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说文解字十三


  说文解字:"别"
  甲骨文的"别"字,右边像一堆骨头的形状,左边是一把刀,表示用刀把骨头从肉中剔除出来的意思。因此,"别"的本义为剔骨,引申为分开、区别,进一步引申为分离、分支、类别等义。
  说文解字:"吹"
  "吹"字由口和欠组成,欠字本来像一个人张口出气的样子,再加上一个口,强调用嘴巴呼气,所以吹的本义为"合拢嘴唇用力呼气"。自然界空气的流动也可称为吹,如"风吹雨打"。而一个人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则叫作"吹牛"或"吹牛皮"。
  说文解字:"刑"
  "刑",即刑罚,特指对犯人的体罚。甲骨文的"刑"字,像人被锁拘在一个木制的笼框中的样子。把犯人关在囚笼中游街示众,是古代对犯人常用的一种体罚方式。金文"刑"字的人形讹变为刀形,又移出笼外;而囚笼之形又与"井"字形相近,故小篆"刑"字就讹变成为从刀井声的形声字。
  说文解字:"执"
  甲骨文的"执"字,像一个人双手被手铐枷锁扣住的形状,其本义为拘捕。由拘捕的意思,"执"字又引申出持、拿、掌握、掌管、施行、坚持等义。
  说文解字:"玉"
  甲骨文的"玉"字,像用绳子联贯在一起的一串玉璧的形状,本义当指玉器,泛指玉石。玉石是一种矿石,质地细腻温润而光泽透明,可用来制造装饰品或作雕刻的材料。古人往往把美好、珍贵的东西加上个"玉"字作为修饰词,如玉颜、玉体、玉女等。汉字中凡从"玉"的字大都与玉石或玉器有关,如环、珍、琳、琼、球等。
  说文解字:"争"
  古文字的"争"字,像上下两只手在同时抢夺一件物体的形状。争的本义为抢夺,引申为争斗、竞争、争辩、争取等义。
  说文解字:"俞"
  金文的"俞"字,左边为舟,右边像一把尖锐的木凿,像人用凿把一棵大木挖空而成舟形,旁边的一点表示挖凿的木屑。所以"俞"字的本义为凿木造船,又指挖凿而成的独木舟。此字后世多用为叹词,又用作姓氏,其本义则罕为人知。
  说文解字:"而"
  金文的"而"字,像人颏下须发飘拂的样子,其本义当指下巴的须毛,今人则多称胡子或胡须。"而"字后来多借用为代词,相当于汝、你、你们;又借为连词,有和、及、才、就、并且等多种含义和作用。其本义反而少为人知了。
  说文解字:"面"
  甲骨文的"面"字,外部是一张脸的轮廓,中间有一只大眼睛,它的本义即指人的脸。不过在古代,脸和面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脸,最初指颊,即眼与颧骨之间;而面则指整个头部的前面部分。所以"面"字可引申为泛指前面,又指物体的外表、表面。现又借指面粉义。
  说文解字:"老"
  甲骨文、金文的"老"字,像一个弯腰驼背、老态龙钟的老人手拄拐杖的样子。"老"的本义即指老人,即年岁大的人;引申为指年岁大的,与"少"或"幼"相对;又指陈旧的,与"新"、"嫩"相对。
  说文解字:"兔"
  兔,兽名,是一种长耳短尾,肢体短小的小动物。甲骨文的"兔"字形体,简单而概括地表现了兔子的这些基本特征。
  说文解字:"辇"
  金文的"辇"字,像二人拉车的样子,其本义指人拉的车,秦汉以后特指帝王或皇后乘坐的车,如帝辇、凤辇等。
  说文解字:长
  甲骨文、金文的"长"字,是一个手拄拐杖的老人形,而特别突出其长发飘飘的特征。"长"字的本义是老人,引申为指尊长,即辈分大、职位高的人,又指首领。用作动词,"长"字又有生长、滋长、增长、成长等义。此外,"长"还可读为cháng,为长短之长,引申为长远、长久等义。
  说文解字:"孝"
  "孝"是古代封建社会所崇奉的道德标准之一。旧时称善于侍奉父母为"孝"。古文字的"孝"字,上部是一个弯腰驼背白发飘飘的老人形,下边的子代表小孩,表示小孩搀扶老人的意思。敬重老人,帮助老人,这正是孝道的具体表现之一。"孝"又指居丧,即在尊长死后一定时期内要遵守一定的礼俗。
  说文解字:"康"
  "康"是"糠"的本字。甲骨文的"康"字,主体像一簸箕形状,下面的四点代表谷糠,表示用簸箕把碾碎的谷皮和细屑簸扬出来。这些簸扬出来的谷皮和细屑,就是我们所说的糠。所以"康"字的本义是指谷糠。"康"字后来多借用为安乐、安宁之义,又引申为丰盛、广大等义,故又专门造了一个"糠"字来代表它的本义。
  说文解字:"直"
  甲骨文的"直"字,为目上一条直线,表示目光直视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直,正视也。"因此,直的本义为直视、正视,引申为成直线的(与"曲"相对)、垂直(与"横"相对)、正直、公正、直爽、直接等义。
  说文解字:"前"
  "前"字是个会意字。古文字的"前",从止从舟,从止表示行进之意,从舟表示乘船而行。《说文解字》:"不行而进谓之前。""前"的本义为向前行进,引申为指方位和时间,与"后"相对。
  说文解字:"舟"
  甲骨文、金文的"舟"字,像一只小木船的简单形象,其本义即为船。"舟"又用作器物名,古人称搁茶碗的小托盘为"茶舟",今人也叫"茶船"。汉字中凡以"舟"为义符的字大都与船及其作用有关,如航、舫、舰、艇、艘等。
  话说汉字——佐
  辅佐→辅佐别人的人
  "佐"字的意义总免不了配角、助手的性质,所谓"辅佐",就是协助他人完成某事。观察"佐"字构形,显然是以"人"表义,以"左"表音的形声结构,而"人"似乎并不能精确地显示出"佐"字的意义。所以对"佐"字的形义关系加以探究,也就有了必要。
