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这个姓氏一听就牛气哄哄的,就像小说里的绝世高手西门吹雪、东方不败,神秘、孤高,令人憧憬。 这次要介绍的人就是位牛气哄哄的人物——上官仪。 他的牛气体现在官场得意上,放首诗先镇镇场子: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洛水一如既往地缓缓流向远方,我得意洋洋地沿着洛水堤岸骑马而行,我倒映在河水中的身姿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丰神俊秀。瞧吧,那些人看着我的眼光除了羡慕嫉妒还能是什么? 可能是感受到我喜悦的心情吧,喜鹊不时在我身旁飞过。天微微亮,有点小困,但是听了树上的蝉鸣,我分外清醒。 这首诗布局从容工巧、景色多变,可见作者作诗的功力十分深厚。 01:
为什么选这首诗镇场? 显摆呗! 上官仪写的是唐朝东都洛阳皇城外洛水河畔的景色,作为宰相的他马上就要上朝商议军国大事了! 李白、杜甫又怎么样,两个芝麻小官和我有的比吗? 和他一同上朝的官员闻诗纷纷拍马、奉承:真好听啊(音韵清亮)、怎么好像看到了神仙一样(望之犹神仙焉)? 上官仪是挺帅的,要不然也当不了官;但是绝对不可能帅得跟神仙一样,因为史籍没记载长啥样。 各位可能要有疑问了,史籍都没记载,那你说他帅岂不是瞎蒙吗?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待笔者一一解答。 第一个问题:上官仪到底帅不帅? 唐朝为官就像现在考研,笔试(科举)过后还有面试,面试有四个标准:身、言、书、判。(《新唐书·选举志》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身,体貌丰伟:长得帅、身材魁梧。把长相放在第一位,重要吧! 言,言辞辩证:口齿伶俐、思路清晰。 书,楷法遒美:字写得好看。 判,文理优长:论事有理、判词精美。 贞观初年(626年),上官仪进士及第,授弘文馆直学士。 上官仪不仅过了笔试,还轻松过了面试,长得帅肯定是必然的,要是歪瓜裂枣、贼眉鼠眼的,肯定拜拜了呀。 第二个问题:史籍没记载长相,就不可能帅出新天地吗? 确实是这样。 潘安够帅吧,古籍中也不过聊聊几笔:《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七则》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小鲜肉潘安长得非常好看,大姑娘小媳妇见到了都想"揩油"。 兰陵王够帅吧,古籍记载就更少了:《北齐书》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兰陵王貌美如花,声音也很好听,像小姐姐一样。 这两位在古代四大美男子(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中占了两席,史籍对他们长相的记载也仅仅是提一提而已。 像上官仪这种连长相提都没提的肯定是在帅哥中属于一般的货色,史官懒得写了。 谈完了长相谈出身。 上官这么牛叉的姓氏怎么都应该不是世家就是望族吧? 没错,上官家族一直都是官宦之家,如果上官仪要写履历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曾祖上官弘,北周定襄太守;祖上官贤,北周豳州刺史;父上官弘,江都宫副监;上官仪,贞观初年进士科一甲第三名。 瞧瞧,我家祖上都是做官的,那我还能差了? 这份履历那可是梆硬梆硬。 中华上下五千年,复姓上官而最为人熟知、轶事流传最广的恐怕非上官婉儿莫属了。 "上官婉儿和她的男朋友们"要是写成一本书都能赶上《金瓶梅》了。 作为祖父的上官仪,长相上佳、出身贵胄,又处在开放性极强的唐朝,岂能没有点风流韵事? 遗憾的是,笔者翻遍二十四史、读罢新旧唐书,上穷碧落下黄泉愣是没有找到一星半点。 老婆肯定是有的,可惜史籍没有记载,姓甚名谁也不知道。 估计史官不太喜欢上官仪,懒得在他身上多费笔墨,笔者暗自揣测很有可能是因为下文的一大原因。 02:
