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一、核心提示:
  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北京人口调查报告,首次披露了环线人口分布情况。数据显示,人口分布呈现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的特点,五环外常住人口达1097.9万人,占全市的51%。外来常住人口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其中有65%的外来常住人口住在四环至六环间。此报告一出,即受到舆论的广泛热议。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二、舆情传播:
  通过对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后几日内的舆情传播情况进行监测可见,截至5月26日,本次政策发布的相关舆情仍处于上升期,新闻报道量在监测期内已超过2500篇。从22日以来的报道内容看,各大媒体对该报告所涉及的政策分析、解读类文章数量有一定的上升。对文件发布本身意义进行宏观评论的文章数量跟以往同类事件相比保持平稳趋势。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三、传播特点:
  1、深度解读报道较多
  北京人口调查报告发布所引发的舆论热潮中,新闻报道类性质的文章占据近一半比例,而具有调查、探访性质的报道也占据近三分之一比例。此外,深度解读类文章表现极为突出。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2、报道媒体地域性不明显
  综观参与报道北京人口调查报告的媒体发现,这些媒体的地域性特征不强,安徽、河北、广东、重庆、西藏等多地媒体均对该消息保持较高的活跃度,原创类文章数量及转载量较大。
  3、意见领袖和网民参与度有别
  通过对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百度贴吧、凯迪社区以及各大门户网站中的新闻跟帖进行分析发现,意见领袖对该报告的发声较少,而网民则踊跃表态。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四、舆论观点分析:
  观点一:北京人口分布与京津冀规划密不可分
  京津冀城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与合理分布研究,首先应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顶层设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口调控纳入国家和京津冀三地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中。其次,就其人口调控政策目标而言,不仅要着眼于人口分布与新首都圈的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相匹配,更要考虑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促进区域内人口有序迁移与合理分布。(据中国江苏网:《津冀"新首都圈"人口调控战略方向和路径选择》)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称,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不认真审视城市基本功能,不从基础产业规模去控制,而简单地用行政手段控制流动人口,这样的"瘦身"既有损于城市有机体的健康发展,也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人们涌入北京是因为北京有太多的机会,如果北京将这些机会转移一部分,那么人们也就会跟着机会转移。因此,北京应该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中,将更多的功能剥离出去,既可以发展北京周边地区,也能缓解北京的人口拥挤。(据21世纪经济报道:《城市管理更需要借助市场与智慧》)
  北京缓解人口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向京津冀乃至全国开放资源市场,这样人口就会随着资源的流动而迁徙,并通过卫星城模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反之,只要还存在利用全国资源堆积的封闭市场,外地人也必然随着资源的停滞而常住北京。控制人口规模,市场比市长管用,浅显的道理比复杂的政策更管用。(据红网:《控制北京人口规模,市场比市长管用》)
  人口规模调控需要多种手段并用,各个手段之间有机配合才能达到目的。对于京津人口增速及规模的调控,也必须经济、规划、行政、法律手段并用。此外,京津两地人口规模的调节,不能各自为政、孤立解决,必须放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框架下协调解决,加强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京津冀城镇化深度发展,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人口分布合理化。(据法制日报:《"政出多门"致首都人口"控而不制"》)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研究室主任程世东:城市规划今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应尽可能做到区域内的居住平衡,即在区域内的工作岗位和其所带来的居住量的相对均衡。(来自 中国新闻网)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张高攀:人们之所以争抢着到北京上班,就是因为目前北京的功能过多。而集聚不如疏解,通过把北京的功能逐步向外疏解,以一种良性循环的方式,让外围的城市互动起来,引导产业、人口、医疗服务等配套设施向外走。而这就要靠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来自 中国新闻网)
