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好书读评学校教育的意义是让我们学会自我教育


  最近,笔者有幸读到约翰·泰勒·盖托《上学真的有用吗?》一书,作者在曼哈顿教了三十年书,好学校、差学校都待过,对教育有着深入骨髓的体会。这本书严厉抨击了美国的强制上学制度,让人们重新审视学校的意义。如今,教育被新科技重新塑造,这本书提出的问题更有意义。
  作者自称这本书"是一个老人的思想笔记","我是想让你质疑你自己的学校教育,探究你在那里所付出的代价。我想要你深入地挖掘那些上学生出的教育幻象背后的东西。我想让你意识到,在你离开校门很久以后,那股强大的力量仍然影响着你的理解力。"在作者看来,学校并不是一座孤岛,尤其是公立学校,而是社会各种力量的角斗场,学校"一直代表着精密的社会控制系统",是"为了培养‘好控制’的民众"。
  作者强调,上学并不代表受教育。"真实的学习会导致考试分数降低,任何学校能教的东西,在学校之外都能学会。"因此,作者主张,人们应当寻找自由教育,以自我觉悟为起点,认识真实的自己,承担教育自己的责任,自己来教自己、指导自己,想方设法完成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扩展、自我超越,正如所有人类精神潜能的自我解放。
  为此,人们需要意识到,凡事皆有可能通向独立自主的好生活,人生是要自己设计的,任何遇到的人都可能是你的老师,从而通过开放式学习获得个性化教育。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独立的心智和性格,对自己的学习内容负起责任,做学习积极的主导者。对事物的真相充满敬畏,探索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和多种多样的好生活。
  还要学会独处、自省、反思,从失败中学习。形成健康的自尊心,建立良好的价值观,思考严肃的事情。具备好奇心、想象力、观察力、判断力、洞察力、专注力、创造力、恒心、审慎、变通、智慧,增强协作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辩证思考的能力、讨论问题的能力、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由出入不同思想的能力。
  更要扩大关联性——与意见、经验和人的关联,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保证充分的社会交往,接触现实社会,承担责任,慎重选择职业,既"能为公众做出贡献,同时又能够谋生",创造个人价值,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成为好公民。
  作者不无痛心地指出,在大规模教育强制上学前,"美国已经有了两百年开放式教育的历史,那是一个极其聪明的、有创造力的社会。"这本书不厌其烦地列举没上学却取得重大成就的人,让无数的学校为之汗颜。
  除了批判僵化的学校教育,作者还将矛头指向电子产品。为了抵制这些危害,作者为学生设计个性化课程,让他们拥有真正的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把年轻人投入震动神经而又令人兴奋的真实生活中。让他们进行横跨州的旅行,自己组成法庭审判自己的案件,让他们自己做生意,上公众讲坛自己去演说、参与政治。未加说教,就使得他们认识到,多少时间曾被自己浪费于坐在昏暗中看电视、玩电脑上。"
  作者无情地揭露,因为教室、电子屏幕的发明,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没能长大,我们在黑暗中坐着一动不动,就这样把太多实践、犯错的宝贵时间浪费掉。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意味着生活得有目的,有你自己的目的。这意味着,愿意接受责任,把它们当作有价值的、生命所需要的滋养;像一个好公民那样行事,寻找方法和机会为所在的群体做贡献;克服你的弱点,发展心灵、智慧和精神——这其中的每一样品质都不是做个观众就能具备的。
  作者还主张不要延长孩子的童年,不要把他们当孩子,而要使他们早早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你有比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理解力,而他们有天生的适应力、聪明、想象力、奇特的眼光,以及对自主的渴望。"遗憾的是,"家长天真地支持学校强制的体制,却把自己变成了孩子的敌人,有时是终生的敌人。"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很多家长不辨是非,不体谅孩子,往往成为学校的帮凶,推波助澜,压迫孩子。
  为反抗学校强制教育的压迫,作者还发动了"巴托比计划",倡导学生在试卷上写下"我不想参加这次考试",以此来抵制标准考试。如今,强制上学存在的问题让很多人忍无可忍,美国出现了两百万家庭学校的学生,中国式在家上学也风起云涌,这无疑为学校敲响了警钟。
  如今,很多学习资料都能通过互联网获取,教师传授知识的传统地位岌岌可危,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教师和学校存在的价值。在笔者看来,现在的教育和学习如果不提升境界,就会被历史无情地抛弃。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学习的意义又是什么?正视这两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紧迫。
网站目录投稿:怀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