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两天读完这本书后,感到周身都被巨大的伤感的气流包围了。 为什么会感到悲伤呢?是因为那样的结局?是因为人物的命运?是因为作者的语言?——我也不清楚,只是一种感觉。故事里,我最同情的是林华凤——女主易遥的母亲,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在我看来,她活得很阴暗,嘴太臭,他说的话我总是不敢看,要是把她的话放进我构想的那个世界里,那今后好几天我的脑海里大概都会时不时地迸出她的那些尖利的话,恐怕会造成心理阴影。 她的女儿是那种刻薄,母女关系一直跟绷得不能再紧的琴弦一样,很僵,而且只要她们一对话,那弦毫无疑问会断。即使女儿躺在医院想要说几句关心的话时,嘴边迸出的却又是一如既往不中听的话。大概她眼里的世界永远都是昏暗的,而她则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斜着眼睛打量着一切,不时咒骂几句。要是我可以和她讲话,哪怕一句,我就会建议她去旅游。可以去海边,可以去大草原,总之,接触一些新的事物,不要终日只是为了谁谁拧错了她家的水龙头而与人家闹得鸡飞狗跳。因为这个世界虽然没有我们想得这么美好,却也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糟。 故事的后来,她由于想去高处拿东西时凳子没踩稳,摔下来后脑勺着地,死了。悄无声息地死了。像从来没这个人存在过般的死了。我想,如果,林华凤换一种活法,那整个故事的结局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如果,她快乐地活着,那她的女儿也会阳光一些,不至于去做那种事了吧?齐铭也不会为她而总是那么悲伤了吧?唐小米不会与易遥勾心斗角了吧?或许顾森湘也不会死了吧? 但是,哪有如果,结局早已定好,就算再重来一百遍也不会变,所以,怎样说"如果"后的内容那都没关系。所以,"如果"是最廉价的话。 易遥站在齐铭面前,擦了擦汗水,没有丝毫退缩地望着齐铭的眼睛说:我们一起回家。 咬文嚼字得恰到好处的文字。 都说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者是最成功的。在读这两段的前两句的时候,好像就是到作者后面要写什么。这种感觉大概就是共鸣了。共鸣的结果就是令读者的潜意识里认为这作者有前途!读完整本书的那一瞬,我好羡慕自己,而且打算一直羡慕下去,因为我比那些主角幸福得不要太多。 "要不遗余力地活得快乐。"我拍拍自己的肩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