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深度干货高段位的人都有一种可迁移能力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时代在进步,一路上总有人跟不上步伐逐渐被淘汰。如何能成为一个无法轻易被取代的人呢?
  互联网下半场,行业红利逐渐消亡。有人说,这个冬天是中小企业的"至暗时刻"。
  降薪、裁员、业绩差……诸如此类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倘若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大的噩耗,那莫过于有个人走过来拍拍你的肩膀,然后说:"停下你手中的工作,因为你可以被实习生分分钟取代!"
  试想一下:时间往前推移5年,今天的你是否可以被五年前的自己所替代?
  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说,人类正在进入下一个奇点,很多人会毫无征兆地被淘汰。
  因此,身处在这个混沌的世界,你我唯一的应对策略,就是找到一种不可被轻易取代的可迁移能力!
  所谓"可迁移能力",就是你从一个岗位转到另一个岗位,或从一个行业跨到另一个行业后可复用的能力。
  比如,刚毕业的时候我在一家公司做设计,由于公司需要调整业务结构,我被迫去做了产品,那我就要用在设计工作中所萃取的能力,把产品做好。
  然后又过了半年,公司需要提拔一个人做运营,那我就需要将设计和产品中的能力萃取到新的岗位中,把运营的活儿给干好。
  我时常以为,在我们选择所从事的行业中,有80%的核心能力本质上是相通的。
  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产品、运营、推广,虽然岗位之间的技能差异度很大,几乎都要重新学习,但彼此间所需的核心能力(例如洞察需求的能力、将需求产品化的能力,以及文案输出能力)却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
  换句话说,这个时代的每个行业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需要每个岗位上的人员能力都要做出实时调整。
  反之,如果你不能尽快形成自己岗位上的"垄断力",就极有可能被快速迭代的市场所淘汰。
  因此,面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如何培养自己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呢?
  我个人为其总结了3点,供你参考:
  Step.1认清你所在行业的本质是什么?
  电影《教父》中有句台词: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职场上越是高段位的人,越是喜欢观察行业的本质。
  创业者的差别就在于把握行业本质的能力,虽然决定成败的因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等,但首要的还是你采取的战略是否符合行业本质。
  为什么真么说呢?不妨先来举个例子。
  早些年前,雷军想做手机,他提出了一个坚定的战略,即小米手机不赚钱。
  他所说的"不赚钱",并非真的在做亏本买卖,而是小米硬件部分的综合利润不超过5%。
  按照雷军的说法,之前手机市场全行业的平均毛利是50%,但PC只有5%。除此之外,全球手机90%的利润都被苹果一家给赚走了,苹果每卖一部手机的利润高达151美元。
  于是,雷军就想,为什么手机利润就是50%?为什么不能是5%?我能不能通过优化成本、延长利润点的方式,改造整个行业的价值链呢?
  介于这种思考,雷军为小米量身打造了一套战略,并从"定位、营销、成本"三个角度切入,树立起了整个行业的新标杆。
  之前有人会说,小米手机火了,不就是因为它定位了屌丝市场,然后玩转了粉丝经济吗?
  但凡说这句话的人,其实并没认清整个行业的本质。不信你看市场上哪家手机厂牌不疯狂打广告?那为什么又只有小米跑出来了?
  原因是小米站在了更高的维度上,对整个行业的价值链进行了全流程改造。
  那价值链又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价值链,就是在企业创造利润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商业活动的环节。
  举例而言。如果你要开家咖啡馆,起码要经历选址、食材供应、设备、装修、产品、销售、品牌、员工培训等环节。
  别看同样是卖咖啡,不同的老板对价值链的思考方式可真不一样。
  比如,星巴克主要开在人流密集的CBD,店面普遍较小,能把翻台率做到最高;
  又如,漫咖啡则是逾千平米的超大面积,对地段和翻台率的敏感度较低;
  而瑞幸咖啡、连咖啡呢,索性连店面都省了,直接把咖啡送到你办公桌上……
  由此可见,虽然身处同一个行业,但竞争却引发了大家对于价值链的不同战略。
  创统的价值链越不完善,它的边际成本也就越高,也就意味着未来被新产品所冲击的可能性越大。咖啡店如此,手机行业亦是。
  因此,当我们埋头赶路的时候,也要时不时抬起头来,看看天空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否则,倘若突然有一天你的工作不受重视了,市场不再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了,你连自己错在哪都全然不知。
  Step.2判断你在这个方向上所处的位置?
