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原产地在江苏吴县西南太湖,湖面上屹立着洞庭二山,扰似白银盘里的青螺。山在湖东的叫洞庭东山,在湖西的称洞庭西山。山上采制的碧螺春茶,尤其著名,品质极佳,享誉中外。 碧螺春的品质特征 "碧螺春"的品质特征为:条索纤细,卷曲似螺,满披白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汤色碧绿清漱,滋味鲜醇甘厚,叶底嫩绿明亮,故素有"一嫩三鲜"之称。一嫩是指芽叶幼嫩;三鲜是:香气鲜爽、味道鲜醉、汤色鲜明。 "碧螺春"不仅外形独特,而且在饮法上,也有些讲究。一般泡茶是先撮茶叶入杯,再用开水沏冲。饮"碧螺春"时,宜先用开水倒入杯中,然后放进"碧螺春"。项刻之间,只见杯中"白云翻滚,雪花飞舞",茶汤碧绿清漱,叶底嫩绿明亮,入口香气芬芳,顿觉神清气爽。有位西方诗人动情地说:"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 碧螺春的传说 碧螺春茶水是清香的,"碧螺春"的民间传说是甜美的。据(太湖备考)上记载,1300多年前,相传洞庭山碧螺峰石壁上,经日精月露的滋润,渐渐长出数株野山茶。石壁缝间长山茶本是奇事,见的人多了,传得也愈来愈广。于是先是山里人,后来山外人也有来采摘的。一年春天,大伙看见茶树枝叶繁茂,青翠如玉一边放开嗓子唱起山茶歌,一边尽情采摘。竹筐装满了,采茶姑娘就把多余的鲜叶揣在怀里。谁料想,茶叶一到姑娘怀里,不经意间受到了热气,像是注入了"灵气",突然一阵阵逸出诱人的幽幽异香,香味时浓时淡,若有若无,经久飘忽不散姑娘们因此相互传开来,用吴语惊呼"吓煞人香,吓煞人香……"于是"吓煞人香"就成了当地这种茶的土名。 "碧螺春"随着饮用与传播,名气越来越大。大约到了清初,"碧螺春"的名称便喊响了。相传公元1675年,康熙南巡到太湖,巡抚宋荤进献"吓煞人香",皇帝品茗后满嘴留香,颇有回味,圣心大悦。却又嫌"吓然人"三字于茶名不稚。稍一沉吟,便御题"碧螺春",并列为朝贡品。从此以后"碧螺春"传布更广了。 洞庭碧螺春 大概是受到美丽传说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碧螺春"成了仙女下凡,成了江南小家碧玉纯洁、美丽、勤劳的化身。于是,历史上"碧螺春"曾有一道非常奇特的采制工艺,徐坷在(可言》(1924年撰)中谈到"碧螺春"制法时写道:"相传不用火焙,采后以薄纸裹之,着女郎胸前,侯干取出,故虽纤芽细拉,而无焦卷之患。"据当地反映,这种制茶法在新中国成立前实有其事。一些士绅和资本家,每年清明前10天至5天,以重资招请茶区未婚少女上山采摘初展的嫩芽,宛似蜂蝶吸着花蜜,放在怀里或含在口内,再放进布兜。 "碧螺春"优异品质的形成,一是得益于产地独特的自然条件。洞庭二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常年有半云半雾的岚气,似飘如浮,就连呼吸一口空气,也觉得湿润润的,十分沁人心脾。这样的小气候,最适宜茶树生长。此外,山上有批把、杨梅、石榴、柑橘和桃、李、杏、枣等20多种喷香吐蜜的果木,茶树与果木交错间种,枝枉相接,根脉相通,使碧螺春茶兼具花香、果味、茶韵,正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其二,靠采制工夫。"碧螺春"的采制季节是清明前到谷雨。采摘时间是早晨,采摘标准是从单芽到一芽二叶。妙制500克高级"碧螺春",大约需要采摘6万多个芽头,足见其精细。‘’碧螺春"妙制工艺也很有特。点,全部过程都在同一锅中完成,边炒边操。炒法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操结合,连续操作。最后,降低锅温,在锅底衬以白纸,茶叶在锅上焙干。 "洞庭碧螺春"风格独具,驰名中外,常被用来招待外宾或作高级礼品,深受国际友人赞赏。在国内,畅销于各大城市,外稍至日本、美国、德国、比利时、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声誉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