  其实,"佐"本是由"左"分化出来的一个后起字,要弄清它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不能不从"左"字说起。"左"字原本是一个意义内涵相当丰富的文字,既可表示方位,也就是人体左手的那边,又可表示辅助类意义和偏邪类意义。联系古代文化背景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人们左右手的分工,通常是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由于受这种肢体力量差异的影响,中国人对左右两个方位的地位也人为地分出高下。一般来说,右是被更加看重,而左是遭到忽略和轻视的。关于这一点,与"左"、"右"有关的词语就可以加以证明:降职贬官叫做"左迁",而"左迁"的字面意义则是迁移到靠左的一方;不正经的派别叫做"左道旁门",其中"左道"的意思就是靠左一方的道路;"无出其右",实际意思是指没有超过他的,而字面意义却是无人能够超越到他的右面。
  当然,不能一概地说古人尊右轻左,比如说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恰恰就是尊左的。然而楚的尊左,非但不能提高"左"的地位,反而加剧了它的沦落。原因很简单,在上古时代的中国大地土,是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华夏族占据政治、文化及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也是汉字体系的初创者,而中原人历来有贬斥周边民族的传统,楚正属于这种周边的"蛮夷"。显然,左由于受到楚的青睐而进一步遭到牵连,格外被中原华夏瞧不起。
  由此,我们再来看"左"字的若干意义,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就非常清晰了:由于是一个被人轻视的方位,"左"便很自然地被人们赋予了偏邪类意义;因为重右轻左,人们对物、事、人进行方位安排时,一般总将占据主导的置于右边,次要、辅助的置于左边,于是"左"又有了辅助类意义。
  或许是因为"辅助"类意义与"左"的其他意义关系不太容易被人们理解,或许只是为了让文字的分工更加明确,后来人们为"左"的"辅助"意义专门造了一个"佐"字。由此可见,"佐"这个形声字的声符,其实也具有表义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表义功能还要强于义符"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在汉字形义关系的分析中,并非是十分罕见的。
  话说汉字——伍
  以"五"为数量特征的人群单位→军队→同伙
  "伍"字今日已经很少有单独应用的机会,但从它所构成的词语中,我们不难了解,它所表示的主要,是一种人群组织:"队伍",指多人排成的行列;"羞与为伍",表示以和某人同伙为羞耻。而"伍"所表示的人群组织更多地带有军队的性质:"入伍"指参军,"退伍"指退役,"行伍"泛指军中,就连"队伍"也不光指人的行列,往往表示军队。应该说,"伍"字今天的这些用法,与它的早期意义是一脉相承的。
  在上古文献中,"伍"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具体的人群单位。可以指最基层的军事编制单位,一"伍"有五人。又可指古代的户籍编制单位,一"伍"有五家。还可指古代兵车编组单位,一百二十五乘为一"伍"。显然,上古时代的"伍"作为军事编制单位或户籍编制单位,都是以"五"这个特定数量为特征的,即使一百二十五乘的兵车单位之"伍",其中的数量也是"五"的倍数。如果淡化了这个数量限制,"伍"便可以很轻易地演化为一般的人群单位。由此可见,"伍"今天的常用意义正是由它原本的这种特定人群单位意义引申出来的。
  根据"伍"的早期意义来看,"伍"字显然是个会意字,"人"表示它的人群单位意义,"五"则限定这一人群单位的人数。当然,"五"同时又兼有表音的功用。然而,在弄清了"伍"字形义联系奥秘的同时,人们或许又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古人为什么总喜欢用"五"这个数量来组成他们的人群单位?
  根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在早期形成数字概念的时候,往往是从他们自己的手指或脚趾数量上获得灵感的,而每只手或脚上指、趾的数量,则不免使他们对"五"这个数字产生特殊的认同感。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特殊认同感也同样在我们祖先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其具体表现,就是把"五"这个数量强加给种种概念系统: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称"五行"水、火、木、金、土;空间方位概念称"五方"东、南、西、北、中;颜色概念称"五色"青、赤、白、黑、黄;味觉概念称"五味"酸、甜、苦、辣、咸;声音概念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人的欲望称"五欲"耳、目、鼻、口、心;人的性情称"五性"喜、怒、欲、惧、忧,等等。显然,在古人的观念里,有着一种用"五"这个数量来构成某种组织系统的思维定势。与此同时,"五"这个数量对于最基层的军事编制单位和户籍编制单位来说,又是比较方便的,于是"伍"作为人群编制单位的形成就有了它的必然性。
网站目录投稿: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