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一词渐渐成为了现代人的惯用词语。人们喜欢用"纠结"来表达自己的处境或者心理状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现代人过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应该如何排解"纠结"的情绪呢?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纠结一词解释为"相互缠绕",作动词使用。从字形上看,纠结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它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一团团物体相交纠缠、枝杈重叠的模样。"纠"与"结"有相同的偏旁部首,"纠"字意为缠绕,"结"字代表着一种凝聚的趋势,当"纠"遇到"结",既缠绕又聚集,怎令人不纠结? 事实上,在生活中,纠结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灵活。它可以当动词,"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也可以当形容词,如"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甚至可以当作名词,如"竟不知心中的纠结如何排遣"。无论是形容事件的态势,还是表达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纠结一词均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当纠结很红很强大,有人认为纠结是来自东方扶桑之地的动漫舶来品,有人认为是90后新生代制造的潮人潮语。事实上,纠结一词古已用之,李白诗云"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纠结今天的爆红,实是这一词汇之生命力在千年之后的勃发。 纠结在使用上虽然充满模糊性,但在表意上却恰恰可以准确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纠结本意为"纠缠",这恰恰是对客观状态的一种主观抽象;今天当人们选择用以形容自身心态时,纠结让人们难以言说的心情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令人一吐心中之郁结,岂不快哉! "纠结"中隐藏的心理现象 值得思考的是,纠结在让今人"一吐为快"时,潜伏着何种社会文化心灵密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流行语正是某种社会心理的体现。从"别理我,烦着呢"、郁闷、再到纠结,人们口中用以表达心情的词语随着时间游走也在渐渐变化。 回望社会前行的足迹,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随时发布信息,海量信息充斥着现代人每一寸空间;在这个时代,物质生产如此丰富多样,"物我"间的边界在物化社会中悄悄晕染;社会文化多元并进,个体有了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虽然智者说,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就在于懂得如何选择,然而当今人们面对诸多诱惑时,如何更智慧,叫人如何不纠结? 面对诸多的选择与顾虑,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困境,人们在理性与感性、欲望与克制、道德坚守与缺失、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与困惑;人们在历史与当下,自身与他人之间不断逡巡、追问。当其时,个体并不必然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不能不说是社会之痛。 如何应对"纠结"心理状况? 事实上,人们会抱怨生活让自己太纠结,却不知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常常迷惑于诸多选择而左右为难,却不曾思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痛恨不断在徘徊中受阻,却不愿突破自我。有些时候,遇到烦恼,我们纠结;遇到挫折,我们纠结;遇到不满,我们纠结;遇到迷茫,我们纠结,人们执著于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磕磕碰碰,其实都是伪纠结。活在当下,挫折在所难免,以一种阳光心态直面挑战才是上选。 抛开种种伪纠结,哪些属真纠结,又该如何把握呢?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些美国大学生为反对快餐业对工人的剥削,体现劳动力的价值,发起了禁食汉堡包运动。很快,许多人加入了禁食汉堡包的行列。一段时期之后,人们发现正义之举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由于汉堡包销量下降,快餐企业收益减少,劳动者的境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面临失去工作的困境。 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多一点智慧和勇气,把握住自己心中的准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理想的桃花源或许早已在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