上官仪出身官宦,其实他压根不用科举,可以门荫入仕。 门荫:长辈在朝为官有功,给予小辈入朝做官的待遇。 以上官仪家族在隋朝的功勋,门荫那不跟玩一样? 可惜的是他老爹上官弘被隋炀帝杨广给坑了。 上官弘,隋炀帝即位,拜江都宫副监。 中国古代,秦皇扫六合、汉武逐匈奴,两者都离不开强盛的国力。但是,秦汉虽强,比起隋朝还要稍逊风骚。 上官弘就相当于世界上最强大国家首脑的私人管家,牛不? 可惜隋炀帝三征高丽把自己玩残了,不仅没有征服人家,自家后院纷纷起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杨广没心思平乱,也懒得管,跑江都行宫喝酒、玩乐、睡女人去了。 上官弘心里苦啊:这都啥时候了,咋跑这来了,刀架脖子上了心里没点数吗?你要死也别连累我啊! 叛军还没杀来,杨广就被自己人结果了,史称"江都之变"。 作为江都宫副监,上官弘想跑也跑不了,英勇就义。 还好上官仪年纪小,躲起来没被发现,逃过一劫。 之后冒充和尚,疯狂地做着一件事情。 看书,看书,看书! 这和笔者的生活状态一样,不是在看书,就是在看书的路上。 可谓四书五经倒背如流,经史子集熟能生巧。 看官如果你要问为什么,那就有点废话了。 关于问什么要看书这个问题,古人早就帮你想好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嘛。 最关键的当然是能做官,能做大官了。 门荫肯定是没戏了,不读书咋当官? 上官仪不愧是官宦之后,深知做大官的唯一诀窍:迎合上意。 通俗点来讲,溜须拍马。 但凡骏马,马臀必壮硕,夸人家的马好,一定要附带拍马屁股这个动作,此为"拍马屁"。 北宋同平章事(宰相)寇准和参知政事(副宰相)丁谓一起用餐的时候,寇准不小心弄脏了自己的胡须,丁谓马上从椅子上弹起来帮寇准清理干净并且梳理好胡须,此为"溜须"。 上官仪深谙此道,从他的诗就可以看出来: 《奉和秋日即目应制》 上苑通平乐,神池迩建章。楼台相掩映,城阙互相望。 缇油泛行幔,箫吹转浮梁。晚云含朔气,斜照荡秋光。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槿散凌风缛,荷销裛露香。 仙歌临枍诣,玄豫历长杨。归路乘明月,千门开未央。 乐声一直在上苑回响不停,宫殿旁就有清澈的池塘。亭台楼阁,相互掩映,城郭高大连绵,站在顶上可以仰望整个长安的美景。 皇上坐在马车上一路缓行,观赏美景,美妙的箫声绕梁不绝。临近傍晚,有点小冷,夕阳西垂,撒下秋日的余晖。 枫叶随风而落,水面上蝉的倒影随风而动,大雁一排向南而飞。槿木的树枝纷纷乱舞,荷花凋零,只留一缕暗香。 飘渺的歌声在宫殿中回荡,回来的时候已经月上柳梢头了,没关系,照样开宫门,直达未央宫。 标准的宫廷文学应制咏物诗,景物描绘细腻、精巧、"绮错婉媚",虽然缺乏慷慨激扬的情感和磅礴的气势,但是用来拍拍皇帝的马屁绰绰有余了。 把皇帝的马屁拍好了,上官仪能不升官吗? 太宗时,初授弘文馆直学士(从八品),累迁秘书郎(正八品),改授起居郎(从六品上)。(《旧唐书·上官仪传》太宗闻其名,召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转起居郎,加级赐帛。) 高宗继位,升秘书少监(从四品上),任太子中舍人,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旧唐书·上官仪传》高宗嗣位,迁秘书少监。龙朔二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这个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就是宰相,历朝历代对于宰相的称呼都有所不同。 宰相起源于春秋齐国,第一位宰相是管仲管大爷。 秦朝时设正式官名:丞相。吕不韦、李斯都担任过该职。 汉朝尊宰相为相国,萧规曹随听过吧?萧何、曹参都是相国。后来出现三公制:司徒、司空、司马,这时候宰相人数变多,权力也没之前那么大了。 晋朝设立尚书省、门下省,加上之前的中书省,再加三公,宰相人数再次变多,权力进一步分化,多相制度正式开始。 隋朝定三省制,尚书省尚书令、门下省纳言、内史省内史令都是宰相。 唐朝的宰相除了三省的长官,还有一些加衔官,如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东西台三品"等等等等都是宰相,反正可多可少,看皇帝心情。 宋朝的宰相称为同平章事,最出名的要属王安石,这哥们两次罢相,日常和司马光、苏轼互相伤害。 明初废宰相,起宰相作用的是内阁首辅。 清朝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各殿"大学士",和珅就是文华殿大学士。 上官仪可以说是官运亨通,位极人臣简直轻轻松松,这一下足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了。 可是仔细看一下上官仪的经历,不难发现这哥们压根没什么政绩。 他说白了就是一宫廷文人,主要负责写写诏书、写应制诗吹牛拍马(《旧唐书·上官仪传》时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 能体面地拿出手的也就是参与修《晋书》,修书在古代绝对是大功劳、大工程,可惜只是参与,主持修书的是房玄龄,你能跟他抢功劳吗? 