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乞巧记忆中的那抹虹


   我的故乡西和,是位于甘肃东南部的一个美丽小城,生长在漾水河畔的我,固然对故乡的风土人情耳濡目染,而故乡的乞巧节便是其中一个。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节日,它的神秘在于它是一个只准未婚女子参加的节日,因此在家乡又称其为"女儿节"。故乡的乞巧节其特别之处便在于它历时时间久,祭祀活动丰富,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历时七天八夜。庆祝仪式有"坐巧、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拜巧、祈神迎水、照瓣卜巧、手靽搭桥、送巧"等11项环节。
   织女,我们当地称其为"巧娘娘",这或许是由于织女心灵手巧的缘故罢,而她便是故乡乞巧节要祭祀的对象。在家乡,每年农历六月下旬,未出嫁的姑娘们总显得格外兴奋,对于即将到来的节日,她们心中充满了美好的想象,青春和热情需要一个舞台。
   每年这个时间都会上演同样的狂欢……
   七月初一这天一大早,乞巧的姑娘们都要换上盛装,列队将巧娘们纸扎像从纸活店里请出来,端上香案,把巧娘娘接到坐巧人家,并沿路齐唱《迎巧歌》:"七月初一天门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一炷香,两炷香,我把巧娘娘迎进庄;一根线,两根线,我把巧娘娘接进院……",曲调抑扬顿挫,合撤押韵,十分动听。
   中午开始祭巧,姑娘们焚香跪拜,并默默祷告,诉说着自己的心愿以求得巧娘娘保佑,齐唱《转饭歌》,把所有果品,面花及事先用豆子生好的巧芽摆上香案。
   七月初二,进行的是唱巧,这一环节最为欢腾,最为热闹,因而也最具可观性。姑娘们载歌载舞,唱着《唱巧歌》在巧娘娘面前展现着各自的才艺。
   七月初三进行拜巧,即各乞巧组之间相互拜访,并进行巧饭会餐,实际上是增加了各乞巧组之间的友谊。
   初五这天,姑娘们齐唱《迎水歌》去取水处迎来神水,用作下一环节照瓣卜巧的准备工作。当晚,姑娘们用一只大碗盛上早晨迎来的神水放于桌上,燃香跪拜礼毕。她们用已生好的巧芽丢进碗里,静静的注视着碗中的投影图案,心中默默诉说着自己的心愿,依着碗中投影来卜照自己的凶福祸吉。
   七月初七晚便是送巧,透过窗户看到送巧队伍,领头者端着巧娘娘纸扎像,齐唱《送巧歌》大致歌词是:"白手巾绣的牡丹花,巧娘娘走家我送你……",曲调哀伤低沉,到达送巧地点后,姑娘们把从端午节便戴着的手靽解下来,一条接一条,接成一条长线放于河中,即为手靽搭桥,意为为巧娘娘搭上天之桥,齐唱"野鹊哥,野鹊哥,把我巧娘娘渡过河",此时,点燃巧娘娘纸扎像齐唱"今年去了明年来,迎下凡"。看着徐徐上升的纸灰,姑娘们万般不舍,流下泪来,哭声一时响彻云霄……
   故乡的乞巧节,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它的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保存之完整,被誉为"中华之最",因而,家乡有"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美称。
   在男耕女织的漫长岁月中,青春曼妙的姑娘们用心灵感悟着巧娘娘,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千百年来的集体狂欢在西和这篇热土上代代相传,经久不息,这是对祖先的崇拜,是故乡人的精神家园。
   斗转星移,漾水河畔依旧上演着神秘的狂欢,它依旧是姑娘们的精神支柱。点点星汉,泱泱汉水,西汉水淘不尽岁月金沙,也流不尽乞巧风俗在陇原大地上的纤纤精华。
网站目录投稿:笑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