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对读书有相当功利的意识。比如每次看到名人读书的故事,羡慕、敬意也油然而生,忍不住想给学生讲讲。名人书读得多,读得用心,而且读以致用,名人之所以为名人也。于是,包括教师在内的很多人都以名人为榜样,激励青少年学生热爱读书。 在我们大讲名人如何发奋读书的时候,其实有意无意就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读书可以成名,反过来说,要成名就得读书——这毫无疑问是功利主义者的逻辑。这时,我们无意间就忽视了理性思维,名人能有几个?既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名人,显然读书不是也不应该是为成名而准备。 很多人常常不自觉地就把自己圈进了功利主义的牢笼,而且还很"高尚"地想把别人也诱进去。也许你没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你一再拿名人做例子,就是在以功成名就为诱饵,企图把人家推进你所谓的"美好前程"。同时,也不忘提醒人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这样一下子就把人置于山高水远的"无涯苦"之中了。 就像一些教师讲起课文总要说什么思想什么道理什么意义,我们许多人在鼓励学生读书的时候,也总是会说读某本书会使你得到这样那样的知识,这知识也一定是有用的。而且,我们还会说什么书不要读,因为它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为"意义"而读书。要是谁读书没有读出点名堂,他就算白读,浪费光阴。这种读书要求对许多成人来说都不太有吸引力,何况对小小少年! 为了高分,学生们除了放弃自由阅读,毁弃想象力,把"满分作文"之类的教辅书奉为"葵花宝典",还有别的途径吗?问问那些考生,他们除了课本和作文"葵花宝典",还读过几本像样的书?为了考试,很多学生都挤不出一点时间翻翻经典名著。与此同时,所谓的语文教育,事实上已经退化为"字词句段篇章"这样剁饺子馅似的极其琐碎而缺乏系统性的功利化教学,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表现得机械而被动。如此,原本最应该有趣的语文教育却成了最不受学生欢迎的科目。 假如我们不再用功利主义的意识去"指导"小学生读书,少谈些意义、价值、理想,多点读书的宽容之心,多些参考,少些"必读",由少年们自由选择,让读书"学习"转变为读书享受,读书或许更有可能成为多数人的生活,而不只是一种令人高山仰止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