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一带一路背景下南沙自贸区人才吸引机制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自贸区的建立是"一带一路"的窗口和支撑。南沙自贸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中枢战略地位,离不开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研究其人才吸引机制,是南沙自贸区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国内战略背景和经济形势出发,提出经济发展、人才聚集与人才需求的关系,深入剖析人才吸引机制内涵,以及人才吸引机制作用的感知、预期和选择三个阶段。继而根据自贸区人才吸引的政策、产业和企业现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建立精准政策驱动,促进专项人才发展;建立产业集群驱动,打造"外引""内引"平台;建立人才保障驱动,优化人才自由流动等三大驱动力,以期形成南沙自贸区人才吸引的长效机制,实现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一带—路 南沙自贸区 产业聚集 人才吸引机制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作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产物——"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至今,这一畅想让"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圈无不欢欣鼓舞。特别是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沿线各省份的定位,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自贸区"在此契机下被赋予重任。在"一带一路"与"自贸区"两大对外开放战略的新格局下,广东自贸区广州南沙片区(以下简称南沙自贸区)必将开启寻找国际投资合作,参与国际经贸往来,开创国际合作竞争的新征程。
  作为"一路"的重要枢纽,南沙自贸区承担着全国对外开放、创新机制的使命,其不仅是粤港澳全面合作的示范区,更是各类人才聚集、探路先行的领航区。任何区域拓展和产业聚集,都离不开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生产要素之重的人才,业已放置于"战略高地"。一个先行试验区,对人才的渴求,无论是引进,还是培养,无论是扎根,还是输送,都是起步阶段人才发展的艰巨挑战。南沙自贸区如何吸引人才流入?其为何能吸引人才?着眼未来,面对人才流入与流出的挑战,如何深化人才吸引机制,维持人才优势?都是本文深入探究的问题。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南沙自贸区的发展与人才需求
  南沙自贸区,位于广州最南端,地处珠江出海口和大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是珠江流域通向海洋的通道,连接珠江口岸城市群的枢纽,毗邻香港、澳门,是广州市唯一的出海通道。天然的地理优势,让南沙自贸区因海而生,临港为荣。国家对其战略定位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总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南沙自贸区作为"一带一路"的窗口,这是经济新常态下广州的重大机遇。
  1.经济战略与人才需求
  宏观来看,经济战略是对经济全局发展的谋略和谋划,一般指经济系统在较长时斯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面临着国内经济增速调整、世界经济疲软引发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的挑战,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国家"一带一路"和"白贸区"经济战略,在顶层设计上体现了从国内和国际稳定发展的利益出发,解决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经济战略下的人才需求,具有一定的全局性和长远性。其一,全局性是从战略层面安排人才布局、优化人才结构和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其二,长远性是在经济常态下,持续完善各项人才引进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和保障。
  2.产业聚集与人才需求
  微观来看,产业聚集创造了人才需求。波特(1990)认为产业聚集是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广东自贸区包括广州南沙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和珠海横琴片区,三大片区根据自身实际择合适的发展定位,错位发展,如广州南沙片区重点建设国际商贸、国际物流中心。由于产业聚集效应存在,产业集群的人才吸引力将会得到增强。
  产业聚集对人才需求,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引致性。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认为,人才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引致需求。其引致性取决于产业聚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而产业聚集是生产力集聚的外在表现形式,所有要素的运动都会趋向在特定区域集中,必然引致人才向该区域流动和聚集。其二,专业性。作为重点建设的国际商贸和国际物流中心,专业性和紧缺性人才指向国际化商贸人才和物流人才。
  三、人才吸引机制内涵
  如果说经济战略和产业聚集实现了与人才需求的互动,那么人才吸引力则是互动中最强劲的动力。而人才吸引力来自组织吸引力,又作用于组织吸引力。
  1.组织吸引力对人才的吸引
  第一次提出组织吸引力概念的是Shein和Diamante,其研究的是人与环境的适配性。Turban和Greening于1993年从个体特征与组织匹配的角度,再次提出组织吸引力概念,指出组织本身吸引潜在求职者前往应聘的程度,被更多的当成一种意愿进行研究。以上学者仅把组织吸引力看作是求职的前因之一,其实这是求职者(人才)初始阶段的意识。
  Aiman Smith等(2001),Highhouse,Lievens和Sinar(2003),Berthon、Ewina~Hah(2005)等,则认为组织的正面形象、声望和预期利益,将是再次求职者、或后续求职者,或求职成功的人才所关注的。组织长远的格局、规模、文化等,被认为是求职者(人才)成熟階段的意识。