同样是宰相,魏徵直谏、杜如晦果断、姚崇谋略,人家的政绩写在纸上就像雪花一样,堆起来能把上官仪给埋了。 别人一看应制也能当宰相,纷纷效仿,倒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上官体。 写到这里,上官仪在史籍中记载不多的原因已经很清楚了:没有政绩啊! 也不能怪史官,实在是没什么好写的。 非要写的话也只能是这样了:太宗出游,赋诗一首,览之甚悦,赏;太宗晏饮,赋诗一首,览之甚悦,赏;太宗秋狩,赋诗一首,览之甚悦,赏。 这是不可以的哟。 上官仪升迁的唯一途径就是迎合上意,这也是他日后被腹黑皇帝坑了的原因,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03:
上官仪飞黄腾达,许多高官贵胄都与他加了好友,时不时互动一下。 他也不忘了自己的老本行,可是当朝宰相能给人溜须拍马吗? 不行,绝对不行。 不过应和一下或者给人写写挽诗还是可以的了,只是应和,没有别的意思哈。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 熏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红尘正起浮桥路,青楼遥敞御沟前。 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惯是洛滨要解佩,本是河间好数钱。 翠钗照耀衔云发,玉步逶迤动罗袜。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 无情拂袂欲留宾,讵恨深潭不可越。天津一别九秋长,岂若随闻三日香。 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 高阳公你乘着香车宝马而来,下车之时,我远远望去,就像神仙一样。这万丈红尘,有兴趣逛逛吗?看,那精致的小楼正对你敞开门户呢,要不要去嗨皮一下? 那里的美人婀娜多姿、倾城绝世,即便万花丛中过的男人也难免流连,不过她们都是些青楼女子,你可莫要真的动情啊! 玉钗青翠欲滴,戴在头上分外好看,看见她们的小脚丫了吗?真让人心痒难耐。那妖娆的舞姿、那翻飞的裙裾,桃扇半遮面,风情万种。 她们即便不喜欢你也会留你住下,你只要有钱,难道还有什么是她们做不到的吗?离别恍若隔世,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在一起游玩的日子? 放心好了,这边的妹子还要胜过那妖后赵飞燕,就算你没有王昌长得好看,她们还是不会拒绝你。 写的是啥一眼就看出来了,不就是会所里的小姐姐吗? 低俗。 内容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题目。 又是太尉又是公爵的。 瞧瞧!这就是人脉,这就是我上官仪的人脉。 上官仪不光应制诗、应和诗得心应手,挽诗也是一绝。 《谢都督挽歌》 漠漠佳城幽,苍苍松槚暮。鲁幕飘欲卷,宛驷悲还顾。 楚挽绕庐山,胡笳临武库。怅然郊原静,烟生归鸟度。 城池幽静,苍松垂暮。江帆低垂,骏马悲鸣。 庐山上全是前来吊念的人,哀音长鸣,回响不绝。荒原寂静无声,我心中十分难受,远处炊烟升起,飞鸟正往家里飞去。 江王太妃、北平公、高密长公主等等上官仪一个也没放过,不是,是一一作了挽诗,以表对逝者的尊重。 能给这些人作挽诗的,能是无名之辈吗? 名声打出去了,日后有人请我作挽诗、写个字啥的,不得给个润笔费? 润笔,本来是拿毛笔泡水的意思,如今的引申义最早出自隋朝。 隋朝开国元勋郑译正要起草诏书,宰相高颎开了个玩笑:"你这笔干了,咋写吗?" 郑译白了他一眼:"没有钱拿什么润笔,你给?"(《隋书.郑译传》译答曰:"不得一钱,何以润笔?") 之后润笔的意思就很接地气了:给钱。 韩愈写墓志铭的润笔费可以用"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来形容。 一个字值堆成小山的黄金。 看官肯定是不相信的:这不扯犊子吗? 皇甫湜是韩愈弟子,他的润笔费"一字三缣"。 一缣就是一匹绢,一个字就值三匹上好的绢帛。 弟子的字都是天价,师傅的润笔可想而知。 上官仪风光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唐高宗召唤他的那一天。 出来吧,上官仪! 04:
