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故宫博物院珍品陶瓷第期下


  北宋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北宋,高9.6cm,口径26.5cm,足距13cm。 花盆托敛口,浅腹呈鼓形,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云头式足。口沿处饰弦纹两道,口沿及下腹部各饰鼓钉纹一道,上部二十三枚,下部二十枚。通体施月白色釉,口沿、边棱处釉层较薄,呈米黄色。器底局部涂酱色护胎釉,有支烧钉痕三十六个环列一周,支点大、排列密集,三足底部露灰色胎。一足内壁及底部均刻数目字"一",但足内壁刻字笔画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字笔画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底部还有清宫刻字"瀛台"(横向)、"涵元殿用"(纵向),线条纤细、工整。 《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关于为瀛台收藏的陈设类钧瓷刻字的记载见于乾隆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首领李玉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瀛台静憩轩均釉古丁盆连二件,涵元殿均釉古丁盆连二件,戛玉摐金、均釉古丁盆连二件,澄怀堂均釉古丁盆连二件,香扆殿均釉古丁盆连二件,兰室均釉古丁盆连二件,虚舟均釉六方入角盆连二件。传旨:着俱刻地名,得时呈览过交瀛台,钦此。于本年六月初三日,副领催杨四将均釉盆连十四件持赴瀛台,交首领李玉。讫。"其中,涵元殿刻字的正是"均釉古丁盆连二件",与此件实物吻合。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北宋,高8cm,口径21.2cm,底径13.4cm。 花盆托敛口,浅腹呈鼓形,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云头式足。口沿处饰弦纹两道,口沿及下腹部各饰鼓钉纹一道,上部二十枚,下部十八枚。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外施玫瑰紫色窑变釉,口沿、边棱处釉层较薄,呈米黄色。器底局部涂抹酱色护胎釉,有支烧钉痕二十八个环列一周,支点大、排列密集,三足底部露灰色胎。一足内壁刻数目字"七",底部有清宫刻字"重华宫"(横向)、"静憩轩用"(纵向),字体工整,笔画纤细。
  北宋钧窑天蓝釉海棠式花盆托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花盆托,北宋,高5.4cm,口径18cm,底径13.8cm。 花盆托呈四瓣海棠花形,广口折沿,沿边凸起一道细棱。浅腹,上丰下敛,平底,底下承以四个如意云头式足。盆托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外施玫瑰紫色窑变釉,釉面气泡、棕眼明显。口沿及内壁出筋处呈酱色,折沿下一周及外壁出筋处呈紫白色。底部涂酱色护 胎釉,一处磨釉明显,有清宫刻字"养心殿"(横向)、"明窗用"(纵向),线条纤细、工整。四足底露灰色胎。 乾隆时期除了在陈设类钧窑瓷器上加刻宫殿和地名外,还摹仿旧有刻字在器物底部加刻或改刻数目字。如《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首领胡进忠来说,太监如意交均窑花盆一件、均窑盆涟一件、楠木罩油牌子三十根随等次号数单一件。传旨:着将花盆上二字改三字、盆涟上旧字磨去亦改添三字……钦此。于九月初八日,首领胡进忠将改做得钧窑盆涟二件、楠木牌子三十根持去。讫。"此花盆托底部不见旧刻数目字,但一处磨釉明显,很可能是为改添新字而将旧字磨去。
  北宋钧窑月白釉渣斗式花盆
  钧窑月白釉渣斗式花盆,北宋,高22cm,口径23cm,足径14.5cm。 花盆呈渣斗形。侈口,宽唇,长颈,圆腹,圈足较高。底开有五个渗水圆孔。胎体厚重。里、外施天蓝色釉。器底露灰胎,底外和圈足内壁均刻有数目字"二" 。圈足所刻数目字笔画宽且深,同其他"官钧"器物上所刻数字风格相同,应是钧窑工匠所刻。外底刻划的数目字笔画细而浅,当为后人补刻。 钧窑瓷器的釉是一种乳浊釉,它不同于玻璃状的透明青釉,而是典型的乳光青釉。其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淡者称为月白,红色是釉料中还原铜的呈色,紫色则是红釉与蓝釉相互融合的结果。钧窑首创性地烧制成功铜红釉,这种釉色青中带紫,宛如蓝天中绚丽的彩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备受宫廷的青睐。
  北宋钧窑月白釉长方花盆托
  钧窑月白釉长方,北宋,高5.7cm,口横18.8cm,口纵15.2cm。 花盆托呈长方形。口微外侈,折沿,委角,腹壁较浅,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内、外均施月白色釉,边、棱釉薄处呈酱色,外底涂抹酱色釉,刻有数目字"九",并有一周支烧钉痕。左上和右下角各开有一个渗水圆孔,已被填平。从造型看这是一件花盆托,不是花盆,因此底部原不应有渗水孔,而且即使有的话,也应是五个,而不是两个。因此,这件花盆托上的两个渗水圆孔,应为后人所刻。 钧窑烧造的花盆式样种较多,见有葵瓣式、菱花式、海棠式、仰钟式、六方形、长方形等,工艺考究、造型独特,均为宫廷陈设用器。
