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在路上


  "喂,在哪里?"
  "在路上。"
  "哦,这样,张××又到北京非访,准备一下马上出发。"
  "明白。"
  这应该是她今年第五次进京非访。领导安排了,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简单准备,我即刻赴京。坐上和谐号高铁,举目窗外,那再熟悉不过的村庄、工厂、山川、河流向后疾驰而去,时速三百多公里呀,眼前一片晕眩,我闭目养神,过往的一幕幕就像疾驰而去的倒影,在脑中刷刷而过······
  记的第一次进京接她,是四月初,我在高院值班,赶上清明小长假,正赶往济南火车站,准备回家扫墓祭祖。这时,领导电话"在哪里?""在路上。""继续北上,进京接访。""好的。"然后,改变行程,向京出发。见了面,我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一面听她哭诉,一面耐心相劝。时间已近午夜,"太晚了,早点歇息,把材料给我,替你想想办法。""好吧。"次日,一整天,不吃不喝,以泪洗面,无法完成任务,郁闷。第三天清明,惦记着扫墓,劝"回去吧。",不语。午饭后,再劝,拒绝,更郁闷。无奈,给家里电话"不能回家,代劳。"下午,终于同意,马上购票。回家真好,哪怕蜗居,何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行在徒劳无益的路上?五一长假后,结束了高院值班,回到单位,想着她的事,上门,协商,"判决已生效,申请再审吧。""我不相信。"再协商,"你们这是拖延。"无语。她的案件属家庭纠纷,上访前对方步步紧逼,他进她退,上访后,她不依不饶,她进他退,无数次协商,数不清的方案,始终不能契合,无数的可能都变成了不可能,但她非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无奈,很无奈,真的感到了江郎才尽。我多次劝"为什么就不能退一步呢?""不能!""过个常人的日子不好吗?""这都是被逼的。""你已年过花甲,难道永远走在上访路上?""我要说法。"这就出现了她经常行在上访路上,我便走在了接访路上。
  调整到信访科工作后,彻底打乱了原来的生活节奏,你要随时准备出发,经常行走在进京赴省的路上,常常有同学朋友电话"在哪里?",答"在路上",然后不容置疑"晚上小聚,老地方不见不散""哦,我······"还没等说完,那边电话已是忙音。屈指一算,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外已有一百多天,去掉双休日、节假日,乖乖,多半时间在出外路上。唉,有时我自己也不明白,他们怎么就这么的执着?在基层接触的案例还少些,在高院值班一个月,真的见识了很多,有的夫妻二人组团上访,有的老少全家齐上阵,难道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家里的地不管了?自己的生意不顾了?上访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五六岁、十多岁的孩子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在孩子的眼中这个世界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他们幼小的心灵会播下怎样的种子?有时我按捺不住,诘问他们这样值不值,对不对,该不该,但犹如隔靴搔痒,甚至不屑一顾。四川的一位老太太在高院附近租了房子,长期上访。一位上访人已按国家标准对其进行了足额赔偿,并签署了协议,但钱到手后,他又不干了,"为什么人家×××赔偿了那么多,我的那么少?",于是,长期走上了上访之路。更有甚者,一位当事人上访了三十多年,生生把信访处的邢主任从"小邢"上访成了"老邢"。这些长期不能化解的案例,有的已经过三级终结,甚至最高院也有了定论,但他们往往以偏概全,瞒天过海,甚至毫无道理,媒体披露的案例中确有冤假错案并不鲜见,但这也使他们往往偏执的内心给予强大的支撑。有的信访案件,天价赔偿,谁也不知依据何在;有的判决生效了,却无法执行,于是乎上访,领导自有高见,既然被执行人没有能力,那就别按判决办了,让有钱的拿,嘿,你别说,事还真的办成了;有的本是好无道理的上访案件,却不惜以重金来息访,信访无小事嘛,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反正不从自己布袋里出,更重要的是,钱没放进自己的布袋。······不一而足。哎呦,头疼。
  我有时犯神经,瞎琢磨,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到底怎么造成的?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趋之若鹜,会投入到这个队伍中去?当然,某君会说,国民的文化素质、法治观念有待提高。还有君会说,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表现,特定阶段的特殊现象,何必大惊小怪,等等,等等。我要说,法院系统每年审结数百万起案件,引起上访的案件和这个分母比,可能微不足道,但就是这么个小小的分子,却酿就了这么一支浩浩荡荡的上访大军,这是否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我们是法治国家,法治是国家生存的基石,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信访制度必然是依法治国的重要补充,当然要依法治访,必须依法开展工作,否则,那就本末倒置了。某些君会说,讨论什么法治人治,太幼稚了吧。哎,我撞破头也不明白,怎么就幼稚了,宪法和党章里明明写的很清楚嘛。目前,信访制度的确还不尽人意,在实践中也确实有待逐步摸索完善。如若任其偏离法治轨道,甚至以牺牲法律为代价,单纯就息访为信访,又何如投鼠忌器、侵蚀国家的基石?急功近利、粉饰太平的短视行为要不得呀!诸君,我们法治建设的道路是不是还路漫漫其修远兮,而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艰难地行走在路上?······
  "旅客朋友们你好,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北京站马上就要到了,请······"我的思绪被打断。
  "叮铃铃"这时,手机也适时发电,是信访局进京值班的同志,真服了。
  "到了没有?"
  "马上,在路上。"
网站目录投稿: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