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用灸法治疗类疑难杂症的经验收藏


  庄礼兴教授从医近30年,具有丰富的针灸临床经验,灵活运用中医学理论,针灸、方药并重,在临床上屡起沉疴。庄教授对灸法的运用是其特色疗法之一,他认为对于针刺临床效果不佳的疑难杂病,灸法代之可奏效 。笔者随师侍诊 2年,受益颇多,现对庄教授运用艾灸经验进行粗略总结,与读者共飨 。
  1 压灸百会穴治疗眩晕病
  此法为广东省名老中医司徒铃教授多年积累、行之有效的经验。其方法是将艾炷做成小花生米或黄豆大,在百会穴上涂以万花油 ,将艾炷置百会穴上,用线香点燃,待患者有灼热感时,用准备好的一段清艾条将艾炷压灭,让热力向四周放散,连续灸 5~7壮 。庄教授认为,百会在巅之正中,别名三阳五络,属督脉;督脉总督全身之阳,统帅诸经,使脉道通利,清阳得升,气血上注于头。《针灸大成》:"百会⋯⋯主头痛目眩,百病皆治 ",艾炷灸百会可振复阳气,补益脑髓,升清降浊,温经活血,为治疗眩晕之要穴,配以独特的压灸方法,更能振奋阳气,散寒化湿,醒脑开窍。此法能温通经脉,祛风通痹 ,与针法同样有随经感传现象,若能掌握温热感随经传,效果更佳。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美尼尔氏综合征引起 的眩晕效果较好 ,尤其对不明原因的眩晕其疗效显著。因女性患者头发较多,操作不方便,庄教授在临床上将这种方法改良运用 ,采用温针百会穴或温灸百会穴,具体方法是在百会穴上刺入长25~40毫米针灸针,用艾段 ( 约 2c m)置针柄,燃烧 2~3壮,或用温灸盒套在头顶百会穴处,温和灸 30分钟,并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佐以针剌风池穴及颈段夹脊穴,治疗期间并配合加强颈部功能锻练以活血祛瘀,温经通络,两者相得益彰,效果更佳,有明显改善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及督脉阳气虚衰的作用,疗效肯定 。
  2 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
  顽固性面瘫通常是指面瘫患者经过 3个月以上的治疗后,仍留下如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 、面肌痉挛等后遗症,是临床顽症之一 。多因病情严重 、失治误治 、年老体虚等原因引起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庄教授认为面瘫起初多为实证,易治愈;久病不愈,多表现为虚证,此时若继续用电针,不仅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也势必引起耗气伤血,且易引起面肌痉挛 。庄教授主张采用隔姜灸,认为生姜具有辛温发散 、驱风散寒之效,艾绒性温,药性入经络。此法既可减轻患者痛苦,又能灸药并用提高疗效 。隔姜灸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 中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由于其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在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该类患者多属久病耗气伤血,脉络瘀滞,气血闭塞不通。此法可温通局部经脉,益气活血。取穴方面,庄教授常取阳白、地仓、颊车、颧髎、下关等,疗效显著。
  3 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长蛇灸又称督灸、铺灸、蒜泥铺灸,是由《素问·骨空论》中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和《素问·调经论》中 "病在骨,焯针药熨"为理论基础,集经脉、艾灸、中药及蒜泥治疗作用于一体的中医外治法,是目前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灸疗时间最长的灸法 。多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上治疗,先涂以万花油,再将多汁老姜切成 2~3 mm厚覆于穴位上,用细柔艾绒做成手指大小的艾炷置姜片上,施灸,灸 7~10壮,从上到下排列,状如长蛇 。庄教授多用长蛇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和腰、骶 、胸 、颈段僵硬及活动困难 。
  4 麦粒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麦粒灸属于艾灸疗法中小艾炷灸的范围,是用小如麦粒大小的艾炷在穴位上施灸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南宋闻人耆年《备急灸法 》序言 :"然而针不易传,凡仓促救人者 ,惟灼艾为第一 。"该书所总结的 22则灸法处方大多采用麦粒灸 。庄教授临床上常采用无瘢痕灸,即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待用,在井穴上和四肢关节周围涂上万花油,防止灼伤及固定艾炷 ,每次选用 2~3 个井穴或 1~2个关节周围,在患者感觉发热发痛时移去艾炷,每个穴位重复 2~3壮 。《医宗金鉴》 :"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 庄教授强调麦粒灸定要使温热之感透达表里,忌不待其热便急去其火,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他还十分强调《内经》未病先防的思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认为中风患者多元气亏虚,加之外邪乘袭,正虚邪客,内外合邪而发病。阳气既虚,血行不畅,局部经脉缺少血气的正常濡养,则寒邪乘虚袭入,寒主收引,寒邪痹阻经脉,初则关节疼痛,肢体麻木,活动不利,久而出现经脉挛急,关节拘挛难以屈伸。《内经》:"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庄礼兴教授多采用麦粒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出现的肢体肌张力增高及手指、足趾麻木,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5 四花灸治疗顽固性疾病
  "四花"灸法出于《外台秘要》,唐代崔知悌用以治疗精血亏损之骨蒸劳热,取穴用绳量定,方法繁复。后《针灸聚英》定位膈俞 、胆俞,左右共四穴,同时用艾炷灸时,犹如四朵火花,故名 "四花灸 "。《难经》:"血会膈俞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认为 "四花灸 "可"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 、尪羸痼疾 。"清代吴亦鼎 《神灸经纶》:"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 。"庄教授博览众家之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 "四花灸 "不仅发挥了背俞穴的经穴特性,兼具了艾灸温热的优点,对于虚证、痨瘵、顽疾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温经通络、健脾益肾、补益气血、除痰止咳等功效,可以强身健体,治疗慢性胃肠疾病、各科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此外,他还别出心裁,将 "四花灸"灵活运用于多类顽固性疾病如痉挛性斜颈、面肌痉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6 温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
  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 》,兴盛于明代,明代高武之《针灸聚英》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均有载述 :"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膝骨关节炎属中医学 "骨痹 " 范畴,《素问·痹证》:"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气 也。"《类证治裁 · 痹证 》 :"诸痹⋯⋯ 良由营气先虚,腠理不密 ,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困,不能宜行,因而留滞,久而成痹。"均明确提出骨痹多因寒冷 、元气亏虚等因素引起,庄教授认为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因中老年人长期劳损,肝肾气血亏虚,筋骨失养,风寒湿邪内侵,凝滞经脉,痹阻筋骨所致 。庄教授对于顽固性膝骨关节炎,治疗时常采用温针灸,即膝关节局部穴位针刺,针柄上套上长约 2 c m的艾段,连续灸 2 壮,使温热之感从针柄缓缓传至穴位处 。他指出临床上凡遇阳气衰弱,沉寒痼冷,各类厥证单纯使用针法往往获效甚微,需采用灸法或针灸并用才能担此重任。
  原载:《上海针灸》杂志2013年11期
网站目录投稿: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