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宝玉共读《西厢记》《牡丹亭》这段,将全书一以贯之的情欲主题展现无余。元时《西厢》,明时《牡丹亭》,清时《红楼梦》,这条借助情欲描写而彰显个体自由的脉络延绵不绝,一直延续到现当代的越剧等戏曲作品之中。一方面是统治者不断强调理学秩序和正统伦理,另一方面却是广大庶民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而"饱暖思淫欲"。中国社会官民之间的文化分野与对立,透过上述作品,已经得到清晰的展现。然而对立之中又有相互依存,《牡丹亭》后半段回到封妻荫子的情节套路之上,《红楼梦》中贾府败落之后的宝玉科考,都证明这种对立的内卷化特点。而宝玉科考之后的遁入空门,更是证明在当时现有社会秩序下另起炉灶,已经超出了作者的想象能力,因而宝玉只能逃离世界,而非改造世界。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丫头红玉因名字中的"玉"字与黛玉和宝玉相同,只能改名"小红"。帝制社会里的避讳值得玩味。一来,它要确保位高者称呼的独一无二性,因为让其享受独特的称呼,本身就是其拥有权力的集中体现。二来,这种避讳呈现出权力下行的流动特征,平民避天子之名讳,奴婢避主人之名讳,反向行之的话,则没有任何限制。康熙在位时,诸皇子均以"胤"字抬头命名,而等到雍正皇帝继位,其他兄弟就要改"胤某"为"允某"就是明证。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神佛拈的三出戏,从讲汉高祖斩蛇起家的《白蛇记》,到讲郭子仪拜寿的《满床笏》,再到形容功名利禄一场空的《南柯梦》,恰应了任何事物从勃兴,到鼎盛,再到衰败的全过程,贾府这样的豪门望族也不例外。贾母听说要演拜寿热闹场景的《满床笏》,自然会很开心,但热闹过后,便是《南柯梦》里的大梦终醒一场空,自然也就不再言语了。 《红楼梦》第三十回,前有金钏只因回应了两句宝玉的调戏就被王夫人扫地出门,后有袭人,虽然因为宝玉的早早临幸而地位不凡,但被宝玉无意中踢成重伤之后,也只能忍气吞声。所谓宝玉这样的富家子弟的风流倜傥、才子佳话,是建立在多少身为奴婢的平民女子的被侮辱和被损害之上的,读到这两段,实在心痛。十年前刚毕业不久时,读吴小如和邓广铭等老派学者运用阶级分析所写的文史类著作时,往往心生反感,感觉他们被特定时代所洗脑;十年之后,年奔不惑之时,再读吴小如、邓广铭和马克思,才越发觉得,当今的某种全盘否定阶级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潮,正如同当初那种将其神圣化、绝对化的做法,一样的轻率和不可取。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贾政虽非科第出身,但基于书香世家的身份,被皇帝委以学差的重任。自科举制勃兴以来,古代官僚,如果自身并非出身科举正途,往往会呈现出两种走向。一类如清代雍正朝的封疆大吏田文镜、李卫,因为并非走科举路径步入仕途,因而对科举士大夫群体,会抱有一种因自卑而带来的仇视与厌恶,雍正朝的科甲案和李绂一案,均跟田、李二人对科甲出身官员的排挤与打压紧密相关。另一类人,因为并未取得科举功名,并且为此而感到缺憾,反而会增加对读书人的敬重与倚仗,包括袁世凯在内的官僚可以归为这类。贾政更大程度上属于后者,他跟袁世凯不同的是,袁出身行伍,父亲也是淮军将领,而贾则出身书香世家,祖上和同辈中,都不乏拥有科举功名的人。身处这样一个读书群体,又只因恩荫进入仕途,反而会强化他对于读书(特指儒家经典),以及这些书背后伦理纲常的强调和践行。贾政对于宝玉的严责与失望,跟这一点紧密相关。而这种心理,跟那些因文革等政治运动失去上大学机会,转而拼命要求子女考上名校的当代父母,如出一辙。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府招待刘姥姥时,上的这道可以被称为"什锦茄丁"的菜,在睡前半小时的节点上读到,真可谓是饥肠辘辘、馋虫四出。虽说之前从未通读完《红楼梦》,但这段关于茄子的奢华做法的文字,早在少年时就读到过,这么多年来,一直是《红楼梦》里除了《好了歌》之外,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一部《红楼梦》里,处处能读出万物皆空,读出难以抑止的虚无,但只要有了这样的美食,再虚无的人生,也会重新变得丰富和饱满起来。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和四十四回,前有宝钗劝黛玉莫读"淫书",后有鲍二媳妇因偷情事发而上吊自杀,两件事均指向封建大家族中,女性对爱欲与自由的抑制,只不过前者诉诸于道德说教,后者则用惨痛事实来展现放纵情欲的巨大代价。《红楼梦》里女性的社会地位、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非常值得玩味,不知道国内外有没有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红楼梦》的专著。女性对自己欲望、身体、精神的掌控和主体性地位的取得,在一个前现代社会里是很难想象的。对于此,一个现实的注脚是:我奶奶就是解放前当地一位大户地主家的千金小姐,而她终生都跟《红楼梦》里的凤姐儿一样,近乎文盲。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这段关于戏曲创作模式的评论,表面上是在批评所谓才子佳人戏模式的套路化、泛滥化,但是其核心内容,恰恰是批判这些才子佳人戏背后的爱情自由和情欲自主的观念。她这番论道所展现的,正是传统礼教和道学的维护者,与受新观念影响的戏曲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从王学兴起之时,一直延续到晚清民国时期,从未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