唐高宗,李治。 可能有人不熟悉。 换个称谓,武则天的第二任老公。 看官一定会恍然大悟:哦,是他!那个窝囊皇帝。 但凡影视剧中涉及到武则天,一定会有这么个桥段:高宗想要废后,武则天连忙跑过来梨花带雨地扑倒在李治的怀里。 "奴奴错了,奴奴再也不敢了。" 然后李治心软了,原谅了武则天。 可这事和上官仪有什么关系? 立后、废后都是国家大事,都需要起草诏书。 上官仪的老本行就是写诏书,现在他又是宰相,唐高宗那天喊他就是为了这事。 唐高宗:"爱卿,我老婆越来越凶了,我很苦恼,想换一个!" 意思很清楚了,根本不需要揣摩。 一贯迎合上意的上官仪立即表示:"皇后专横跋扈,天下百姓都对她很失望,换一个就对了。"(《新唐书·上官仪传》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 唐高宗表示同意,上官仪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摩拳擦掌准备大展文笔的时候,武则天来了。 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 事情发展到这里,上官仪写不了诏书,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可是他被李治卖了啊! 武则天:"为什么要废了奴奴,奴奴离开你就活不了,知道吗?" 李治这个时候非常痛快地表示:"都是上官仪教我的。"(《新唐书·上官仪传》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女人报仇,从早到晚。 不急着交代上官仪的下场,且容笔者分析一下这件事情。 唐高宗李治,窝囊、惧内、软弱的形象,随着影视剧的传播已经深入人心。 历史上的他真是这个状态吗? 考较一位皇帝的政绩,最直观的就是文治武功。 唐高宗政绩如何? 文治:百姓阜安,有贞观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武功: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此时唐朝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北至包贝加尔湖,南达越南横山,是为唐朝之最。 文治武功俱是上品。 窝囊吗? 太扯了! 李治第一任皇后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世家大族。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庶族。 太子李忠,李治长子,过继给王皇后,获得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的支持。 李弘,武则天长子,李治第二任太子。 从李治坚持"废王立武",再到废除李忠太子之位,改立李弘,不难看出他的布局。 打压世家大族,提升庶族士官的地位。 至始至终,武则天都是李治手里的一枚棋子,借以削弱关陇集团、七家五姓等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影响。 这也是他老爹李世民一直在做的事情,不然你以为科举制闹着玩的吗? 上官仪位居宰相之后,骨头很轻,整个人飘飘欲仙,朋友圈里一直炫耀、显摆,搞得人人不待见他(《旧唐书·上官仪传》仪颇恃才任势,故为当代所嫉)。 他又给李忠当过咨议,属于李忠一党。 人太子都被废了,不寻思低调点? 你不认为会给李治一种感觉吗:我活着你都快要上天了,我死了太子还能治得了你吗? 麟德元年(665年),武则天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上官仪、王伏胜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 不久,上官仪与儿子上官庭芝一同被处死,家产抄没。 列位瞧得出高宗的手段吗? 借刀杀人、杀鸡儆猴。 借武则天的刀杀上官仪,以此警告蠢蠢欲动的世家大族,同时稳固李弘的太子之位。 所有的骂名也有武则天来背,可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帝王之术,厉害不? 好在上官仪孙女上官婉儿当时正在襁褓之中,连同其母被送入宫廷,日后造就了一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传奇。 上官仪凭借孙女的显贵而得以平反,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并被以礼改葬。 【觉得好看的 可以关注本公众号:章无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