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心理分析的治愈因素是什么下


  摘要
  在我从事心理分析学习与实践的20余年中,曾经反复问自己,也问了许多资深的心理分析家这样一个问题:"心理分析究竟是如何把病人治好的?"或者说:"心理分析的治愈因素何在?"尽管问的是同样的问题,但是往往会得到许多不同的回答。——申荷永
  心理分析之意义和价值:治愈与发展(下)
  文 | 申荷永
  4:发展与内在成长
  若是我们有机会来问荣格,心理分析之治愈因素到底是什么,那么,荣格或许会告诉我们"容纳"(contain)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其中的发展与转化。这也是沙盘游戏治疗创立者卡尔夫的必然回答:"自由与保护的空间"。
  心理分析的治愈观是与发展的观念结合在一起的。爱能治愈,是因为爱能促使人发展;自我治愈与自我探索一起发挥作用;感应的治愈力量也在于对无意识自性的唤醒。于是,这里所要阐述的"发展观",不是普通的发展心理学所描述的个体的发展与阶段,而是心理分析目的与实践中所体现与包含的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有两个专业的概念直接涉及心理分析的发展观。其一是"内在儿童"(inner child)及其发展,其二便是"容纳"或"承受性"(contain and container)或称之为"容量"与"容器"。内在儿童更多地包含着无意识的成分,往往涉及自性的涌现与成长。而容纳与承受性或容量与容器,则更多地被用来描述意识自我的提升与扩展。
  在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内在儿童主题的出现,不管是表现在梦中,还是通过其他的心理分析的形式,总是与自性化过程的开始与发展有关。于是,意识到内在儿童的存在,与其沟通以及帮助其发展,已经涉及了心理分析目的与实践的本质性内容。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性转折,也正是他对于自己内在儿童的发现。那便是他1916年前后所做的梦,梦中的孩子是活着的,也正是生动的无意识的生命力的体现。而荣格也意识到,与这内在的儿童的沟通,就是他心理分析发展的道路。于是,积极想像的最初构想也由此产生。
  就"容纳"与"承受性"或容量与容器而言,培养意识自我的容纳与接受,以及扩展意识自我的空间,都同时包含着治愈与发展的双重意义。荣格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心理分析好比乘船出海去钓鱼。海洋的下面象征着无意识的存在,而"鱼"可以被看做是来自无意识的礼物。但是,并非从无意识获得的礼物越多就越好,因为这与你所乘的船的大小或其承载力,也就是意识自我的容量与容器是有关的。
  从治疗的角度来说,许多心理的冲突与困难,往往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容量与容器有限,承受不了生活的压力或容纳不了无意识的涌现所致。于是,意识自我的容量与容器的扩充与发展,或承受力与承受性的加强与提高,在这心理分析的发展中也就包含了治疗与治愈。
  5:时机转化与治愈
  当我把有关心理分析治愈因素的话题,请教于乔·汉德森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时机"。那正是在他的书房,美国旧金山北面山里的一个六角亭式的别致建筑。书房的墙壁上挂着两幅中国的山水画,而在其书桌上的一个镜框里,则有着用中文繁体书写的"時機"。
  我们常用"炉火纯青"形容一个人的特殊造诣,其中也变包含了这时机的把握和运用。中国有谚语曰:"敇天之命,惟时惟机",此之谓也。其中也正是《易经》之极深而研几的功夫体现。
  我第一次见到乔·汉德森是1997年,正是他93岁生日的一天,玛丽·乔·斯宾塞(Mary Joe)在家设宴为他祝寿,还特意邀请了汤姆·科茨夫妇(Thomas Kirsch)和约翰·比贝(John Beebe)。
  我曾在瑞士爱诺思基金会1996年的圆桌会议上做了有关"以心为本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Heart)的报告,没想到汉德森读了它并给予热情的评价。我知道这是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作为荣格第一代的学生,象荣格一样,他对于《易经》和中国哲学有着很好的基础。
  2000-2002年,我作为旧金山荣格心理分析研究院的国际学者,有了更多的接触汉德森的机会。有的时候是去他家上课,有的时候是让他帮我做心理分析,有的时候则只是看望他。汉德森曾在1962年瑞士分析心理学年会上,提出了有关"文化无意识"的观点,希望用此概念来补上个体潜意识和原型理论(集体无意识)之间的一个环节,随后的几十年中也一直致力于这一理论的完善。而我自己在瑞士跟随亚考比(Mario Jacoby)做心理分析的时候,非常关注"文化情结"的作用与影响,并把它看作是"文化无意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汉德森对此十分欣赏,并且给予了我许多的鼓励。
  有次在他家里上课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同学问他:你目前是最著名的荣格心理分析家,从事心理分析70余年,那么你自己应该是分析得很清楚,很透彻,不会再受"情结"所困了吧。
  汉德森的回答是:"我仍然有我的情结。"
  大概是看到同学们差异的眼神,这眼神似乎是在说:哇,你从事心理分析这么久的时间若是还有情结,那这心理分析有用吗?于是汉德森慢慢地说:"心理分析还是有用的,正是由于经历过心理分析,我才知道我的情结在什么地方,并且学会了如何绕过那些"情结"。"
  就我的理解而言,汉德森所说的"绕过情结",实际上是以"发展"包容了"治愈",从治愈中获得了转化。回溯70年以前,年轻的汉德森正是需要心理上的医治,漂洋过海去找荣格。这既是其重要的机缘,也是其生活的转机。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荣格鼓励他去英国读取医学博士学位。汉德森一面在英国读书,一面利用假期从英国到瑞士和荣格一起作心理分析。于是,对于他来说,这心理分析也正是他自身发展的过程,治愈中包含着发展,发展中包含着治愈与转化。
  6:心灵的真实性
  我曾与约翰·比贝讨论有关心理分析的治愈因素。他听了我的诸多采访和思考后说:"荷永,信我,获得心灵的真实性足已。"心灵的真实性,如同斐乐蒙之与荣格,其中已是包含了治愈的关键与心灵的境界。
