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宁静大理的世外梨园


  从陶渊明始,人们就习惯将远离喧嚣尘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僻静之地,与桃树桃花联系在一起,似乎只有桃花桃树才够得上人们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境界。
  殊不知我国滇西还有一片净土偏偏与梨树梨花结缘,且被人称为"世外梨园",这就是云南大理洱源县茈碧乡的梨园村。
  一泓碧水 田园风光
  梨园村坐落于洱海之源的茈碧湖东北角的山凹里,坐北朝南,东、北、西三面环山,南临茈碧湖,距洱源县城仅10公里左右,要前去那里,最佳路线还是乘船由茈碧湖上穿湖而过,在船上尽可享受茈碧湖的一泓碧水和四野风光,要是幸运的话,还能看到湖里因地底温泉热气上冒时形成的"水花树"奇观。由于气泡是从二三十米深处的湖底不断涌出,由澄静清澈的水面上看去,宛如串串晶莹的珍珠。在夏天,茈碧湖中还有珍贵罕见的茈碧花。据说茈碧花只在夜间子时和白天午时开放,被称为"花开子午"。茈碧湖也就因茈碧花而著名。
  还在湖上,远远就见山坳里一片梨林,面积约600余亩,遮天蔽日地笼罩了整个山坳,没人指点的话,根本不知道100来户白族人家就掩映在上万株梨树丛里。
  梨林深处有人家
  弃船登岸,就见有人划汽车轮胎在湖上垂钓,有人在湖畔浣布洗衣。沿栅栏曲径进入纵横规整的梨林,方隐约看见座座青瓦白墙或红墙的宅院散布在梨林深处,梨园与庭院相倚相偎,融为一体。林中绿草葱郁,野花点点,鸟儿翻飞,蝉儿鸣叫,宅院里鸡不惊,狗不吠。无论村里林中,风吹不到,日晒不着,劳作的人们背着箩筐无声地来往,一派安宁静谧的景象,心头不禁艳羡这里居然拥有这样一方得天独厚的水土,营造出这样一座"世外梨园"。
  品味"农家乐"
  然而,古老的梨树不可抗拒地衰老了,它们的果子渐渐没有了市场,只有掉地下烂掉。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口的繁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潜伏着危机。虽然古老的梨林保存了下来,但它毕竟不能永远荫庇村民们。村里每人都有六分水田,粮食足够自给,包谷等粗粮种了做饲料养猪,再养上几头骡马驮运肥料和地里的收成,再在湖上打打鱼、外出打打工,家里又多了些收入,日子过下去没多大问题。可是,梨园村的老乡面临的不仅是要将自己的美好家园保护得像模像样,还得积极探索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梨园村家家有梨树掩影
  78岁的赵炳文是村里精神最好的老人,他不仅帮着带14个孙儿中最小的一个,还跑前跑后,帮儿子张罗"农家乐"接待,还要给好奇的游客充当模特,给他们拍照,因为他的形象实在突出,和善慈祥,长髯飘飘。过去他生养了三儿四女,现在老人才意识到,生育太多,造成了村寨人和土地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也使得自己辛苦太多,受了不少罪才好不容易将那么多孩子拉扯大。改革开放后,可以在种地之外经营其它了,他家里先是养了不少羊,现在把羊卖了,买了条大船在湖上载游客,还搞起了农家乐。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传统生存方式的转变。
  村头的阿永泉一家是最早搞"农家乐"的农户之一,他们将梨林用好看的篱笆围起,支起桌椅板凳,挂起吊床,搞起秋千,还烧烤一些自己打捞的小鱼小虾,烧煮自己做的腌肉、自己养的土鸡、自己种的菜蔬,还有"海水煮海鱼"、"生皮"、"乳扇"、"地参"等风味食品,其中的"生皮"就是当地盛行的独特杀猪方式"火烧猪"。他们将猪杀死放血后,习惯用稻草将整猪烧得焦黄,烫过后再刮去焦毛,将黄脆的肉皮切碎了蘸水吃,味道当然好极了。
  以梨相待留游客
  现在,已有不少人家像阿永泉家一样,分别合伙开发经营已经没有多少经济价值的梨林。梨子卖不出去,但梨林却有难得的观赏价值,春天的梨花、夏天的浓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枝干,再加上农家的饭菜、农家的纯情,还有茈碧湖的风景、村落的田野风光,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梨园村的人很爱狗,几乎家家都养着狗,有的还是狼犬。游客来得多了,它们都很懂事地跟人亲近,撒娇戏耍,增添了村里的乐趣。
  无论进到哪家哪户,老乡都是以梨相待。梨成了"礼"。一些人家保留下了以前的老房子,它们虽比不上喜洲那边的深宅大院,却也有自己的看头:家家都在廊下挂了红的辣椒、黄的包谷,很是入画。庭院里还种有香橼,清香四溢。
  梨园村地理
  宁静的"世外梨园"
  茈碧乡位于云南洱源县中北部,东接三营,南连县城,西毗乔后,北界剑川县沙溪。茈碧辖区洱海源头的淡水湖茈碧湖湖面碧绿,烟波浩渺,有诗赞曰:"谁道洱河千胜景,源头此处更澄清。"梨园村就位于茈碧湖畔,村内处处有百年梨树,盛称"世外梨园"。
  ◎梨园村溯源
  梨园村不大,只有100多户人家,以杨、赵、李姓为主。树中建筑秉承白族传统风格,无不显现出白族人精巧细致的性格。在梨园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浓荫密布,梨花飘香。
  据说,梨园村最早的开拓者和居民是明嘉靖年间世袭邓川土知州阿氏的后人,其中一个叫阿迁乔的响应朝廷"军垦屯田"号召,带着两个儿子阿筱聪、阿林聪以及一些族人,来到原来叫"大河头"的茈碧湖头山谷,在原始森林中开垦荒地,同时大量种植梨树。阿氏原为景谷县(咸远州)的傣族,来到当地后与当地原住民白族相互融合,渐渐地也就转变成了白族,说白族话、着白族衣、供奉白族的"本主"。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大河头成了人烟聚集的村落,梨树也长大成林,覆盖了整个山谷,与农业、渔业一道,成为当地人的生活支柱,大河头也就因此改称为"梨园村"。
  ◎梨树遍植与茂盛之谜
  至今没有人能说清为何阿氏选择种植梨树。用梨林来装点家园,也许是因为他们"离"开了故土,出于对故乡的思念,也许是因为他们喜欢梨花的繁盛热烈,或是喜欢梨子的味道,总之他们在有意无意间为后人留下了一份颇为丰厚的衣食饭碗,为我们留下了一片可以暂避酷日和风浪的港湾,留下了一个敬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板。
  梨园村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论是谁,只要毁坏一棵梨树,就是毁坏了祖宗传下的根基,必定受到全村人的谴责。数百年来,村民们默守着这条没有文字的村规,而雪白的梨花,则开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盛。
  现在梨园村将林木分给私人承包,实行土地开发和使用由村里统一规划,不许在梨树林周围开垦土地,这些措施,较好地保护了梨林这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网站目录投稿:听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