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是吞节。春节实指农历的元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新年。 只是在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历,才将旧历的元旦改称春节,将公历的I月1日改称元旦。然而,由于农历在中国影响深远,至今仍公历、农历并用,而且当人们过节时,春节仍要比公历元旦隆重得多。 元旦的意义 什么是元旦呢?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元旦》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旦即正月一日,这是最简单的说法。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说得更明确: "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气候寒暖变化一次称为一岁,约365.25天,故一岁平年为:365天,闰年为366天。中国古代通常用阴阳合历,以月亮圆缺一次为一个月。一年设12个月,计354天多,故一岁尚余11天左右。每隔3年尚需设一闰月,以调整季节。一年分春夏秋冬四时,以春为始;。每时分孟仲季三个月,以孟月为始;每月有29或30日,以一日为始。故正月一日为三元之始,也即每岁的第一天,所以人们加以庆祝。 从字面看,元为首,旦为晨。元旦即是每岁第一天的早晨。为什么要将这个节日称作元旦,而不叫元日或元夕呢?这是因为中国上古时习惯于以晨旦作为一天的开始时刻,所以元旦也就是一年中第一天的第一个时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更大的希望,期待着新年时刻的来临,故以元旦为名进行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