  2.人才吸引机制的内涵
  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运动方式。人才吸引机制是通过组织吸引理论,由组织深入研究人才感知,判断人才预期,将人才吸引与经济发展互动,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人才吸引机制从宏观层面来看,属于顶层设计下的人才战略,是一种全局性的人才构想与安排。从微观层面来看,人才吸引机制属于区域性组织与人才的互动,从被吸引进组织,完成组织内部工作身份转换,以及作用于组织这全过程的互动。endprint
  3.人才吸引机制模型
  人才吸引机制关注人才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人才的感知阶段。国家顶层设计完成了战略层面的规划,人才在生活的环境里已开始感知,所积累的信息形成了个体对组织宏观层面的初步印象。人才在微观面对组织时,其中潜在人才,将通过相关信息对组织的前景、组织的实力、组织的制度等进行分析,以寻求其与组织的预期。
  其次,人才的选择阶段。当潜在人才形成了初次感知后,便有可能再次进行感知,一部分潜在人才开始有意识的与组织进行接触,这种始发动机促成达成一致的合作意向,于是潜在人才成为了组织内的正式人才。在组织内部,正式人才已由感知走向选择,这是一个理性的升华,人才在感知与理性交织的环境里,或适应、或创造。
  再次,人才的强化阶段。此阶段,人才对行动结果的好与坏,会使动机重复或不再出现。如果人才综合满意度高,则在组织环境中与组织持久合作,如果综合满意度低,则导致其离开组织。一般说来,持久的、长远的动机多产生于高级的需要,间接的、短暂的动机则多产生于低级的需要。那么我们要常关注强化阶段的高级需要,找出满足人才高级需要的关键点。
  人才吸引机制的三个阶段,恰是人才聚集形成过程,也是产业聚集形成过程,他们相互作用,如图1所示。
  四、南沙自贸区的人才吸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为吸引力主体的南沙自贸区,其发展规划就提出加快建设人才特区。近几年来,南沙自贸区吸引了不少海内外的高端人才和产业急需人才。人才吸引力是政策、经济和文化环境,以及区域发展平台空间共同作用而成。以下将从宏观政策现状、中观产业现状和微观企业现状,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1.政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2年底,广东省委办公厅和省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意见》,成为人才战略统领性文件。其实在2012年9月《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里,南沙已提出加快建设人才特区的部署;2015年,广州南沙新区提出高端领军人才和重点领域发展急需人才落户南沙,可享受多项优惠待遇,区内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购买住房、子女人学、购车上牌给予补贴;2016年6月,广东出台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发展意见,意见从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创业支持、综合服务等三大方面提出了20条政策措施,抛出大礼包吸引人才。简要信息如表1所示。
  上述涉及人才方面的政策,无论宏观的战略规划,还是微观的住房购车等,都体现出南沙自贸区对人才的渴求。但在实践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制约。
  首先,人才激励政策欠强劲。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对南沙新区片区运行一年的绩效评估中,提出南沙仅以补贴购房、补贴拍牌、免费体检等方式引进高端人才,无法形成经济强激励;与前海片区相比,人才刺激力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次,人才流动政策便利化不足。在推动人员流动便利化方面操作细则不如前海详尽。第三,上述政策在实践上受到一定的制约,主要是产业聚集度不太成熟,在高端人才服务的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体系上有待加强。总之,传统的政策重赏、政策宏图已无法摸透人才意愿,加之产业链系统化创新的缺乏,还有科技服务的滞后,难以吸引高端人才。
  制约政策实践的原因主要有集中产业集聚度。前文有提到产业集聚会创造人才需求,同时人才聚集又将促进产业发展,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生产力高度发展,其人才的聚集强度大,即产业聚集与人才集聚能形成良好的互动。下文从中观角度,正是要阐述产业因素。
  2.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年4月,南沙自贸区挂牌的一年里,已有50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落户,超过50家各类总部型企业进驻,在航运物流、创新金融、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领域形成产业集聚态势。例如南沙已经落户126家融资租赁企业,注册资金总额450亿元。未来2年,南沙自贸区将形成千亿级的融资租赁产业聚集区。2015年渤海一号项目飞机交付使用,实现了广州飞机租赁零突破。跨境电商通关新模式推动"粤港跨境货栈"项目落地南沙。
  虽说南沙自贸区近年来,各项产业发展成绩可交付,但产业集中度存在一定欠缺。首先,在港口物流方面,南沙港物流功能单一,港口吞吐量不足;其次,在跨境电商方面,电商在南沙的产业集中度还较低,缺少龙头电子商务企业的带动。
  影響产业集中度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产业竞争、技术水平和政策环境等。一般来说,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加速产业聚集,而产业聚集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生产力的外在表现。
