他杀掉唤雨师才能拯救自己的将来,少年约瑟夫丝毫没有被打动,反而对他说:那是你的人生,不是我的。
  多么熟悉的对话,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对孩子做一些自以为对的事,然后气恨交加地对不听话的孩子说:我是为你好!孩子可能会一拧头,回击说:那是你想做的事,不是我想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大众心理的一种高度概括,因为似曾相识,深有体会,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抓住。
  那么,明明目的相同(都为了消除30年后唤雨师的恶毒行为),为什么少年约瑟夫就是反对中年约瑟夫呢?换言之,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就是那么不听话呢?
  这要从人的社会化说起。
  婴儿是一张白纸,懵懂无知,但从出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在观察社会、理解社会、最终融入社会。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人与事不停影响改变着他对社会的看法,帮助他修正自己心中适应这个社会的法则。这些影响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各种传播媒介等。影片中的约瑟夫,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几乎没有,网络电视报纸对于幼年的他应该也是空白,剩下的就只有社会文化与同辈群体两大类了。
  影片中有粗浅的交待,约瑟夫在被环形杀手组织吸纳前,是个朝不保夕的混混,或者说是流浪儿,这种社会身份能够接触到的处事方式(即社会文化),就是规则与弱肉强食。在他的世界里,强者制定规则,弱者服从规则,规则如同烙印一般无法磨灭。当他成为环形杀手,管理者对于规则的百分百执行要求更是强化了他的这种精神信仰,以至于当悲摧的梅根失环后向他求助,他尽管出于友情与道德将他藏匿,但在管理者与他谈话,再次点到他心中"规则"这个软肋,他立刻就妥协了。
  可能有人会说,那完全是因为他自私,管理者威胁没收他的银条,他舍不得才出卖了朋友,但是请仔细想想,人格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约瑟夫是一个自私贪婪的坏家伙,他最初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帮助梅根,他最后为什么会无条件自杀以试图终止悲剧,甚至那时候中年约瑟夫已经干掉了整个杀手组织,将全部银条送到他的面前,让他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他为了什么?
  规则是不能被违反的,规则高于一切,这是约瑟夫自小总结出的处事原则。这是深藏在潜意识中指导他行为的原始驱动力,可能约瑟夫自己也认为出卖梅根是为了银条,但显然不是。
  有一个小细节也能够说明这一点,当约瑟夫被带到组织里,等待管理者召见,影片里那个神经质的傻角色(抱歉名字忘了)一度将枪顶在他的脑门上,但他不为所动,既没动怒也没反抗,是强大到不屑吗?是淡定到无视自己的生命吗?当然不是,他的规则理论告诉他,在这个组织里,傻角色是不能杀他的,即便枪口对着自己,那也不过是浮云。
  对于规则的执着,导致他失环后,虽然在逃,却仍旧努力完成规则所赋予的使命。所以他对中年约瑟夫丝毫没有认同感,他认为明显违反规则的中年约瑟夫,不可能是未来的自己。所以他说:"那是你的人生,不是我的。"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恰好也能说明这一点,他认为人在青年期必须在七个方面取得整合才能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很显然少年约瑟夫的人格是健全而非变态的,反证之就是他的七个方面均得以健康发展,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意识形态信奉",通俗点说就是价值观。如果中年约瑟夫得到他的认同,就相当于动摇了他的价值观,这种精神上的颠覆比躯体威胁更让人难以接受。所以当中年约瑟夫试图说服他控制他时,他下意识地就反控制甚至倾向于攻击。
  当这种威胁与控制带来的压力一步步加重时,少年约瑟夫的抗争也达到了极致,他自杀了。表面上,他是为了阻止中年约瑟夫枪杀唤雨师的母亲而扭曲唤雨师幼小的心灵,或者是他所谓的"结束这个永不止歇的循环"(大意),但是,一个职业杀手是不太可能有这种高尚的利他行为的,如果他有,他每杀一个人,愧疚感都足以将他逼疯。因此,他最终做出这样一个让人落泪唏嘘的高尚行为,动机只能是:他要向自己证明,违反规则的中年约瑟夫只能带来失败与毁灭,阻挠他,才是忠于自己的精神信仰,而自杀,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阻挠方式,因为他离中年约瑟夫太远了,杀他来不及了。
  少年约瑟夫与中年约瑟夫的控制与反控制,就以这样一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了。
  而生活远没有结束,当我们的孩子不听话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我们的言语与行为,是不是触到了孩子的价值观或者精神信仰,当不能与孩子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反抗、攻击,那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
  作者:应飞,壹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咨询预约链接:http://www./zx/72794702
网站目录投稿: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