  行业天天变,难道我的能力也要随时变么?
  当然不是。正如前面所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能力是相通的。
  好比今天许多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和过去那些画国画、版画的人,都需要同样的艺术品味和色彩造型能力。
  又如今天许多做新媒体的人,同样也需要掌握过去那些出版行业从业者的能力,对用户的洞察力与文案功底都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
  所以,变与不变,有时候需要分析你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
  换句话说,在不同行业或公司里,都有其所非常重视的环节部门。一个公司里20%的人养活了另外80%的人,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
  举个例子:记得我最早从事的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广告设计公司,公司一共不到20个人,我负责最基础的设计工作。
  回忆那段时间,我每天加班加点任劳任怨,经常为了一个临时的case连续48小时不合眼,但反过头来我的工资确实倒数的。
  这事儿让我很不理解。一家广告公司最重要的不就是创意吗?为啥干活最多的是我,拿的少的也是我?
  后来我才发现,广告公司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很难做大,因为它难以标准化,全是靠一个个很随机的智力来驱动。
  换个角度说,之前那家公司赚得最多、提升最快的人都是销售,他们同时担任了咨询顾问的角色,本质上,这个行业是由业务驱动的。
  也就是说,在你还不是知名品牌的前提下,谁能拿着单子谁就赚的多。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反驳,这个世界上不是还有像WPP、奥美这样的广告巨头吗?
  没错,之所以有少数广告公司能做大,其一是因为他们抢到了早些年全球产业化品牌升级的红利,其二是他们把原有的业务商品化了,比如他们最赚钱的不是靠非标的创意和设计,而是媒介管理、数据分析以及为客户提供决策工具。
  说到这里,我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在我看来,当你真正选择从事一个行业的时候,首先要分析好这个行业所提供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其次还要尽可能向这个核心价值靠拢,学习掌握其必备的能力。
  比如在当下最流行的内容行业,你认为什么样的能力是最稀缺的?
  销售能力?不,因为很多业务大家在线上就协作完了,根本不需要你推销。
  创意能力?不,因为我见过很多天马行空的年轻人,但它们的作品用户从来不买账。
  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把需求产品化的能力。
  因为,内容行业本质上就是个"旧酒装新瓶"的生意。
  好比迪士尼和漫威,他们做的事情无非是把一个好故事不断包装成大众所能接受的商品,从书本、漫画、电影再到衍生品,同一个事情重复开发好多遍,因为人性的需求不变。
  同样的道理,今天在自媒体上到处刷屏的爆款文章,包括我在内,你认为一切都是"凭空原创"吗?
  不,我们的灵感都来自于过去的书本和经验,只不过是用新的途径让你"重温"了一遍而已。
  所以,我认为任何一个行业都存在低价值区和高价值区的事情,但很多人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仍然忍不住"偷懒",宁愿去干一些低价值的重复性劳动。
  然而,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可以"随时带走"的可迁移能力,就不得不向这个行业的高价值区靠拢,并称为一个行业的"抢手货"。
  Step.3你所在的价值链上,需要拥有什么能力?