  3.企业人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近一年来,南沙自贸区新增企业不断增加,自贸区中小型企业占比80%以上,一方面人才基础薄弱,整体企业与人才无论在观念还是技能上都有待提升,以满足南沙开发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人才结构不平衡,高科技和国际化人才缺乏。靠政府引进的人才都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企业因自身没有足够的实力,难以揽才,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影响企业人才不足的因素除了产业聚集因素外,首先,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企业不断的为人才提供更优越的工作条件与环境(包括工作责任、权利、福利等),保持着高度的竞争力优势,继而将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那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则陷入得不到高端人才的非良性循环。其次,普遍性的问题:南沙离广州市区较远,生活不便,高级人才如果在南沙没有足够且令其满意的配套支撑,一般不会放弃广州市区的环境而奔赴南沙就业。正如Rakesh和Pragati(2009)所认为的,感知的工作责任和权利、工作福利和工作地点均会影响雇主吸引力。
  五、构建南沙自贸区人才吸引的长效机制
  1.建立精准政策驱动机制,促进专项人才发展
  精准,是一种务实的方法,也是一种求真的态度。精准政策驱动把"产业链"人才、外向型人才需求作为着力点,做到精准施策。endprint
  (1)建立"产业链"人才政策,补充互动人才
  产业链,是某个产业内部,或产业与产业之间基于一定的依赖而产生的技术和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形态。产业链式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之于产业链,是家族与家庭的关系。在此提到的"产业链"人才,即汽车、造船、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航运物流、科技、电商等产业聚集专项人才。
  首先,加快国内制定和实施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把社会机构人才和民营企业管理者纳入人才开发计划,"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充分利用現有资源。
  其次,推进国外人才开发,资助相关国家政府工作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社会精英来华培训,培养懂华、亲华的国际力量。
  第三,完善产业合作驱动,实现合资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粤港澳合作平台的人才引进,推动产业聚集。
  第四,提出积极探索人才发展的特殊政策和机制,尽快在人才开发、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才中介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
  以上四点措施要精准施策,把产业需求和企业需求作为着力点,抓紧制定更具精准性、实效性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做大、做强、做优,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建立"走出去"人才举措,培养外向型人才
  "一带一路"的国际视野,不仅仅是产业接轨,还有人才的接轨。"走出去"的人才主要是指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沟通交流、洽谈投资合作。走出去的目的是谋求互赢,助力企业发展。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有过调查显示,88%企业高管认为,海外并购或投资失败的首要原因是缺乏人才。有受访专家指出,"如果在布局‘一带一路战略之前没有及时配备了解沿线国家的人才队伍,贸然在一个陌生区域投入巨大的战略资源将是极为危险的。"
  首先,增强自由贸易区谈判人员配备。加大对外谈判人员教育培训投入,加强经济外交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全局意识强、熟悉国内产业、精通国际经贸规则、外语水平高、谈判能力出色的自由贸易区建设领导、管理和谈判人才队伍。积极发挥相关领域专家的作用,吸收各类专业人士参与相关谈判的预案研究和政策咨询。
  其次,增强企业海外经营人才配备。企业海外经营人才短缺和项目管理能力薄弱的劣势更为凸显。企业普遍面临着与业务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的复合型海外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而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繁冗、效率低下,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对海外分支机构管理不善,都在拖累公司发展的步伐。
  第三,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带尖端技术、项目入区,与港澳和海外机构建立人才优势共享机制,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研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2.建立产业集群驱动机制,打造"外引""内引"平台
  建立产业集群驱动机制,是从政策驱动向市场拉动的转变,重点打造"外引"和"内引"两大平台。
  (1)具备国际视野,"外引"人才
  随着资本和产业的全球化,人才也开始全球化,人才全球化有几个趋势需要把握:
  第一,挖掘国际人才红利。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提出,目前发达国家的国际人口比例平均为1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6%,而中国的国际人口比例只有0.06%,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应加快利用国际人才红利的脚步。例如美国硅谷有70%以上的人才是外国族裔,美国充分利用国际人口红利,保持着人才领先。我国虽然国际人口比例较少,但差距就是动力,我国有努力进行人才吸引的空间。具体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南沙白贸区,一则利用全际化、开放化的开放政策,以及产业集群;二则利用优质的科研环境,积极鼓励与吸引国际化人才来此发挥特长。
