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龙角山随想


   ——武陵散仙
   我和龙凤的缘分真是不浅,我的出生地在凤皇城,同地区有个龙山县。我妹打小就送给龙家当养女取名龙佩珍;我表弟妹一个叫王祥龙,一个叫王祥凤;现居城边有座六龙山山中还有个九龙洞;前不久机缘巧合买了一对龙凤双拐,以备老来一根自用一根老伴用。这不缘分又到了!文联通知去龙角山采风。
  2015年10月24日,正值乙未深秋。这天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早8;30我们采风团一行十余人,驱车沿小江北上。沿途水碧山青,自然在青色的主基调上还点染着,银杏的金黄和丹枫的鲜红。还不时有白色和黄色不知名的野花扑入眼帘!这些野花花朵大都很小,单独的任何一朵看着都不起眼。所以它们就聚集起团结的力量,一簇簇一团团地送到你的眼里,让每一个经过的人都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同时你也会生出生命力伟大的感叹!车行四十余分钟,我们来到了龙角山下的罗家寨,同行的罗老师老家就是这里的。他对这里是轻车熟路。老乡听说我们是来采风的。很热情地拿出自家产的柚子,花生招待我们。村民的质朴感情令我们感动!我们在村民家稍做休息,补充了必要的能量后,在村民向导的带领下向龙角山进发。龙角山在铜仁城北二十余公里的和平乡得胜屯村地界。此地曾是明朝大将付友德屯兵之地,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从山脚看山顶好像不远,可真攀登起来就应了那句"望山跑死马"的老话。山势陡峭,攀爬颇感吃力。好在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沿路有山花野树迎客;鸟语梵音怡人。加之路转峰回,移步换景。登山也就没有单调乏味之感,采风团员有的忙着,不时将枝头上,成双结对,谈情说爱的鸟儿抓入镜头;有的议论着这蔸树那根藤叫啥名?这议论有讨教的成分也有考证的意味。两个多小后我们已能远睹龙头与龙角的风姿。不过要在特定的观赏点和观赏角度才行。否则,你要么见的是只大熊猫;要么就是母亲双手托着孩子。而这也正是龙角山一景多看的妙趣!从开始看到龙头和龙角的地方到龙颈处我们又花了一小时多。龙颈处有一宽约30厘米,高约二十余米的简易天梯,是用钢筋焊的,以接近90度的直角挂在悬崖绝壁上。我们就用这天梯往龙头顶上爬,爬一步晃一步;天梯晃我们的心也晃。真是步步惊心,时时胆寒。龙头顶特狭小。一次最多也就能站十余人,风景到是这儿独好,天风吹荡,浮云在脚,群山环立。亦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几米开外就是龙角,孤峰独耸直插入天。团员在此拍了不少照片。亦在此处邂逅了几拨外地来的游客。自龙头顶而下至龙肩处,大伙都多少感到一是饿,二是累了。正好此处有座庵观合一的建筑。它始建于清道光年,供奉观音大士和燃灯,如来,弥勒诸佛;玉帝,王母,四大天王,雷神等众神。据说庵观中的白衣观音,雷神很是灵验。当地还有不关于此的传说。因此该庵观自始建至今香火不断,信众除本地的外还有来自重庆,湖南,湖北的。我们和庵主(同时也是观主)商量在此打尖用斋。庵主爽快地答应了,我也趁此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给神佛上了香。斋饭很地道也很好吃。饭后稍事休息就下山,同行叶主任于庵观近处捡到一根粗壮的倒勾藤,问我喜不喜欢,我说喜欢他便割爱送给了我。这藤据庵观中人讲是电视台的记者进山拍摄,嫌它挡镜头叫人砍的。我们很是惋惜,都说不该砍的,如有遮挡,可用索子栓住藤拉开即可,不影响拍摄又保护了藤。人人都该爱护山中的一草一木。下山相对于上山容易多了,不过此山好像有意要留我们,一路在我们的衣裤上贴上不知名植物的金色种子。而且每个人身上的图案都不同,仿佛是大山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时装,独一无二。村民说这是大山送我们财,大吉大利。以至于我好多天后都舍不得将它们撕下。下到山脚已是下午六点多,老乡非要留我们吃饭。饭是绿色米煮,无菜也香。菜是地道农家菜有花生渣豆腐,清炖南瓜,土鸡,腊肉自制米酒…饭后还安排金钱竿节目为我们送行;我为他们的热情感染也情不自禁地下场和他们打起了金钱竿。龙角山之行是愉快的,龙角山之行是难忘的,也许,很多很多年之后,我还会记得这里的山,更会时不时地想起这里的人。
网站目录投稿: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