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作为制造业大省,正面临着"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动力更新期"的新常态,迫切需要文化产业支持经济转型发展。本文从以思想动力转换驱动转型、以产业跨界融合引领转型、以发展质量提升支撑转型、以发展环境优化助推转型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安徽及我国加快文化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经济;转型发展;路径 当经济转型成为世界性的发展主题,文化和创意创造价值日益成为新经济时代引人注目的现象。安徽作为制造业大省,正面临着"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动力更新期"的新常态,迫切需要文化产业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一、树立文化产业发展"三大思维",以思想动力转换驱动转型 以文化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一切阻碍转型发展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汇集起转型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第一,树立集成思维。从全球发展的趋势看,文化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本无法剥离政治、经济去单论文化,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是一个优势互补、想得益彰、互惠共赢的过程,要摒弃分离式思维,实现理念、市场、载体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发展规划、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和政策措施,协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发展。 第二,树立互联网思维。转变发展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创新、高效的平台效应和即时、多元、包容的互动效应,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拓宽市场渠道,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安徽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 第三,树立顶层设计思维。立足于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顶层设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布局,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有重点、分层次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制定整体性文化发展规划,优化文化发展空间和结构布局。要以皖江城市群、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为中心,对于安徽拥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着力于提升质量和行业竞争力,对于"短板"行业,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寻求突破;对于具有一定潜在优势的行业,如动漫游戏、影视制作、软件开发、建筑设计、文学艺术创作等,构建科学发展机制使其形成行业比较优势。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三大融合",以产业跨界融合引领转型 在当代信息技术不断抹平行业边界的背景下,发挥资源、人才、科技优势,促进行业融合创新和跨界合作是必然趋势。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应将互联网和文化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领域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实现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第一,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通过高科技成果来提升和改造传统的文化行业,并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形成和创造新的文化业态。应制定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划,建立政策扶持与保障体系;积极搭建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载体与平台,聚集、扶植符合国家及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文化企业,努力孵化与催化一批创意水平高、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业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市场主体;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项目带动机制。 第二,促进文化与相关行业的融合。打造"文化+"产业形态,重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发展。转变文化资源的发展模式,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文化产品档次的提升与资本质量拓展,形成文化产业和有关产业的相互促进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相关产业的渗透、改造与提升,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促进产业融合创新。 第三,促进文化与金融合作。应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放宽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进入文化新业态领域;支持组建文化发展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完善担保和信用体系。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性金融产品,鼓励文化产权交易、投资担保等机构搭建文化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推动综合实力强的文化新业态企业上市融资。建议建立创业保险基金和创业失败保险基金,提高文化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减轻文化科技人员创业失败的风险。 三、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三大载体",以发展质量提升支撑转型 第一,培育一批文化产业聚集区。依托我省现有的国家高新区、各类软件园、创意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基地,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意环境好、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发挥我省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芜湖奇瑞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打造集"策划、设计、生产、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链条,共享集聚效益。加快蚌埠市申报国家级文化创意示范园区的步伐,实现园区创建零的突破。建立政产学研产业载体,充分挖掘安徽三国文化、徽州文化、包公文化、巢湖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安庆黄梅戏文化、九华山佛教文化、铜陵青铜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融入现代元素,提高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与研究能力,沿着"文化资源—文化要素—文化产业资本—文化产品—文化衍生产品"的转化路线实现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2]。依托芜湖安南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合肥文化创意产业园、铜官府铜工业文化产业园、古井酒文化博览园等示范园区,加强汽车、家用电器、铜产品、礼仪休闲用品等产品的功能、结构、外观等设计能力,围绕核心创意形成产业集群。 第二,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建立我省文化企业数据库,通过重组、并购、参股、上市等多种方式组建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引导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文化企业集群,重点推进我省出版发行产业、印刷产业、报刊产业、动漫产业、数字网络产业等重点行业集群发展,形成成熟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成长性好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形成文化发展的"众创空间";鼓励发展企业联盟,积极探索建立中外企业合作联盟。制定完善的文化品牌中长期培育计划,完善文化品牌培育机制,加大对企业品牌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第三,打造一批共享平台。加快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知识产权应用服务平台、公共咨询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文化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文化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文化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采取政府组织、市场化运作、协同开发、开放服务等方式共建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创意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共享信息发布、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创新支撑等信息,举办创意设计博览会和相关赛事,激发设计创新和产业联动的热潮。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打造集"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要素交易、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中介服务、创新资源共享"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使之成为全省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和创新成果发布的"总枢纽"、创意信息资源的"总后台"、科技中介服务团队的"集聚地",打通需求——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通道,缩短需求传导链条[3]。 四、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三大机制",以发展环境优化助推转型 破除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搭建体制机制框架,推动发展要素的内聚外联和整体共振,发挥体制机制对文化产业的倍增效应。 第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改进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特别是要改变当前文化产业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管理一体化。加快推进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允许更多的市场主体进入文化产业市场中,增加市场活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率。推动事业单位转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服务型社会组织,支持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标准建设,发展而向文化新业态的评估、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 第二,人才保障机制创新。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进技术入股、创意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一定奖励,创造引进和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广泛搜集全球文化创意高端人才信息,建立人才档案,特别要引进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文化创意高端人才为我省发展出谋划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安徽文化职业学院",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宣传文化在职人员职业技能训练中心,鼓励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创办文化企业,建立起职业教育与大学生创办文化产业再学习的"无缝对接",大力培养本土文化创意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加大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训,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深造、国际交流等活动,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第三,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创新。文化产业是依靠智力和创意进行创作、生产、加工、销售,并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其经营与持续发展的创新型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能否对创意成果进行有效保护,能否让创新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创新回报,已成为企业是否有积极性开展创新的前提。安徽应推进企业创新与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协同发展,加强自有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鼓励创作者个人、创意企业及消费者及时申请、注册自主创新形成的成果。政府应完善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完善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通过知识产权评审、知识产权档案、技术管理计划来实施合同约束运用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各种法律手段维护成果的完整性,保障创意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合法权益,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参考文献: [1]陈宪忠.构建桂林文化完整产业链 [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2):32–36. [2]乔维德.加快发展无锡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88–91. [3]宋伟,黄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科技政策与法律体系研究[J].科技与法律,2010(4):124–126. [4]周锦.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J].现代经济探讨,2014(1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