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湖南省制造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技能人才的需求现


  熊福意  张桂香
  【摘 要】本文通过对湖南制造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对技能人才需求现状,提出了应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技能人才;现状与对策
  我国现行的行业产业发展是技工院校立足和成长的基点,产业转型升级及人才需求的变化则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和基本依据[1]。湖南省是我国的中部经济大省,省内产业等经济发展受传统行业影响较大,无明显幅度增长,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本文就湖南省内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对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
  一、湖南省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各国为了抢占科技、产业的制高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再工业化"国家政策。例如,全球工业大佬的美国,为了振兴本国的制造业,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战略;德国实施了数字德国2015信息化战略及以智能制造为主体的"工业4.0"战略;英国出台了推动制造业回归的"英国未来制造业2050"战略;日本为在制造业中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加入了新兴技术元素,制定并实施了"2020新成长战略"。面对美国队长出征,德国虎式出击,我国作为工业新兴国家毫不示弱,精准发力,颁布并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强国计划,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聚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及工业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推动国家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目标迈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夯实工业发展根基[2]。
  湖南省作为内陆省份,与沿海省份相比,在产业结构上有一定的区域滞后性,单从湖南产业结构上分析,各行装备制造业在湖南工业占据主要地位。从2017年以来,省内具有规模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实现主营业务增长11%,成为湖南省内首个实现万亿的产业。但在全国范围来看,湖南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与广东、江苏、山东等制造大省强省存在较大的差距,尚有较大的升级空间。
  (一)湖南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现状
  湖南省的装备制造产业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在区域规模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在装备制造产业中,形成了以区域性行业龙头为中性的产业链分布和区域战略联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聚现象初显端倪。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2018年底对湖南省经济增长贡献率统计的数据来看,第一产业4.0%、第二产业40.9%。我省的装备制造产业自2008年以来,无论在企业数量、资产规模还是产销量等方面都获得了"井喷式"的增长。从企业数量来看,截止到2018年底,具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业有3232家,相比2010年增加了942家,增长率高达41%,远超我国其他中西部省份。从营业总收入上看,全省装备制造产业从2008年的860亿元增致2019年的39463.9亿元,十一年时间,高速增长了40余倍,产业开始由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向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从总资产来看,截止到2018年底,具有一定规模及以上的装备制造产业的累计总资产高达7606亿元比2010年提升了4.52倍,这些数据显示说明:湖南装备制造产业资本上的提升远超数量,规模化、集中化是产业发展的趋勢。另外,湖南装备制造产业出口额占据工业的半壁江山,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及品牌知名度。
  2.产业集群效应优势明显
  湖南装备制造产业在区域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集群效应。从区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湘东湘中一带,湘东主要城市有长沙、株洲、湘潭及湘中主要城市衡阳等经济较发达地级市,该四个城市装备制造产业分布无论是企业数量、资产规模,还是经济效益、税收贡献等占据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这是明显的集群效应。例如,长沙地区是我省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集聚地,主要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代表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他们带动了长沙地区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株洲地区是我省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的集聚地,主要轻轨交通龙头企业代表有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湘潭地区是我省风电产业集群,湘电风能等带动了我省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对整个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信息传导、成本节约、国际竞争都提供了较大的集群优势[3]。
  (二)湖南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区域竞争力不强
  区域竞争力是该地区区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指该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实力。从区域竞争力方面来看,湖南省装备制造产业的规模呈现"金字塔"结构分布,由于技术落后、效益不好等诸多因素,导致多数中小型企业在区域竞争力方面拖了龙头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的后腿,导致全省装备制造产业整体实力与沿海制造业强省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比广东、江苏、山东及中部六省,我省的区域竞争力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区域竞争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指的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比较合理的方向发展,使得产业结构的效率不断提高[4]。持续的经济增长,一方面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需求保持着高位运行;另一方面对低素质技能人才产生越来越强的排斥作用,这就使得那些缺乏技能的劳动力就业空间不断缩小;再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导致高技能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状况更加明显。湖南省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引进的高技能人才数量不够,技术成果产业化所需人才供应不足,人力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合理流动性差。总之,湖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快,但技术技能人才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总量与质量失衡,因此,明确技术技能人才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对湖南省正确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
  二、湖南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湖南省制造强省战略计划
  在全球制造业面临重大调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务院于2015年5月发布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即《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战略文件,它以"创新驱动"引领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和"品牌制造"推动我国现代制造业的转型。2016年11月,长株潭地区被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2017年4月,衡阳也加入该示范城市群。2015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全面启动"1274"计划,加快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制造等12个重点产业,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等七大专项行动,着力打造制造强省标志性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基地、标志性领军企业、标志性品牌产品4大标志性工程,不断加快湖南省产业升级转型。