  职场上最大的尴尬,是你好不容易在上个东家培养出的能力,结果跑到另一家公司完全不受用。
  若想规避这点,单有快速的学习能力是不够的,你还要拥有一种任何人都"抢不走"的能力。
  好比在我早些年所从事的广告与IT服务行业,老板最怕的就是大销售离职。因为销售一走,往往就意味着客户资源的流失。
  反之,之所以有些外包行业门槛低的可怕,就是因为客户跟你做生意看的是人,谁跟我关系处的好我就把钱送给谁。当然,类似情况如今也在逐渐削减。
  也许用销售举例有些极端,不妨换个例子。
  之前我认识很多在零售业里做采购的朋友,他们把自己行业里的供应链摸得一清二楚,比如谁家质量好、价格如何、成本多少等等。
  这个工作看似没啥技术含量,很多年轻人不稀罕做,但其实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家公司的命运。
  尤其在早些年的电商大战中,大家处于粗放式竞争,拼的是品类和SKU的数量,你的进货价格、渠道成本稍微贵一点点,就等于白白把生意送给了别人。
  后来,随着电商格局稳定,你会发现从很多倒闭的平台中,冒出了一些原本做供应链的人,他们纷纷跑出来干起了产品,靠着打造一两个爆款赚得金满钵满。
  所以,当我们涉足一个行业的时候,一定要跳出自己岗位所赋予的角色,站在全局的层面审视一下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年轻人,不要动不动就想做行政、当秘书。
  毕竟,每个行业中都存在一种或几种"黑暗能力",它会让你在未来产生巨大势能。
  就好比在互联网+的行业下,我认为有2种能力是无法被取代、并长期有效的:
  1. 把握需求的能力
  还是拿内容行业举例。倘若今天给你钱出办一本杂志,你认为最难获得的能力是什么?
  有人说是写文章。错,最难的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也就是选题策划。
  试想一下,如今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信息,大家真的是没好文章可读吗?当然不是,大家缺乏的是拥有一种有效的筛选机制,能够让自己只读喜欢读的东西。
  所以,我经常发现有很多人想做新媒体运营岗位时,会考虑到自己有没有会写文案的天赋,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因为这个岗位真正需求的不是你文笔有多好,而是你能不能把握用户的需求,能不能按照用户的口味提供持续稳定的价值。
  2. 将需求产品化的能力
  这条能力,其实也是大多数公司赚钱的底层逻辑。
  比如你在淘宝上开了一家服装店,你和类似ZARA、H&M这些大型厂牌比的是什么,难道是品类规模或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吗?
  当然不是,你比的是把需求产品化的能力。
  怎么理解这个"产品化"呢?其实就是你为用户提供的一种情景化的搭配方案。
  因为用户并非是不知道去哪里买衣服,而是很多人不懂得如何搭配才是最佳方案。
  为什么如今网红带货如此凶猛?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把衣服搭配好了穿在身上,相当于给了你一种如何变美的解决方案。
  再举个例子。如今网络上特别流行"读书会"这种形式,前央视主持人樊登靠着读书迅速积累了1000万会员,营收数亿,其核心逻辑是什么?
  其实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聚焦那些"没时间读书,不知道读什么书"的用户,通过"我读你听"的方式将用户需求给产品化了。
  说白了,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产品和服务都是处于盈余状态,人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选择,而是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好比今天你若想要开一家餐厅,难道菜谱上的所有菜品你都原创么?
  当然不是,你要做的是如何提供出一种最佳搭配,让喜欢某种口味的客人得到你产品化的解决方案。
  所以,回过头来看,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不同职级,但有一点其实是相通的,即:为所从事的行业不断输出自我价值。
  究竟一份好工作的核心"精髓"是什么?
  我认为不是钱,也不是技能本身,而是在你所处的行业价值链当中,你是否拥有了某种"可迁移的能力"。
  反之,如果一份工作你干久了会迷茫,觉得没有什么成长空间,那错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极有可能是你并不理解这份工作的本质。
  因此,若你想在未来不被取代,就必需要培养自己的某种稀缺价值。
  至于如何做到这点,不妨尝试下我今天为你准备的3条路径,它们分别是:
  认清你所属行业的价值链是什么?
  判断你在这个方向上所处的位置?
  找到你所在的价值链上,需要拥有什么能力?
  以上,与君共勉!
网站目录投稿: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