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按字面释义,是宽容、饶恕、原谅他人过错的意思。 第一次对宽恕这个词有较深体会是看《还珠格格》,当作恶多端的皇后和容嬷嬷被皇上严惩时,紫薇以一段"世上最大的美德是饶恕"的劝词让皇上动容。善良如紫薇,真真的心思美好的女子。 但是,以爱化解怨仇的圣母范儿做法,试问我们都做的到吗?韩国电影《密阳》让我对宽恕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影片中,申爱是一位带领孩子来到异乡的单身母亲,初来乍到不久,孩子被绑架杀害,申爱痛苦万分,她怨恨苍天,仇视杀子凶手,迫于精神上的折磨,她选择自尽,但轻生时的求救意念却让她发现对生命还留有眷顾,之后申爱开始寻找走出痛苦的路径,于是她信了上帝,希望借此能让自己得以解脱。宗教倡导"以德报怨",寻求心灵救赎,申爱于是去了监狱试图"宽恕"她的杀子仇人。但她发现,凶手并非如自己一般痛苦,信仰了上帝的凶手已然不受罪恶的精神折磨。"凭什么他没有得到我的原谅,就得到了上帝的原谅!"申爱自此精神崩溃,宽恕并不能将她从怨恨中救赎出来。一位豆瓣网友认为,"电影中展示了一个宽恕别人的先决条件:你的形势要比对方强。你可以请敌人打完你的左脸再打右脸,那是因为你有能力有条件吃下这个小亏,而且吃亏后可以摆出大方不计较的姿态。这个姿态甚至不一定要外露人前,但必须能说服自己境界比人高。申爱见了杀子仇人后不能宽恕,反而整个人崩溃了,正是发现了仇人原来早己得道,根本无法居高临下地宽恕。"这样的宽恕是对他人有所要求的,当我要宽恕你时,我必是居高临下的,你必是要感恩戴德的。当凶手没有按照这样 "理所当然"的模式去做时,申爱无从释放的宽恕转化为朝向凶手、上帝的愤恨,她背叛了信仰,用最狠毒的方式对上帝做着复仇。 人人皆我,若我是她,我会怎样?我问着自己,当伤害我的人脱离苦痛,只有我留在苦海中挣扎的时候,我凭什么要宽恕他!这样愤恨的情绪灌注着我的全身,我如同影片的申爱一样无法理解宽恕的意义。 时间走远,影片连同这个疑问沉进了记忆的深海里。直到前两天和着几本书稍稍对这个疑问有了些思考。 面对伤害,我们有两种选择:敌对或是宽恕。当然,面对非法侵害,行为上的"敌对",即捍卫自己的权利是必要的,但在心理上我们如何选择对待他的态度呢? 积极心理学研究者赵显鲲主张"行动上以直报怨,心理上以德报怨"。宽恕的对象实则并非他人,而是自己。他认为:"对于不能改变的事情,我们只能接受,这时候你宽恕与否,已经与对方无关,而纯粹是为了你自己的幸福。如果你总是耿耿于怀,那你就是在纵容对方继续伤害自己。积极心理学大师Seligman 也持同样的看法 "你不原谅加害者也并不能伤害他,但宽恕却可以使你自由"。宽恕可以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Lyubomirsky总结相关研究后发现,善于宽恕的人更幸福、更健康,也更少抑郁、焦虑、愤怒或神经质。 但如何做到宽恕呢?宽恕心理学家Worthington描述的步骤中,"回忆"是颇为重要的一环,即以客观的方式去回忆伤痛,不要把对方妖魔化,也不要自怨自艾。并以伤害者的心态去思考伤害你的理由,也许他伤害你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也许是外在的突发情景让他选择了伤害而非出于本性,也许他本身是个忧虑的、曾受过伤害的人。这样去想、去做很不容易,甚至你觉得它有点虚伪,但研究表明,这样持续做可以让我们愤怒等负面情绪减少,更有利于我们去宽恕。 是宽恕还是不宽恕,并不是个道德命题,无所谓对错,只是个人的选择。面对失去64名亲眷的犹太人,我们有什么权利让他去宽恕纳粹军官。面对失去儿子的申爱,满口宽恕之词的说教者哪里能真正体会受害者伤口的疼痛。 对于申爱,对于这样的受害者,我不劝导宽恕,毕竟伤害是永远存在的。但当那个伤害捆绑住我们前行,阻拦我们去寻求幸福时,或许,宽恕,宽恕自己,能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书目 [1] 赵显鲲. 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D].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马丁 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D]. 洪兰译[D].北京: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 [3] 公園仔. 当宽恕成了复仇的手段[EB/OL].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4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