  第二,了解国际人才流动现状。近年来,国际移民、国际留学日益频繁,需要把握人才的"出处"和"流动特性"。我国的留学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留学"赤字"—直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留学发展的突出现象。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5年底我国有126.43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而外国来华留学人员为39.76万名,留学"人才赤字"达86.67万人,较2014年度又有大幅上升。"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可以鼓励开辟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才资源双向流通渠道,积极发展来华游学等减少留学"赤字",推动更多外国学生来华,特别是鼓励来"自贸区"工作。
  第三,了解国际人才创业需求。引导国际人才来华创业,例如美国高科技公司有1/4是国外人才创立的。可见美国是在向全世界吸引人才。要想更好支撑中国的创新,应该走开放式的创新道路,吸引全球人才到中国来创业。在硅谷有过创业经历,或现在依然保有创业企业的科技华人华裔人才,如果在国内与硅谷间常来常往,可以直接带动硅谷的先进技术流、信息流回国。中美之间出台十年往返签证后,我国人才往返硅谷之间已经十分方便。建议再针对性地挑选世界高层次科技园区,与之建立十年有效长期签证协议,或建立"科技人才签证",规定持有签证的人才在世界几大科技园区实现多地免签待遇,让人才交叉流动。
  (2)增强市场转变理念,"内引"人才
  有时候"政策"就向父母,在此庇护下的产业发展前期,得到了高度关怀。但产业发展进入国际化竞争,终究要回归市场。从政策拉动到市场吸引,需要我们努力打造市场吸引力,努力通过自身实现人才合理、优质流动,以及实现人才储备。
  基于个体角度来看组织吸引力的影响,组织吸引力高不并代表人才会真正接受组织,一种情况是人才有可能同时被几个组织所吸引。那么,如何吸引人才是组织招聘活动的关键,也会影响到组织的绩效。可见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性。广州,拥有排全国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拥有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如果在广州内部引进一个高级人才及其团队,对成就一个产业能发挥杠杆的撬动作用。问及靠什么"内引"人才?从市场角度出发,最大的吸引力应该是收益递增的基本需求。高级人才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愿望较为强烈,基于这种因素,高端人才往往从边际要素收益较低的区域流向边际收益较高的区域。endprint
  5.建立人才保障驱动机制,优化人才自由流动
  以上机制比较集中于用产业吸引人才,用人才促进产业。但是人才的聚集除了产业平台外,保障平台则是人才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1)完善保障载体,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保障载体由政府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成。
  首先,政府层面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度环境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能预计性的,又能务实的把握问题,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积极参与到与产业配套人才实践中,减少因政策方面而导致的人才流失。另外,需保持制度环境的稳定和衔接性,以完善人才感知,增加人才预期,解决人才信任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也是政策制定的依据,人才评价的目的在于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环境,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人才评价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与分类化,使政策制定更合理、更优化。
  其次,各种专业性的企业管理咨询机构、人才培训机构、服务机构、公正性的认证、仲裁机构、工商税务咨询、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代理服务机构聚集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产业也为人才服务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服务方面,应整合人力资源服务零散模式,建立集约化服务模式。例如国内有不少学者提醒"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除了地缘政治、战略安全以及文明冲突等传统风险因素外,人才风险更是不可小觑。而人才风险最大来自人力资源服务方面,能否全方位的留住人才是需要重点考虑。
  另外,自贸区建设需要一批熟悉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也是人才培训机构需引起重视的,包括创新人才培训管理机制,吸引跨国公司、境外著名培训机构和国内培训机构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建立培训机构和举办紧缺人才培训项目;通过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以及管理创新,建立自贸区建设紧缺急需人才的培训基地或培训平台。
  (2)完善保障环境,促进人才自由流动
  首先,加快"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对南沙开发建设的特殊人才予以补贴,抓紧推进"千人计划""专家楼和南沙人才公寓建设;另—方面,与港澳特区政府部门建立人才交流和培训机制,逐步实现学历、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互认,推进与港澳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衔接,为在南沙新区稳定就业提供保障。
  其次,探索人才交流合作新机制,包括强化高等院校的产学研交流、科技型人才聚集,创业孵化、青年创业扶持、产学研用各类人才协作平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等。
  另外,简化出入境办理手续。探索区内人员办理出国和出境的便捷手续,采用预约办理、一证办理、电子签证等新方式,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间,允许区内内地人员办理往來港澳地区通行一年有效多次签注;简化区内外籍员工就业许可审批手续,尽量延长签证和居留许可证时限,积极推行境外游客免签入境、华裔人才免签进入南沙自贸区工作等政策。
网站目录投稿:访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