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转型,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农村居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法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些政策的出台解决了大部分人员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引起其他群体的攀比,极易引发上访,成为信访中的焦点和重点之一。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信访 随着社会转型,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农村居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法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些政策的出台解决了大部分人员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引起其他群体的攀比,极易引发上访,成为信访中的焦点和重点之一。如何有效化解信访矛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妥善解决。 一、当前涉及农村社会保障的信访问题情况分析 1、信访主体的是与农村社会保障相关的人员。这部分群体的结构随着制度的不断出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有老农保的参保人员,有新农保的参保人员,也有被征地农民保障参保的人员,还有不参保的人员。未参保的想了解养老保险的法律和政策,自己能够参加哪种养老保险,怎么办理参保手续,怎么缴费,缴多少钱,到退休能得多少养老金等;已参保的人想知道自己怎样续保缴费,一年要缴多少,能否享受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缴费是否有记录,跨区域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怎么办,到龄人员想弄清什么时间领取待遇,为什么到了享受待遇的时间还没享受到待遇;已享受养老金的人关心自己的待遇是否计算有误,自己一年能领取多少养老金,能享受哪些增加待遇标准的新政策,养老金发放中遇到的问题,怎样办理存认证等等。 2、信访的内容及诉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障制度的衔接的问题。户籍政策从一开始的放开到当前的统一,给社保按照户籍性质来划分参保人员类别的工作带来了挑战。根据相关规定两种社会保险不能同时兼得的原则,事必有大量的农保人员要从农村保险制度中转移出去。加之农村保险制度又有新农保和老农保之分,新农保与老农保又是一个并行的保险制度,所以给参保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困惑和不便,厌烦怨气上升,信访数量不断增加。 二是涉及历史群体人员的信访问题,该类信访问题主要集中在老农保制度的逐渐弱化,导致老农保参保人员的不满。也是农保信访工作的一个难点。老农保制度是在1997年展开的,在经历了被中止后重新开展再到部分中止的过程后,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参保人员都无法正确的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出现上访就司空见惯了。加之户籍变化后,当年的老农保参保人员也参加了社保,又不能同时兼得两种待遇,所以退保工作的阻力重重。不少老农保参保人就是不退保,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表达自己的不满。 三是涉及被征地农民保险方面的问题。该类信访问题有其特定的群体性,并适应特定的政策——也就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征地是个容易引人注目的话题,被征农民的社会保险当然在农民之间的也极为敏感,处理不当极易产生群体上访的情况。有被征地农民对政策的不解的,为什么要参保,我只要钱,不用参保;有被征地农民之间相互攀比的,为什么给他参保,不给我参保,为什么他们家参保的人比我家参保的人多;还有被征地农民认为补偿不公平也上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造成信访高发群发的主要原因 我本人从事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已经十几年,经历了制度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的每个过程,也曾参于本地区一些相关政策起草的工作,在接访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些问题的成因。 1、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各种深层次的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涉及社会保险等事关切身利益方面的信访急剧上升。集体上访、重复上访屡屡发生。 2、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缺陷,养老保险政策的"碎片化","补丁叠补丁",不同的人群参保缴费办法各不相同,待遇也有差别,容易引发群体上访。 3、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相对来说是一项较新的制度,无论是从制度设计和相关政策都要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同时不但要求涉及的群体有消化和接受新制度的过程,同时也要求经办机构做好宣传,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两者不协调也容易造成部分人员上访。 4、少数人掌握了政府对待信访的基本态度和理念,只要群众有诉求,政府一定尽力帮助解决。一些人在"小闹小受益,大闹大受益"后,尝到了"甜头",把信访作为满足自己所有需求的最好途径,甚至甘愿当"信访专业户"。 三、处理好社会保障信访问题要端正态度 1、对来信来访应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信访是一种正常的民情民意传达现象。信访是群众反映诉求,无论来信或来访,一方面说明当事人有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事由或重要情况亟需反映,有"信息"需要上访;另一方面说明当事人希望得到应有的回答或解决,对要找的部门(单位)或经办人员抱以信任和期待,有"信任"才会上访。 其次,信访是一种促进政府转变作风的推力。通过信访处理,我们能够从中体察到社情民意,发现制度和政策上的缺失,看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完善制度政策,搞好勤政廉政建设,提升社会公共管理水平,树立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最后,信访是一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支撑。开通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对话渠道,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难得机会。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路线",不断改进工作,改善民生,化解各种复杂的矛盾,社会才能稳定,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才有保证。 2、信访工作要重感情,有换位思考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 年 12 月 4 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工作做好。" 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用"换拉思考法"设想:如果自己是上访人,希望受到什么样的接待,想求得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对来信来访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同情,以主动的姿态,积极的参与,热情的接待,细致的解释,耐心的说理,贴切的答复,带着感情做好信访工作。 3、信访工作要注重实效,有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也是每一个社保人应尽的工作职责。具体处理时要从细节入手,从解决着眼:一要准确把握信访诉求,找到问题关键;二要对号入座查依据,找到解决出口;三要尽快分析梳理作出答复,找到最佳表述,得到最务实的结果。 四、做好信访工作要理清思路,讲求工作方法 1、各级党政领导都要把社会保险信访工作纳入到整个大信访工作范围之内,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处理,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党政重视、部门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真正做到领导到位,工作到线,责任到点,落实到人,实现"及时受理、严格办理、反馈明理、消号处理"信访工作机制。要树立一把手抓信访的意识,对一些特殊信访案件,经办机构一把手必须亲自过问,亲自督办。以便直接听取信访人的呼声和要求。 2、要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处理的原则。防止推诿扯皮,使信访处理工作流于形式。 3、找准政策法规。明确与信访问题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关键,直接关系到问题的处理结果,也关系到信访人满意程度。有政策法规依据的要及时给予解决;无政策法规依据不能解决的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 4、突出事前预防。在信访工作中,及时排查矛盾纠纷隐患尤为重要。首先,转变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其次,坚持提前介入方针,了解土地征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做好各种预案,减少争议和信访问题发生。第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险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征地单位、土地出让单位法律意识。第四,要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政策,使之尽量趋于合理化、公平化。群众的诉求目前暂无政策依据,我们需做好记录,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 5、认真分析上访人员的诉求和心理,采用合理的方法化解当事人激动情绪,争取上访人员的信任,争取谈话的主动权。可以通过精解政策法规、推心置腹的表示理解、迂回开导上访人员。对于上访人员的不合理要求,可以合理奉劝与教育批评并用,让上访人员认识到自己的要求是不切合实际,化解对立情绪,从而妥善解决上访问题。 信访工作是一面镜子。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是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因此,坚持用党的群众路线统揽信访工作,妥善解决信访矛盾和群众实际困难,就能把群众信访的结果升华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就能把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