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武将有自己的亲随部队。比如说张飞有"十八骑燕将",关羽则有"五百校刀手"。这些亲随部队不在正规编制内,而是类似于"家丁"的性质,他们的薪饷、训练和管理都由主将自己负责。 但不要以为这群"家丁"的战斗力就差,恰恰相反,这些人对主将忠心耿耿,又由主将亲自挑捡编选,负责训练,他们的薪饷要高于一般士兵很多,装备质量也是部队中最好的,战斗意志也远远胜过那些正规部队。 那么,关羽这五百校刀手是从哪里找来的呢? 大家记得,当年关羽保护着两位嫂嫂千里走单骑的时候,曾经在卧牛山下遇到周仓和裴元绍。周仓、裴元绍以前在黄巾军中张角手下为将,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周仓和裴元绍就率领余部在卧牛山落草为寇,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这支人马总共有四五百人。 公孙瓒与袁绍打仗,被袁绍击败,公孙瓒自焚而死,麾下的第一猛将赵云杀出重围,流落江湖。一路行来,路过卧牛山,遇到裴元绍劫马,两人动起手来,裴元绍岂是赵云的对手,被赵云手起一枪,刺死于马下。赵云挟威上山,就收服了这四五百人马,占山为王。 赵云本来就是个将才,在公孙瓒麾下时是"白马义从"中的一员将领,正规军出身,训练士兵作战很有一套办法。收服了卧牛山匪帮以后,赵云就对这支匪军加以改造。着重思想教育,加强军事训练,以正规军的标准对这群匪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赵云的着力培训下,这支部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革命道路,获得了新生,思想进步,纪律严明,作风优秀,战斗素养过硬的集体。成为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威武之师。 关羽千里走单骑之后,与张飞、刘备在古城兄弟重聚,重敲锣鼓再开张。重新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这时候关羽就想起了在卧牛山的这四五百人马,于是派周仓前去召集旧部。这中间周仓还与赵云发生了一些摩擦。 与赵云相认后,刘关张三兄弟与赵云兵合一处,重新整编。由于周仓是这群人马的老首长,这五百支人马就由周仓率领,也就归关羽管理,以这群人为班底,构成了"五百校刀手"的编制,成为了关羽的亲随部队。 喜欢三国的朋友都能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赵云和张飞有过多次配合作战,也与黄忠有过配合,甚至还和魏延一齐并肩战斗过,但从来没和关羽一齐配合作战。为什么呢?因为关羽这个人心眼比较小,由于这支部队是赵云训练出来的,刘备让赵云组织中军护卫,关羽怕赵云瞄上他这五百人马,关羽就尽量躲着赵云,不给他开口的机会。 这五百校刀手的成员组成都是黄巾军余部,在卧牛山当草寇,没有什么亲人,随着关羽东征西杀,了无牵挂,在关羽帐下,吃喝用度不愁,忠诚度就很高。 刘备弃樊城、走当阳,携民渡江之时,曾经派关羽率领这支部队到江夏去向刘琦求援 ,"即修书令云长同孙乾领五百军往江夏求救"。当时形势恶劣,刘琮献城投降曹操,曹操追兵渐近。刘琦手中还有一支水军在江夏驻守。为防刘琦再生异变。刘备就让关羽带着这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去江夏掌控住局势,夺取兵权,看住刘琦,以防不测。 曹操兵败赤壁,取道乌林北还,诸葛亮派关羽在华容道设伏拦截曹操败兵,就是率领着这五百校刀手。曹操率残兵败将行至华容道,忽听"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关羽手提青龙偃月刀,拦住去路。演出了"捉放曹"的一段传奇。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趁曹军北还,江东人马未至,荆州地区陷入势力真空的大好时机,积极向外发动扩张。收零陵,取桂阳,得武陵,张飞和赵云都立下了攻城拔寨之功。而华容道放走曹操的关羽尚是戴罪之身,他主动请缨,去攻取长沙,就率领的是这支"五百校刀手"。关羽向诸葛亮请战,诸葛亮说长沙城有老将黄忠坐镇,"有万夫不当之勇",关羽被激,知道赵云取桂阳,张飞取武陵都是率领三千兵马,关羽决定"不须用三千军,只消本部下五百名校刀手",去攻取长沙城。 关羽北征襄樊,这五百校刀手也随之出征,直到失荆州,败走麦城之时,这五百校刀手仍然不离不弃地守卫在关羽的身边。关羽率残军困守麦城,向驻扎在上庸的刘封求救,但救兵迟迟不至,"手下止有五六百人,多半带伤"。可见这支部队的战斗意志的坚定和高度的忠诚。 这五百校刀手的家乡在遥远的卧牛山,他们都参加过黄巾起义,又落草为寇,亲人们早已在乱世中离散或去世,这些人与关羽多年朝夕相处,关羽这个人对底层士兵特别关爱,"亲士卒而骄于士大夫",和士兵们彼此之间感情很深,将士们都感念关羽的恩义,对他忠心耿耿,宁愿随之死战也不忍弃之而去。 关羽被擒遇害后,"五百校刀手"就不再见形迹。这群在乱世中的五百个汉子们见证了一个英雄的辉煌和没落,陪他走完了这段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