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唯有閱读,人们才能从中获取信息,增长见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在教学中只有学生和兴趣这两个关键突显出来,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将阅读当作成一种兴趣,那么对学生的陶冶情操、获取知识、语文水平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可现状是大多数小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一、以学生为主是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保证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课堂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一手安排的,学生只要通过阅读后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即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没有真正去理解作品的意义,读的不是作者的感悟,而是老师的提问。这样的阅读教学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跟着老师走,没有自己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阅读教学要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将传统阅读教学中的问答形式和灌输知识改变为引导学生思考的形式,并且营造出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任意表达、提出问题。比如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给学生发导读材料,有作者的背景、主题、作者的兴趣等等,经过学生自主阅读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有些学生对文章中的词句不理解,有些同学针对某一段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把问题解决后就开始讨论文章的主要思路等等。问题都是由学生阅读后提出来的,也是由学生来回答,这样一来就使学生成为了阅读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 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以及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大胆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创设意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来创设意境,让原本枯燥无味的阅读通过意境的创设变得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比如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时,老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导入,小学生对黄山奇石的壮观景色没有一点印象,那如何让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对黄山奇石的景色有深入的印象呢?老师就可以突出课文中的几个字,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下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飞"、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仙人"、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猴子"等等,通过对文章中这些比喻词的强调,让学生有种"心急""渴望"看到奇石的急切心理,让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慢慢品味,对文章的内容恋恋不舍,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去任意展开想象,老师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然后让学生去任意想象,学生在想象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学习《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在读到"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的唱着什么。"老师可以问学生:"海鸥的鸣叫是在说些什么?"随后学生就会展开想象,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说海鸥在向老人问好、有的学生说海鸥在获得食物而唱歌给老人听、有的学生说海鸥在呼叫同伴来吃东西等等,学生的回答各式各样,这充分的可以看出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发展。通过适当的抓住关键词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制造矛盾,激起学生阅读兴趣。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意见,而小学生因为天真无邪,对某个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就会争先恐后地说出来。为了不让阅读教学枯燥无味,老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的制造一些矛盾问题,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提出新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除了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课堂终究是有限的,而阅读是无限的,所以老师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也能够自觉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结语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中以学生为主体,想方设法的让每一堂阅读课都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打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就等于给学生打开了一个知识的大门,让学生能够去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在阅读中获得快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曹爱红,王芳.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学术期刊"民风(科学教育)",2012.8. [2] 唐小琴.小学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学术期刊"读写算(教研版)",2015.16. [3] 邹来君.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术期刊"中国文房四宝",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