  新浪网友:与城市群人口分布的优化相结合,增强区域内新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和集聚能力,引导人口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这些地区疏散转移,实现城市群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网易网友:尽管外圈中人口比例实际增长的只有通州、大兴,但整体仍呈增长趋势,这两区已成整个北京流动人口主要接收地。
  新浪网友:北京想解决人口剧增的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而且是唯一根治的方法,就是把经济和文化重心往其他城市撤移。不然神仙也救不了北京。人人都往北京挤,北京总有一天崩溃。
  观点二:北京人口分布要重视外来人口
  城市发展是建立在本地市民百姓和外来人口共同奉献参与的基础上的,控制人口规模的重点将涉及已经在谋生就业的非本市人群,还会涉及包括部分想留在北京发展的大学生、农民工人群等。那么,一个未来的控制人口规模政策,就应该是相对公平的政策,也应该至少是一个"不伤害"广大外地人群的调控政策。不能专门为"限人口"而"设槛",更不能通过一个可能涉嫌就业歧视、学历歧视、提升房租、提升物价和交通成本的不正当方式"逼"外地人"离开"。(据法治周末:《控制人口需把握度》)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很多城里人想象,城里人都是精英,但城市的人口结构不可能都需要精英,精英是需要服务的,一个企业家得有司机、有阿姨,有服务人员。他们还有他们的消费空间,而他的空间里每个人也要生存也有自己低成本的生活方式。"所以这是城市人口多元化,不像我们想像的所谓单一精英化,如果都是精英化我们都会饿死。恰恰这些不是精英的人构成了生活的主体,他们需要相适应的生活空间。(来自 财经网)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腾讯网友:北京是自身成功的受害者。作为首都,它向经济投资、向医院和学校等领域调拨资源的能力很强。北京发展得非常好,所以导致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搜狐网友:针对外来流动人口,应强调有序疏导,而不是简单"排外"。对为北京市建设作出贡献的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应建立相应的准入机制,通过优化积分入户政策和降低限制门槛等举措,保障其尊严和基本权益。
  搜狐网友:进城人口审批与落户,尤其是特大城市,主要的问题并不在于效率,而在于公平性。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制度环境较好,市场较为规范,教育、医疗等条件也相对处于优势,而且城市各项软实力方面也较其他二三线城市优,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不断进入。在这里,他们可能会让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甚至是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观点三:解决北京人口分布重在城市管理
  京津冀协调发展,本质上就是一种从长远角度考虑的缓解大城市压力的做法,试图通过产业转移、人口转移等缓解城市压力,并对周边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该蓝皮书提出的另一点倒是值得重视,京津冀要协同发展,但跨界交通存在瓶颈。河北目前与京津对接的高速路、国道、省道中,共有18条"断头路"和24条"瓶颈路",其中仅"断头路"就长达2300公里。这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下功夫解决。未来,最有效的缓解大城市压力的做法就是在清晰化一个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之后,不断推动公共品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只有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后,人们就不会舍近求远。(据21世纪经济报道:《协调京津冀人口管理》)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时评人卞广春:更多的人想冲进北京的生活圈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北京的城市建设规模、交通状态、水资源等与人口现状形成的巨大矛盾和不协调,包括外地人在内,都会身同感受。多理解北京控制人口增长的苦衷,支持北京控制人口增长的对策,也是为北京解围和分忧。让北京有自己管理、发展、主张的权利,不对依法出台的政策、制度说三道四,也要从北京的实际出发,从北京的现状和未来出发,替北京考虑和着想,使其在摆脱各种矛盾和困境的路上少一些障碍。(来自 红网)
  凤凰网网友:北京采取了力度最大的控制人口的举措,包括将集贸市场等"低端产业"迁出北京,严控户籍,严控外地人口子弟上学等方式,但是,收效甚微。北京人口继续增加,乃是大势所趋。
  搜狐网友:北京的人口过多,一个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发展模式畸形,在城区和远郊区之间,产业都集中在城区,郊区缺少产业,由此导致人口都集中到城区,每天上班,所有人口都拥入城区,下班则都从城区撤离,所谓交通拥堵,都是发展模式畸形,人口分布不均种下的病根。而非人口总量过大的原因。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网站目录投稿:绿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