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先生 1:
"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大概是许多中国孩子必经的魔咒。哪怕长大成年,也像一把达斯摩尔之剑,时刻悬挂在他们的头上。 这一切,还得从上世纪说起。 陪伴着新中国一起发展的父母辈们,经过了开垦荒地、化剑为犁的改革,也见证着计划经济的转变,和90年代的下岗潮,大风大雨见过太多了。 他们明白生活稳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于是在子女身上孜孜不倦地搞各种"计划经济":铁饭碗、早生早育、养儿防老、无孝有三等忠孝观念,然后将这些"啪"全压在了孩子身上。 因为价值观的单一,父母们认为依据自身经历所得出的经验就是人生真理,对不了解的事物持着否定态度,同时要求子女遵循自己的价值观。 这种"专制行为"让当代年轻人感到十分困扰,无所适从—— @hatty:父母想我去考公务员,但在实习期我找到一份很喜欢的工作,虽然挑战性大,但提升空间也高,前途很不错。但在父母的眼里,不是编制内的工作都不用考虑,哪怕我磨破嘴皮也无济于事。唉,他们只想我考上编制后,找个好对象嫁了......真的很无奈。 很多人尤其是女孩子,都有类似的处境,父母的这种缺乏界限意识,不尊重子女自主权的观念,其实和对待一件附属品没什么区别。 他们习惯了下命令,并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所以就认为正确。当你卖弄知识和父母辩论时,拼嘴皮子斗得过你时就"讲道理",拼不过又开始"讲伦理"。 我们没少听到类似的言论: 1、女孩子追求的是稳定,要那么高学历干什么呢?只有在一个地方稳定了,谈婚论嫁才方便,成家立业有了小孩,就是有了依靠,爸妈死了才能瞑目。 2、你这个专业太冷门了,爸妈都没听过,肯定不好找工作,以后我们想帮忙也帮不上忙啊! 3、爸妈走的路太多了,肯定是为你好的,才为你选择这条路的。如果你以后走歪了,爸妈可就后悔死了!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明,被束缚在各自的肉身里,给了我们肉身的父母,也给了我们一生最核心的束缚—— @大兔子酱:我妈是一个控制欲超强又很偏执的人,从小到大必须按照她的想法做事,从发型衣服等生活细节到人生规划都要按照她的意思来执行。说实话我一直活在我妈的阴影下,对生活失去乐趣,差点换上了抑郁症。幸好我执意考了外省的大学,才能脱离我妈的束缚。 他们善于通过道德绑架来迫使子女屈从自己的意志,这种专制型教育下培育出来的孩子容易具备自私、懦弱和胆小的性格,难以脱离原生家庭的阴影。 安倍晴明解释咒语时说:"世间万物莫不被束缚着。而人类,还多出一样束缚其他东西的能力,那就是语言。带有愿望的语言,就是咒语。" 最痛苦的咒语莫过于情感控制了:"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却不听话,长大了还谈什么孝顺(我生你下来有什么用!)" 2:
所以,父母的做法是完全错误吗?他们真的无法体谅子女的心情吗?并不是。 当代的父母,在物质上有所保障,生活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重心却围绕着孩子而转,一辈子都在操心着后辈的婚姻和房子,辛苦存下的储蓄更是舍不得去旅游。 当你感受到他们内心那份充满爱意的赤诚后,原本的怨气便开始消融,鼻子会心酸,你永远都无法纠正父母的观念,更没有权利去干涉,因为这是他们的选择。 父母当然知道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也不想和子女的关系弄僵,但是多年的行事作风决定了他们只重视家长权威而忽视教育方法。 但子女的人生始终是自己的,他们并不想要活成父母期望的样子,希望有自己的追求,不想父母以爱的名义来绑架人生。 而父母的想法无非是这几点: 他们希望你找个伴侣,相互有个照应,因为他们无时无刻都在担心你的安全,之前某个新闻好像就在说:某女子单身,在出租屋死亡了一个月,家里人才知道......他们看到类似的新闻,心里慌了,并竭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他们希望你能生个孩子,虽然老人家存在着寂寞抱娃的心理,但更多的是为子女考虑。年轻时,子女都在追求享乐舒服的生活,媒体也在鼓吹单身贵族的好处。 但父母们太知道一个人的心境是时刻在变化,20岁、30岁和40岁的阶段,对人生的想法和追求都会不一样。当想要孩子时,却迫于身体因素而放弃,那种伶仃孤老的痛苦,他们不想让孩子去经历。 刘若英在书中写到:每一个人都有他选择生活的方式,只要你觉得这样自在,就完美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父母觉得他们的安排才是最完美的,而你所认为的生活,在他们眼里充满着缺陷。 3:
这种误解局面的出现,父母和子女显然都有自己的苦衷,但其实并非无解,因为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身上。 当今教育面临的问题是,许多父母的过分溺爱,导致独生子女的生活不能自理—— @郭小飞叫亚飞:记得我上大学时,当时是预备党员,被安排和我哥们接他的新生老乡。新生和他父母在学校门口,学校比较大,从学校门口到宿舍很远,一路上我拿了两个大箱子,他父母拿了两个小袋子,他自己空手和我哥们谈笑风生…我当时就呵呵了。 前段时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有位新生四处寻找学长学姐,希望开学时能帮忙背行李,结果未得到学长学姐的肯定答复后,开始口出狂言,各种脏话脱口而出,俨然把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 许多人看到这条新闻后,就知道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大问题,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被保护得很好,以至于目中无人。 武志红在《巨婴国》里提到,一旦受到挫折,父母不在身边就会束手无策,这种心态被称为共生心理,也就是俗称的巨婴病:生理上成熟,心理上幼稚。 中国有太多巨婴心理的成年人了,他们往往一有困难就缺乏自己的主见,并求助于父母,双手奉上了自己人生的决策权—— 我本来想去北京/上海/广州,结果父母硬要我留在XX,有什么办法;父母说我的工作没有前途,我现在也很迷茫;父母说这个相亲对象很不错,我也不清楚,试一下吧...... 当事不如愿时,他们又会开启马后炮模式,怨天尤人,一方面抱怨父母独断专横,另一方面又享受着父母提供的某些便利,心安理得地依赖和啃老。 所以他们除了象征性地抗议之外,于事无补,因为父母完全放不下心。 印度有一些高校会拒收中国的独生子女,原因在于中国孩子的独立性很差,没有任何自觉性和创造力。 换句话说,父母花一辈子心血让孩子成功,却成功地毁掉孩子的一辈子。 4: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当面对父母顽固的思想时,我们会愤怒和抗争,同时也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痛苦。 我见过很多在父母的高压之下变得异常叛逆的人,也见过许多性格软弱而任由父母操控自己的人生的人,他们终其一生都很难消除这种不对等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这种负面影响其实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消弭,也就是生活独立和经济独立,两者缺一不可。 1、生活独立 距离产生美,也会减少矛盾,这条法则适用于我们和家人的长期相处。我们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往往是因为距离太近。 我们和父母同居,由于工作的原因,生活技能必然荒废,个人习性也被长期监督,父母的唠叨自然有了充足理由,且让父母有一种错觉:我们依然是个孩子,连儿媳也当做没长大的女儿看待。 只有学会脱离父母营造的家庭舒适圈,小两口子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融洽,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并且逐渐学会如何过日子。 此外,生活独立一定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绝对不是那种平时在外没踪影,到饭点就自觉地跑回家里蹭吃蹭喝。 2、经济独立 你的工资水平决定了父母干扰你的程度。当你能过上令自己满意的高品质生活时,是为人父母最乐见之事,一直悬着的心也能安稳很多。 经济独立并非简单的工资超过父母,它另一个层面是指抗风险能力。如今很多人的工资都能轻松超过父母,但是花钱如流水,经常月光族,导致抗风险的能力很低。 无论是经济还是生活独立,当你既有满腔热血,又有安身立命的功夫,父母才会放下心让你去闯江湖,并收获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人生怎么样才算是"完美"? "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