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区老年群体不断扩大,社区老年教育成为老年教育最主要的形式。课程建设是社区老年教育最基本的工作,但目前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师资力量不强、课程设置结构性失调、课程资源匮乏、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文章从课程及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原则,并针对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9006904 一、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的内涵 (一)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内涵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且有着多重含义的概念,既可理解为学习者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也可以理解为有目的指导学习者获得教育性经验的计划;或者理解为在一定教育环境下,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有指导性的学习方案。[1]课程构成的基本要素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 依上所述,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根据课程的一般要素和社区老年教育需求,用以满足社区老年人学习需要,为实现社区老年教育的目的而设计的有指导性的方案或有目的地指导老年学习者获得教育性经验的学习方案。 (二)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内容 课程建设并非仅是对课程要素的建设。关于课程建设的内容,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据此要求,社区老年教育的课程建设内容应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 二、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影响课程建设质与量 以温州市为例,2014年,全市60个社区老年学习苑共有370名教师。在学历方面,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占31.89%,大专占30.27%,高中及以下占37.84%。在职称方面,高级职称仅占6.49%,中级占24.05%,初级职称及以下的多达69.46%。在师资来源方面,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占14.59%,高校占2.16%,政府机关占6.22%,文化事业单位占11.35%,企业及其他占65.68%。在师资性质上,专职教师占22.16%,兼职为68.65%,志愿者为9.19%。 以上情况反映了社区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着以下的特点:一是学历及职称水平参差不齐,层次及水平总体偏低。二是师资来源多样,具备教师专业技术资格人数少。三是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以上的三种情况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产生以下的问题:一是师资力量只能满足于社区老年教育低水平运转的需要,难以提升社区老年教育的教学质量。二是师资队伍不稳定,难以建成合作密切的课程研发团队。三是课程建设意识薄弱,课程建设的能力较低。 (二)课程设置及内容结构性失调,不能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 在诸多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目前多数社区老年教育依然被定位为"休闲娱乐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社区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内容出现了结构性的失调现象。以温州60所社区老年学习苑为例,课程设置类别情况为:生活休闲类占74%,文化修养类占14%,职业技能类占12%(注:生活休闲类主要包括音乐戏曲、舞蹈体育、书画摄影、生活保健等。文化修养类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培训,科学知识普及等。职业技能类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技能、语言文字技能以及少量的手工制作等)。 以上情况反映了社区老年教育课程设置失调的情况:一是迎合老年人需求的休闲娱乐型、生活保健类的课程居多;符合社会发展、社区建设及民生需求的引领性课程少。二是比较注重基础性的文化知识普及,不重视老年人的思想品德重塑。三是较重视学习型技能培训,忽视老年人生活技能与工作技能的培训。四是以普适性课程为主,区域性特色课程鲜见。 与此同时,课程内容也普遍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理论性过强,实践性偏弱。二是兴趣型居多,实用性较少。三是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不能体现前沿性与先进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不能体现学员主体性的地位 1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不能体现学员主体性地位 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我说你听"是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演示法、提问法、任务驱动法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的教学方法甚少。不但知识型的课程教学方法如此,一些技巧型课程如音乐、摄影等课程的教学方法也不例外。这种"授鱼"而非"授渔"的教学方法置学员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不能体现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地位,因而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落后,不利于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由于教师队伍以退休人员居多,计算机应用技术较差,同时多数社区教学设施较为陈旧,因此多数教师不能或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单调、落后的教学手段难以形成学员的视听聚焦点,不利于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四)课程资源简单滞后,不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课程资源建设必须要有充足的人力、财力及物力投入。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社区老年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因而存在着课程资源建设意识不强、能力不高、质量欠佳等问题。社区老年教育属于资助性教育,政府财力投入的不足,制约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社区有限的物力也不足以支撑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社区老年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还存在着简单滞后情况:在内容上以满足"休闲娱乐"需求为主,在呈现形式上以纸质教材为主。这种情况既不能发挥课程资源在老年教育中基础性的地位,也不能满足不同老年学员在不同学习环境下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五)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有效评价课程建设质量 1断层式的评价主体不能有效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 从组织结构来看,社区老年教育的课程评价主体自下而上地由三方构成,即学员、社区老年教育机构以及社区老年教育指导机构。老年学员是课程建设的实施对象,是课程建设实效的直接发言者。社区教育指导机构是课程评价体系指标的制订者。社区委员会既是社区老年教育的具体组织者,也是课程评价活动的具体实施者。但由于肩负繁重的基层事务,社区容易缺位课程实施评价。这种由于社区缺位而造成中空型、断层式的评价主体,不能科学、有效地反映课程建设的成效。另外,老年学员出于尊师习惯及对学习机会的珍惜,往往对教师的教学实效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社区教育指导机构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主要基于理论型的指标,缺乏实地型的考核。 2静态的评价机制不能体现课程建设前沿性的要求 社区老年教育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也将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课程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其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都必须是动态发展的。但由于诸种原因,目前对已建成的社区老年教育课程还缺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或淘汰的考核机制,因此不能体现课程建设前沿性的要求。 3相对简单的评价指标不能体现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由于社区老年教育的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验收过程中,课程评价指标较为简单。综合部分地区社区教育课程或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评价标准,权重主要集中在课程实施上,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资源呈现方式的分值偏低。同时对课程实效缺乏跟踪评价,对申报单位的政策支持无法进行评估等。这种相对简单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全面反映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三、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与策略 (一)课程建设原则 社区老年教育属于非正规教育。由于其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需求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因此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较一般高校的课程建设更具有独特性与复杂性。基于此,社区老年教育的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定位上要体现普适性与本土性的统一 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要准确定位,要实现普适性与本土性有机融合。既能在较长时期内满足不同区域多数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使课程具有普遍的推广、应用价值,又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以及社区建设的需要,课程建设要接"地气"。 