  北宋钧窑天蓝釉海棠式盘
  钧窑天蓝釉海棠式盘,北宋,高2.6cm,口横23.7cm,口纵12.2cm,底横18cm,底纵7.5cm。 盘呈四瓣海棠式。折沿,浅弧腹,平底。里、外施天蓝色釉,外壁施釉不匀,有流釉现象。口沿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北宋,高6.2cm,口径19cm,足距11cm。 花盆托以凹、凸线构成六瓣菱花形。敞口,折沿,浅腹,弧形腹壁,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器身的玫瑰紫釉与边、棱自然形成的酱黄色釉相映成辉,这种釉色的烧成是北宋河南禹县钧窑工匠的创举,灿烂的玫瑰紫色釉是铜金属元素在强还原焰的气氛下烧成后的呈色。器里釉呈天蓝色,釉面上有明显的"蚯蚓走泥纹"。外底涂抹酱色釉,刻数目字"十"。 此花盆托造型规整,制作工艺考究,釉色明亮鲜丽,确为一件上乘之作。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北宋,高9cm,口径19cm,足距8.3cm。 花盆托呈六瓣菱花式。折沿,弧壁,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通体满釉,内施月白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边及外底呈酱色。外底刻有数目字"十",并留有支烧钉痕。 此花盆托为河南禹县八卦洞窑烧制的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北宋钧窑天蓝釉葵口盘
  钧窑天蓝釉葵口盘,北宋,高2.9cm,口径13.3cm,足径8cm。 盘呈八瓣葵花式,敞口,弧腹,浅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及盘壁出筋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北宋钧窑天蓝釉碗
  钧窑天蓝釉碗,北宋,高7.9cm,口径18.9cm,足径5.7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及圈足内均施天蓝色釉,足底无釉。 此碗圈足处不施釉,露出胎色呈黄铜色。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题钧窑碗》,其中有"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句,描述的正是这种似铜铁色的圈足。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钧窑玫瑰紫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北宋,高8.7cm,口径22.5cm,足距16cm。 花盆托敛口、浅弧腹、平底,底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外壁口沿下和近底处各环列一周鼓钉纹,上面一周十九枚鼓钉,下面一周十六枚鼓钉。外底刻有数目字"二" ,表明它是同套器物中尺寸属于第二大者。内施天蓝色釉,并分布着几道明显的"蚯蚓走泥纹",外壁玫瑰紫釉与天蓝釉相交融。器表鼓钉处釉垂流明显,给人以自然生动之美感,增添了艺术魅力
  北宋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
  钧窑月白釉紫红斑碗,北宋,高4.5cm,口径13.1cm,足径4cm。 碗敛口,外口沿下有一周突棱,弧壁,痩底,圈足。足部露胎无釉,通体月白釉紫红斑装饰。造型古朴端庄。 宋代钧釉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釉。
  北宋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耳葫芦瓶,北宋—金,高15.8cm,口径2.8cm,足径5cm。 瓶呈葫芦形。小口,束颈,圆腹,圈足,颈置双环耳。通体施天蓝色釉,颈肩处饰数条淡紫红色斑块。 此瓶胎体厚重,胎质坚致,釉质莹润。釉面所饰流淌状的斑块似天际的晚霞,颇为绚丽。
  北宋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北宋—金,高8.5cm,口径14cm,足径4.4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 钧窑始烧于北宋,金、元时期延续烧造。其技术特征是在釉里掺有铜的氧化物,用还原焰烧出绚丽多彩的窑变釉。钧釉主要特点是通体蓝色与彩霞般的紫红釉相互错综掩映,釉层肥厚润泽。钧窑系瓷器的烧造地点很广,河南的禹县、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的磁县等都有烧造。
  北宋钧窑天蓝釉红斑三足炉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三足炉,北宋—金,高6.8cm,口径7.4cm,足距3cm。 炉敞口,折沿,短颈,鼓腹,平底下承以三个乳足。里、外施月白色釉,外壁饰大片的紫红色斑块,颇似天边的灿烂云霞,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北宋钧窑月白釉梅瓶
