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月桥+沈婷 【摘要】面对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四个全面"、全民终身学习等新常态,我国高校继续教育面临优化人才需求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继续教育空间等新要求。针对目前继续教育办学同质化严重、教育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管理模式较僵化、办学资源较薄弱等问题,高校要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新常态;突出办学特色,推动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融合各方资源,协同发展高校继续教育。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9002304 【收稿日期】20160317 【基金项目】2013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规划重点项目"高等教育水平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为2013GH027;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继续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提升校专业学院继续教育办学积极性的运作机制研究",课题编号为JJZD1401;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师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为yl1303 【作者简介】甄月桥(1962—),女,江苏金坛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社会心理学;沈婷(1990—),女,杭州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同时,推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继续教育作为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常态下国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就业、创业、创新能力,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必须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实现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高校继续教育新常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继续教育将是未来高等教育规模增量的主要领域之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我国高教事业在机构数量、师资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其继续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新常态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也呈现出"以质图强"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 1优化人才需求结构 为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高校继续教育要加快构建更加科学合理且适应发展需求的人才结构,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各类中高端拔尖创新型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行业急需人才,服务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推动发展动力由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 2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下,我国要实现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价值链与产业链的升级,就亟需培养一批专业化、高素质、实践型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切实提升继续教育学员的专业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3拓展继续教育空间 新常态下,高校既要积极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又要促进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沟通,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同时,高校要以深化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开放式办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在办学投入、质量监控、招生就业等政策上都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较少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在高校发展决策中往往也处于边缘地带。 1办学同质化严重 同质化是指高校举办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与过程管理等方面的雷同倾向,集中表现在学科设置上。一项基于全国1 166所本科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热门专业的开设比例均超过50%。[2]为获取经济效益扩大招生规模,部分高校继续教育不顾原有竞争优势和社会实际需求,盲目地"求大求全",跟风模仿普通高教开设热门专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或不经论证就开设一些正在被研究型大学逐步淘汰、对学生就业和高校发展无益的专业。这种同质化竞争既存在于学校内部继续教育学院同专业学院之间、继续教育学院内部各中心之间,也存在于同类型高校之间或高校同类社会培训机构之间。[3] 2教育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实际上承担的是新增劳动力的学历补偿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继续教育的学历补偿教育作用逐渐减弱,成人学历教育的规模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边际贡献日益降低,其发展空间逐年萎缩。[4]与此同时,通过继续教育来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丰富生活和提升品位的人数正在不断上升,以非学历为主的继续教育市场需求正在日益扩大。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仍着眼于低层次的学历补偿教育,尚未意识到非学历教育的巨大市场需求和社会效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和"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教育结构已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不能满足人才强国的现实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普遍依赖于其所属大学的品牌、机构、师资、课程和其他教育资源,大多仿照普通高教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较少根据成人学生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来开发课程与组织教学,甚至照搬普通高教的教材和教学计划,较难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践能力薄弱是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又一弊病。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多偏重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现场观摩、动手实验等实践环节设计较少,学生缺少直接面向市场、接触行业或进入企业的机会,实践能力普遍偏弱。此外,我国缺少统一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难以服务"以质图强"的继续教育新常态。 4管理模式较僵化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中长期的继续教育专项发展规划,大多沿用普通高等教育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继续教育新常态。第一,人事、财务等权限的制约和"重计划、轻市场"管理政策导向,严重束缚了专业学院的继续教育办学积极性。一些紧跟市场需求的优质非学历项目由于在审批、实施等环节的资金缺口,启动周期被拖长,因错失时机而丧失市场竞争力。第二,继续教育学院在成立之初就兼具办学和管理双重功能,然而其管理内容在新常态下变得错综复杂,常常出现管理权责不明晰的现象。第三,缺少合理的利益分成机制或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专业学院不愿举办、专业教师不愿参与继续教育的又一重要原因。 5办学资源较薄弱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尚未被纳入国家投资体系,在办学经费投入上缺少明确的标准和渠道,加之学费标准较低,造成办学经费短缺,导致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薄弱,严重影响其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有效的流通渠道,校外丰富的办学资源被闲置,也导致了高校继续教育的资源匮乏。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继续教育,是一块"准市场化"的领域,其发展与经济社会和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资源往往还是依赖于原有的计划性投入,较少主动向校外开发资源。"闭门造车"式的发展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高校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常态。 三、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 新常态不仅是一种发展现象,更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高校继续教育也要顺应时势,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 1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服务全民终身教育新常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把"大力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提出要"增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将其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拉动学校发展的"第三辆马车"。