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摘 要:当今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准备金率及其调整频率一般很低,部分国家甚至完全取消准备金工具使用。而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不仅较高而且调整频繁,还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准备金制度地位和作用巨大反差的原因在于,其调控目标和发挥作用的金融环境的不同。短期来看,准备金率依然是我国央行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但长期来看,弱化其使用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制度;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
  在发达国家逐渐减少或者取消准备金工具使用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仍频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本文对我国与发达国家运用准备金工具的不同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原因,并探讨我国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对运用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影响,进而分析我国弱化准备金工具的可能性。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根据1983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建立的。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合适的货币供应量,保证经济增长的需要。此时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中央银行和政府获取资金的重要手段,是为了让中央银行能够掌握足够的信贷资金,故最初定的准备金率偏高。
  2004年,央行再次对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开始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将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与存款准备金率挂钩。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率越低,适用的准备金率就越低,反之则越高。差别存款准备金增加了调控的弹性,使得准备金政策的运用更加灵活。这一时期,准备金工具己经成为央行日常的政策操作工具。据统计,自1984年至今,央行共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45次调整。1984年至2006年,央行一共8次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都比较大。2006年至2012年间,央行共进行了37次准备金率调整,准备金率较高且调整频繁是我国准备金制度的明显特征。
  二、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总体来看,发达国家都在不断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或者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20世纪,英国、加拿大等国开始取消存款的准备要求,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存款准备金水平也降低到较低水平。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国家己经很少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了,例如美国上一次调整准备金率是在1992年,日本最后一次调整准备金率是在1991年。
  (二)原因
  1.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影响力较大
  2.存款准备金事实上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变相征税
  3.准备金调整的对象不容易确定。
  三、我国与发达国家准备金制度差别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准备金制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准备金工具被作为经常性的调控工具,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准备金率较高,而且使用比较频繁。从中国的实践和央行官员的表态来看,未来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依然会倚重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作用。这与准备金制度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下降形成巨大反差,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准备金制度的调控目标不同
  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调整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而第二次调整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涌现,货币供应量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越发薄弱,传统货币需求函数失效,货币流通速度大幅波动,难以预测,使得M1,M2等货币总量目标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不稳定,使得货币政策当局放弃对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调控,西方央行转向以利率作为操作目标。西方各国先后降低本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在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中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使用。
  然而,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根据1994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目标表述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因此,中国央行更青睐于政策效果明显而且直接的数量型政策工具,准备金工具便成为央行货币操作的一大选择。我国央行在1998年前将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筹集资金、进行信贷调节的工具。1998年后将其作为调节货币供给的工具,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实现控制信贷和流动性的政策目标。
  (二)准备金制度的金融环境不同
  对我国而言,金融市场处于发展期,银行类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中所占比重比较大,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占主要部分,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发挥空间有限,因此长期以来,存款准备金制度都充当着信贷调节器的工具,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我国金融市场并不发达,宏观金融调控机制不完善,银行主导了社会融资的过程。因此,央行通过准备金工具可以很大程度地影響社会信用总量。此外,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不能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市场对利率的反应不够灵敏,制约了利率工具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宏观调控效力的发挥。
  四、我国弱化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趋势分析
  我国弱化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使用,首先需要解决经济结构失衡和流动性过剩等突出的经济和金融矛盾,为准备金率下调创造必要的货币市场条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大幅度提高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所占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利率、而不是通过准备金率调控货币数量为主的货币政策体系,实现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由准备金率调整向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的转变,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真正弱化准备金制度在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盛昌.中央银行频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评价[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
  [2]骆志芳.我国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操作及效应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0(6).
  [3]施文.国外运用法定准备金出现新趋势[N].中国证券报,2009-2-23.
  [4]张军峰.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银行现金流的冲击及其应对[J].商业时代,2011 (34).
网站目录投稿: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