  在1998年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约翰·比贝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做了主题发言,题目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其中,他讲述了自己的一个梦,以及他的老师汉德森对此梦的分析。
  那还是在约翰·比贝与汉德森刚开始做心理分析不久,他也是由于自己的生活与心理危机去寻求帮助的。在梦中,他梦到了附近洗衣店的中国老板娘,吴太太。吴太太看起来很不高兴,衣着陈旧,满脸倦容;她的丈夫整日赌博,很少理睬她。
  约翰·比贝说,他并没有觉着这梦有什么特别,只是随便说了出来。反正自己从不赌博,这梦中的吴太太不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但是,作为他的心理分析家的乔·汉德森,却并不是这样轻易把"梦"放过,而是用十分认真的态度,与他一起来探索这梦的意义。在汉德森的帮助下,约翰·比贝说,他开始接受这梦中的意象所呈现的意义。尽管自己,意识层面的自己,从不赌钱,但实际上确实一直在"赌博",把自己的意识和精力"赌博"在了工作之中,而完全忽视了自己内在的需要与存在,那正是梦中"吴太太"的象征。若是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术语,那么这梦中的吴太太也就是约翰·比贝的"阿尼玛",是灵魂、灵感与创造的源泉,而就当时来说,她是委曲求全,是贫穷与受苦的。
  于是,自从有了这样的认识与理解,有了这种内在的沟通与交流,约翰·比贝开始关注自己的阿尼玛。把西方思想作为满足意识努力的他,开始把东方思想作为充实其内在需要的内容。于是,他学习中国的哲学,学习《易经》……几年后,他说,他又梦到了那洗衣店的吴太太。吴太太这次在梦中显得特别高兴,穿着美丽的旗袍,尽显东方的魅力。而她高兴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她的丈夫不再"赌博"了,而是非常关心与体贴她,就在梦中还买了冰淇淋给她……
  心灵的真实性也正是心理分析之积极想象的基础与体现,其中也包含了心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整性。这种人格的完整,包含着意识与无意识的整合,自性对于人格面具和阴影的统合,内在儿童的成长,意识自我容量与容器的扩展,也包含着与自己内在阿尼玛或阿尼姆斯的结合与协调。阿尼玛常被看做是灵魂、灵性和创造的源泉,这种结合与协调,本身也包含着治愈的作用,以及自性化的发展。
  7:自然与感应
  当我与我的心理分析师亚考毕(Mario Jacoby)和鲁西克(Louis Vuksinick)讨论有关问题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作为分析师,我们只管分析,治愈是上帝的事……"他们也会说:"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治愈是奇迹。"但是其中已包含了这样一种意境:努力去做你该做的心理分析工作,治愈自然就会出现。
  作为职业的心理分析师,他们也曾反问我:"那你认为到底是哪些因素能够起到治愈的作用呢?"
  我回答说:"是感应"。
  与分析师Mario Jacoby
  这是基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一种回答。我把"感應"作为发挥中国文化心理学意义的第一原则,它包含着荣格用"共时性"(synchronicity)所表达的"心灵的真实性"(the reality of the psyche),以及心灵的自主性(the autonomy of the psyche)。《易经》之咸卦不仅仅与乾坤一起合成天地人之三才的象征,而且也包含了"感應"的心理法则。正如《易经·系辞》中的阐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感應"中所包含的是"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所反映的是"移情"、"共情"和"共时性"的心理分析效果。若是说爱能治愈的话,那么也是其中有了感应的发生;即使是自我治愈,不管是把心理分析家作为工具还是镜子,其中也包含着感应的作用。因而,"感應"是治愈的重要因素,有"感應"也就会出现自然而然的奇迹般的治愈。
  我也曾从"观感化物"入手,将感应表述为"感应心法"。其中既包含了命名与启蒙(naming and initiating),驯化与滋养(tmaing and nurturing),时机与转化(timing and transforming);同时也包含了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以及"感应"所包含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在此"观感化物"的意境中,所包含也正是心理分析之治愈与转化。
  心理分析是一种艺术,治愈是奇迹。但治愈也是一种努力,治愈也是内在的发展。我们想用荣格的三位"病人",来介绍心理分析之治愈与发展的实践。他们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保利,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蒂安娜·摩根。他们是科学与思想的伟人,也是普通的心理分析病人。在他们的身上,展现着心理分析之治愈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全文完)
  (本文节选自《分析心理学》,申荷永著。经作者授权刊出,转载请注明出自微信公众号"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
  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创办人:申荷永
  研究院简介:http://www.psyheart.org/16/12.html
  研究院QQ群:79448734
  电话:400-878-3393
  官网:http://www.psyheart.org/
  专业学习论坛:http://www.psyheartbbs.org/forum.php
  申荷永新浪微博:"荷永"
  申荷永新浪博客:"洗心岛"
  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关注"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每日更新
网站目录投稿:芷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