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西汉长信宫灯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长信宫灯中国西汉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长信宫灯的得名由来:宫灯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窦氏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刘胜之妻)。
  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
  文物修复:考古专家们打开窦绾墓主室时长信宫灯散落一地,并非它的完整形态。
  拆散的宫灯
  由于窦绾墓主室顶部为两坡式构造,并不十分牢固,主室的东半部顶发生过坍塌,原本放置在几案上的长信宫灯被震落在地上摔散,侍女头部、灯盘、灯罩等零部件散落一地,后经专家们的修复才得以回复原本的容貌。
  窦绾墓
  棺椁、青铜壶、长信宫灯等文物后期复原成列
  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整件灯由分铸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部分组成。
  她是一位西汉宫廷女子,眉眼细长,脸型圆润,头上佩戴巾帼,身穿曲裾深衣,跣足而坐,其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两千多年岁月的沧桑使灯身锈迹斑驳,但仍华光四射
  长信宫灯通体鎏金,灿烂而华丽。铜器上的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铜器经过鎏金处理后,表面金碧辉煌,而且经过鎏金后对于铜器的保护也起着很重要作用。
  长信宫灯造型优美,宫女的坐姿身材挺拔,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目视前方。这种"危坐"的坐姿,展现了汉代端庄、肃穆、谦恭的礼仪风范。
  这种女子的服饰在汉代之后的两千多年间,尽管衣服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汉代服饰最初的样式,影响深远。
  长信宫灯,跪地宫女左手执灯盘,灯盘可转动,灯罩由两块弧形平板组成,其中一片还可以左右推动,便于调节灯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宫女右臂高高举起,垂下的袖管成为灯罩。
  由于古代青铜灯多是用动物油脂为燃料。一般的灯火点燃后,残留的炭粒和灰烬会形成的烟尘,弥漫在室内的每个角落,散发出刺鼻的气味。
  长信宫灯灯体设吸烟管,在使用时,能将烟体导入灯身,灯身常可贮水,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溶于水中,可降低空气污染。
  残留的炭粒和灰烬会形成的烟尘,通过衣袖的巧妙设计引入灯身。
  长信宫灯这一惊艳的设计,其中蕴含了环保理念,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铜灯灯体的一些部位,有九处刻有铭文,共计65个字。长信宫灯上部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
  我们先来说说长信尚浴四字铭文。"长信"表明长信宫灯曾寄居于窦太后的长信宫中,"尚浴"则指其作为洗浴用具。
  观察其字迹稍嫌潦草,可能是后来才刻上去的,故"长信尚浴"似乎并不是此灯的最初所刻,当然这一说法只是一种推断。
  在来看看灯体上共有6处"阳信家"的铭文,说明宫灯原本是属于阳信夷侯的刘揭之家。仔细观察这些"阳信家"和"今内者卧"等铭文字样,刻画字迹工整,利落有力。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
  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网站目录投稿: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