  钧窑月白釉梅瓶,北宋,高29cm,口径4.8cm,足径7.5cm。 瓶唇口,短颈,溜肩,弧腹,腹下渐敛,圈足。通体施月白色釉,近足处无釉。 梅瓶为盛酒用具。陶瓷梅瓶始见于唐代,宋代以后开始流行。此件梅瓶形态饱满,釉厚而润泽,堪称宋代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梅瓶的式样在《饮流斋说瓷》中有专门描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北宋钧窑里天蓝外玫瑰紫釉折腰盘
  钧窑里天蓝外玫瑰紫釉折腰盘,北宋,高3.6cm,口径17.6cm,足径6.4cm。 盘撇口,浅弧腹,折腰,圈足。里施天蓝色釉,口沿及器外施玫瑰紫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 此盘釉层肥厚,釉色光亮绚丽,造型别致,做工考究,属于民间钧窑烧造的器皿。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北宋,高12.7cm,口横21.7cm,口纵16.8cm;足横12cm,足纵8.4cm。 花盆整体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边,深腹,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一足磕缺。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天蓝色釉,外底涂抹酱色釉。此花盆的釉层比其它官钧窑产品稍薄。底有五个渗水圆孔。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并有刻划的数目字"七"。 南宋哥窑也烧造同样造型的花盆,或许是受到北宋钧窑器形的影响。
  北宋钧窑天蓝釉盏托
  钧窑天蓝釉盏托,北宋,高5.6cm,口径5.9cm,底径4cm。 盏与托连烧,圆口,中部出托沿,圈足中空。通体施天蓝色釉。 盏托又称茶托子,为古人品茗用具,以防手持茶盏烫手,最早见于唐代。据唐代《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以碟子乘之……人人为便。"其后开始不断出现各种材质与形状的盏托。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四足花盆托,北宋,高5cm,口横17.4cm,口纵13.8cm。 花盆托整体呈四瓣海棠式。敞口,折沿,口沿起边,浅腹,底下承以四个云头形足。外施玫瑰紫色釉,里施月白色釉,口沿及足边均釉呈酱色。此件花盆托的釉层比其它的官钧窑产品稍薄。外底有一周支烧钉痕,并刻有数目字"八",表明这件器物为同套器物中较小者。 此器利用器形和釉色的变化,使得原本单一的造型显得多姿多彩,体现了钧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此件海棠式花盆托应与刻有相同数目字的海棠式花盆配套使用。
  北宋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北宋—金,高4.1cm,口径8.3cm,足径2.9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口沿呈浅黄色,圈足涂褐色釉。 北方中原地区的民间钧窑系产品中,时常会在蓝色底釉上涂抹红(紫)色斑块。红斑系氧化亚铜胶体粒子的呈色,这些釉斑的形状不定,没有规律,具有随性率意的特征,融合在底釉中,如同窑变自然形成的效果一般。
  北宋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折沿盘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折沿盘,北宋,高2.8cm,口径18.1cm,足径10.5cm。 盘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足内满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里、外施天蓝色釉,釉面有不规则的紫红斑块,犹如蔚蓝天空上的几朵红霞,绚丽多彩。 此盘胎体厚重、坚硬,釉层肥厚莹润,釉面有"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宋代钧瓷的主要特征之一。
  北宋钧窑灰紫釉渣斗式花盆
  钧窑灰紫釉渣斗式花盆,北宋,高21.5cm,口径23cm,足径13.5cm。 花盆呈渣斗形。广口,口以下渐敛,圆腹,圈足,头与腹部高度相当。通体施灰紫色釉,釉面开有细碎片纹。 此花盆造型端庄、古朴,釉色纯净典雅,外底刻有数目字"二",并开有五个渗水圆孔,当为宋代宫廷使用的陈设用瓷。
  北宋钧窑天蓝釉渣斗式花盆(口磨)
  钧窑天蓝釉渣斗式花盆(口磨),北宋,残高17.5cm,口径19.1cm,足径16.2cm。 花盆原呈渣斗形,上半部因残而磨口。现为直口,圆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釉面开有细碎片纹。外底刷酱色釉,开有五个渗水圆孔。圈足及底部刻有数目字"二",刻字笔画均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 此花盆造型端庄、古朴,釉色纯净典雅,当为宋代宫廷使用的陈设用瓷。
网站目录投稿: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