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书面家庭作业不超过半小时"等规定的出台,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基本达到了"减负"效果。 原本以为学校为学生"减负"以后,就可以把学生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在学校"减负"以后,不但"幸福感""自由感"没有得到提升,自由支配时间反而更少了,学习任务更重了,"负累感"陡长。 应当接好"减负""接力棒"的学生家长,在学校为学生"减负"以后,却跟学校压起了"减负""跷跷板"。那些急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怕孩子把下午放学后的时间白白浪费掉,就见缝插针地为孩子报了各种名目的补习班、特长班,让孩子一刻不停地"充电"。 即使家长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明目的辅导班,也会亲自上阵,为孩子当起家庭教师,加班加点地给孩子"吃小灶",还给孩子购买、订阅五花八门的辅导资料,在家中为孩子垒起一座座"题海长城"。学生刚刚走出学校的课业负担"围城",就又掉进家长精心设计的补习的"无涯苦海"中。 很多学生反映,他们现在最怕过周末,更不愿意放寒暑假。每到周末,他们就要上两三个辅导班。寒暑假更是要命,几乎整个假期都不消停,且一个项目一学就是半天,不但乏味,而且比在学校里上课都累,现在上学倒成了"最幸福的时刻"。 许多家长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教育孩子缺乏一定的经验,跟风补课,"随波逐流";二是受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错误育儿观的影响,认为只有让孩子早学一步、多学一点,才能让孩子成功起飞、出类拔萃:三是其对孩子教育的不自信,生怕自己的教育落后于其他家长。 但是,家长需要明白的是,学校给学生"减负",并不是"大撒把",而是作业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了,从而把课余时间留给学生去更好地实践、探索,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家长理应与学校同频共振,主动接过学校"减负"的"接力棒",指导孩子搞好课外实践,而不是让孩子走出教室,接着迈进"辅导室";更不能让孩子放下书本"负担",又拾起辅导"负累"。孩子有兴趣学才能发展特长,被家长强加的任务,只能是负担。 以前是家长呼吁学校、教师应当为孩子"减负",现在却成了孩子强烈要求家长为自己"减负"。理性教子,家长断然不能跟学校压"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