高校还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把非学历继续教育从原先的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主动适应和全面服务社会经济新常态。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新常态下,高校要不断拓展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乡村、学习型社区等办学空间,[5]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开放灵活的非学历教育。 第一,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新常态下,职工教育内容不再只是技能技术的补充,更要有高层次的前沿理论和创新指导。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分析与职业教育的契合点,注重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实施制度化的管理,推行市场化的营销,实现教学资源互补。[6]第二,加强继续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首先,我国高校可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成功经验,树立"精英式培养与大众化培训"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办学理念。既有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中的管理者开展的高层次培训,传播前沿科技成果,分享先进管理经验,又有面向普通社会公众开设的丰富多样的实用性培训,如文学写作、摄影绘画、服装设计等兴趣类、技能类的课程项目,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其次,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培养在职硕士、博士,另一方面,对短期培训结业者授予结业证书或继续教育学分,以互通学分有效衔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构建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第三,积极支持老年教育新发展。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提出要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教育部联合中组部等部门启动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可见,老年教育必将成为新常态下继续教育的又一增长点。普通高校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老年继续教育的新型模式和优质项目,帮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新常态。 2突出办学特色,推动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 人才培养的生命在质量,市场竞争的优势在品牌。高品质、特色化的品牌战略是高校继续教育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高校要努力将自身的文化传统、精神风尚、办学特色贯穿到继续教育的始终,形成有特色、有生命的继续教育品牌。如浙江大学积极实施以品牌化建设为核心的高端培训发展计划,紧紧围绕"创新能力"培训主题,重点发展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企业中高层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主体的高端培训,已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经济社会新常态、信息技术新发展和继续教育新趋势,不断强化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管理意识、风险意识;依托自身优势,凝练学科,研发出多样化、特色鲜明的精品继续教育课程,将培训项目做精做强;在课程设置、项目设计、授课内容方面要更加强调专业发展,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培训的实效性;重视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个结构合理、重实践、高水平的继续教育专兼职教师资源库,一支注重制度规范、既懂教育规律又懂项目运营的现代管理队伍,和一个善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品牌推广的营销团队。通过特色品牌、优质课程、及时反馈和人性化服务,使学员获得高水平的用户体验,以质量和诚信打造和维护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与声誉。 为适应新常态,高校必须着力设计、开发和推广一批基于市场变化、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的独具特色的培训项目。一是要优化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环境。高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公司的有效沟通,联合招生中介、出版商、技术服务平台运营商等上下游服务机构,以信息化创新继续教育,积极服务新业态。二是要加快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管体系。除联合教育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同制定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外,高校既要通过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实施质量审核和评估,又要接受行业协会、客户企业、专业认证机构和社会各界的质量评估和监督。三是要根据客户公司需求,开展定制式的企业内训、团队管理培训、工程技术培训、远程培训等优质项目,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客户公司的发展,帮助员工更新知识、适应岗位、提升能力。 3融合各方资源,协同发展高校继续教育 目前,国家已成立普通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继续教育城市联盟,旨在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共同推进城市、大学、行业、企业间的继续教育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校际合作方面,高校要明确自身继续教育办学定位和优势,积极与同类型高校、职业技术院校、老年大学等开展多层面、多类型的合作,如互聘教师、互认学分、联合开发课程。校企合作方面,高校要积极构建和维护同相关行业、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双方在招生、师资、课程、教学、实践、服务、品牌、市场、技术支撑等方面资源的融合。就高校而言,既获得了长期的资金支持,抓住了稳定的生源,又强化了师资力量,扩展了实习基地,切实提高了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我国高校还可借鉴国外大学继续教育开发大客户群、开拓继续教育市场的重要策略——会员公司协议制度。高校向签约的会员公司的在职员工提供领导、管理以及专业领域的培训,并提供学分课程、在职硕士或博士计划、旁听生项目等专属项目。斯坦福大学与硅谷,麻省理工学院与128号公路沿线高科技公司都是通过这一制度来巩固"大学—产业"合作模式,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国际化办学是经济全球化新常态下高校发展继续教育,扩展办学空间的又一重要路径。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经营理念,认真研究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障措施,结合自身特色和办学实际,开发面向市场的国际化项目,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 面对"互联网+"、大数据生态、网络学习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必须顺势而为,创新政策制定和教学管理方式,以满足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一方面,高校要实施基于大数据的战略转型,[7]即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通过收集、整理、归纳及分析学校多年来在继续教育的生源、师资、资金、课程、合作单位等相关数据,为学校在新常态下体制机制创新、项目设计、课程开发、管理服务、合作模式等决策构建数据生态,以保证继续教育政策规划的延续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的教育模式也需要进行一场"网络化变革"。针对继续教育生源广泛复杂、学习周期较短、学习诉求差异较大等特性,高校要积极探索灵活的授课方式和弹性的管理手段。在传统函授的同时,高校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如在线视频课程、网络会议课程,实现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此外,高校还要协同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探索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银行。以继续教育学分为纽带,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服务学习型社会新常态,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110(2). [2]陈龙,方丽,颜海波.本科院校同质化发展的归因及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44—48. [3]王慧芳.高等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72—73. [4]马廷奇.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0. [5]刘建同.服务好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常态[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5—7. [6]张守勤,夏菲.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22. [7]孙黎明.中国梦与大学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J].继续教育,2015,(8):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