2方向上要实现需求动态性与建设规范性的统一 社区老年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体现在课程建设上,既要关注因时代不断地进步而带来的学习需求变化,同时又要关注社会和谐发展与社区治理的要求,建设具有引领性和动态发展性的社区老年教育课程。 开展动态性建设的前提是实现课程建设的规范性。因此要有规划地推进课程建设,遵照目标明确、内容科学、实施方案灵活、评价体系完善的要求,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3内容开发要实现实用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课程内容的开发既要贴近生活、贴近社区,让老年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同时还要体现科学性,使课程学习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有利于生活工作技能的提升,有利于和谐关系的形成。 4资源建设上要正确处理自建与引进的关系 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必然会牵涉大量的投入。因此在自力更生建设课程资源的同时,还要有选择地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如此,既可以在短时内解决优质课程资源缺乏的困境,又可以节省自主研发的成本。 5方式与手段上要考虑传统与新技术新媒体的结合 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材呈现方式上要灵活、多样。社区老年教育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建设传统的纸质教材或先进的多媒体教材,或纸质与多媒体相结合教材。在课堂教学上,考虑传统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二)课程建设策略 1合理整合资源,加强研发团队建设 课程建设根本点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没有一支专业知识宽厚、职业道德素养高的教师队伍,将无法完成课程建设任务。基于目前社区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供给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原因,要担当起课程建设的重任,还需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对从事社区老年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掌握社区老年教育的新现象、新规律;树立课程建设意识,掌握课程建设的要求,提升课程建设能力。其次,基于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课程开发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各方的资源。要搭建社区老年教育科研交流平台,实现课程建设经验的共享;充分利用区域内高校教育资源,利用高校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以及建设团队,建设社区老年教育课程;注重挖掘社区内优质志愿者如退休教师、专家等,建设高品质的特色课程。最后,可选择向社会公开招标等方式,购买社区老年教育的精品课程、特色课程资源。 2贴近教育实际,开发适需性课程 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内容的开发基于社区老年教育目标。目前,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地加快,社区老年人口不断地增长以及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社会治理带来重大影响,老年教育目标不仅要满足日益增长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需要,更应满足体现"老有所为"、"社会和谐"的需求。社区老年教育课程不需要知识体系的严密性与知识的全面性,但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及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因此,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开发应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生活休闲型。体现老年人求乐、求健、求知的需求,力求课程内容的兴趣性与实用性。二是知识更新与能力提升型。满足老年人提升个人素养的要求,力求内容的科学性与前沿性。三是生活与职业技能型。满足老年人生活能力提升及服务社会的价值再现需求,力求实践性与价值性。四是价值引导型。满足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力求内容的时代性与教育性。以上四类课程的开发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应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中,培养快乐健康、知识时尚、服务奉献、道德理想的新时代老人。 3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在主体教育思想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而是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及任课教师的主动选择者。普通教育是如此,老年教育也是如此。因此,社区老年教育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寻找一条适合老年人的教学方法。 由于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同时在社区老年群体中不乏高学识、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员的主体性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在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中可溶入讨论法,在技能型课程中可采用演示法,在实践型课程中可利用小组协同学习法等等。甚至可以翻转课堂教学,在进行某一知识点教学时,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员来负责教学或演示。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既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激发学员的潜能,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 另外,网上教育作为一种远程教育的方法,能满足有条件、有能力学员的学习需求。但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还需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支持服务,建立双向交互的交流方式,如开通在线社区、BBS讨论区等。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伴随教学手段的转变。社区老年教育应顺应时势,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但在教学手段求新求变的同时还要兼顾老年学员的学习习惯,因此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是一味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要吸取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长,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既要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信息量大,直观形象,学生易于吸收等特点,又要发挥传统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法的作用,[3]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中师生情感交流的特点,增强教学的粘连度。 4关注学员实际需求,建设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社区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基于社区老年学员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差异性、多样性,社区老年教育课程资源应是多样化的。首先,要关注老年学员多年来形成的阅读习惯,建设纸质教材,作为社区老年教育课程资源的基本承载形式。其次,要关注老年学员生理特点,开发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视听教材。再次,要关注老年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 在网络普及的情况下,APP的学习方式逐渐在老年群体中掀起。因此可开发基于手机的微课程,利用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微课程,实现老年学员"指尖上的学习"。 5多方联动,完善课程建设管理评估机制 课程建设涉及课程建设的主管部门、组织部门,涉及教师、学员等主体。因此,建立一个多方联动的课程建设管理评估机制,才能有效地推进课程建设。 首先,要建立课程建设的奖励机制。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一是要给予相应的资助资金。二是对精品、特色课程要给予奖励。三是争取建设成果能成为职称晋升或评优评先的依据。其次,要建立完善课程建设验收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验收评价标准,从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效果与特色等方面确定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其他。再次,要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组成由专家、管理人员及学员三方组成的评价队伍。根据三方的评价意见,对课堂教学效果做出综合性的评价。最后,要建立课程建设后续追踪机制。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此一要防止课程建成后束之高阁;二要督促课程建成后应随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改进;三要重视评估课程实施前后的教学效果与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关于2011年度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申报通知[EB/OL].http://www.xwsqjy.net/,2011.09.21. [2]陶也青,朱盛萍,王斌.高职课程建设的瓶颈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83—84. [3]林成策.试论高校课程建设[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1,(1):15—21. Analysis on Course Construction of Elder Peoples Community Education under Background of 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