  (二)湖南省制造强省战略对技能人才提升的新要求。
  湖南省实施战略强省计划的重点在于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而创新的核心与关键在于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缺,正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所不容忽视的一大弱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导致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贸易、金融等流通领域,而逐渐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转型,直接影响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导致工程技术人才的断层[6]。因此,湖南省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首先,知识型技术技能人才逐步替代岗位操作者。产业转型升级后,智能装备、设备替代了单一重复岗位的操作工,但产业升级后对知识型技术人才需求增加,但这种人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只有掌握了先进装备的技能人员才是智能装备、设备的使用者。
  其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才能适应新的产业转型升级。由于转型升级后的产业融入了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使得所需技术人才的能力相应提高。一劳永逸传统就业观不适应新的产业需求和发展。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很快的适应新产业岗位的工作。同时,不仅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过硬,还要求具有自学新知识、新工艺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迅速的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再次,湖南制造强省战略涉及到的12大产业领域,都需要转型升级,这对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也提出了较高的培养要求,相比较传统的高技能人才而言,这些高端的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精湛的操作能力,还要具备熟练掌握运用互联网、智能装备等技术能力。
  因此,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以满足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和产业升级需求,对湖南省技工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三、湖南省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优化课程教学方案以完善教育體系
  技工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在当下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技工院校更要积极行动起来,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案不断的优化。在教学的内容上,技工院校要综合考虑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未来岗位具体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打破现有的理论知识固定框架,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真正的新技术、新工艺,开阔学生眼界。在课程设置上,技工院校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和拓展,更好的适应转型后的产业。例如,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渗透到产业的各个角落,技工院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设在线课程、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潮流。
  (二)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充足的专业技能[7]。目前,我国的技工院校中,许多教师只是单纯的接受大学理论知识教育,毕业后直接担任技工院校专业课教师,使得一线教师不仅缺乏教学经验,而且缺少技术实践实操,导致技工院校的教学水平受到约束。针对该情况,技工院校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通过国家级省级专业培训或企业挂职锻炼实习,着力打造"教学能力、生产实践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三能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另外,要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技能大师等,增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优化教学团队的结构[8]。
  (三)加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的训练场,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技工院校要更新教学观念,使教学实践基地培养的技能人才与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相匹配,教学实践基地切实要发挥好教学、实践及培训的作用,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9]。
  (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对技能人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复合型人才,不仅对本专业的技能有严格要求,还对综合素质完善有新的标准,只有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够高,两者能协调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例如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质,促使学生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获得长远发展[9]。
  (五)建立科学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构建由企业专家参与的科学合理并有效运行的质量保障和监控组织,建立以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为聚焦点的校内外评价机制,实现学生从入学到就业毕业全过程的质量评价;另外,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不断优化改进评价机制,使教育质量持续提高。
  四、总结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推动这个过程需要数以万计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发光发热。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技工院校要冷静思考怎样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的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不断的培育适合新时期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应对策。各技工院校的学生也要积极投身于改革的浪潮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各项专业技能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在产业转型升级浪潮中,跟随国际前进的步伐,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 曾爱新.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模具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分析[J].教学探索,2014,02:75-76
  [2] 邱茜茜.智能装备领域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匹配与发展路径研究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例[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19:2-20
  [3] 冯娟娟.湖南省装备制造业"服务型制造"转型路径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13-20
  [4] 张爱莉.促进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1-20
  [5] 宋瑶瑶.政策导向视角下湖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2-50
  [6] 马雁,刘恩专.中国制造2025视野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03):72-76
  [7] 易根苗,林新贵.产业转型视阈下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对策[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8(11):123-126.
  [8]曹小其.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4,07:55-58.
  [9]邵春瑾.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探索改革人才,2018,34:210-211.
网站目录投稿: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