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陶瓷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南海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海南省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历代陶瓷器,是以陶瓷为载体来展现中国历代陶瓷艺术风格之美,从而达到传承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的作用。 海南省博物馆二期陶瓷馆主要展出的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精美陶瓷器,涵盖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各类陶瓷器对研究中国陶瓷史、海外贸易史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甄选了四类馆藏的陶瓷器文物与读者共赏。 一、陶器类 陶器是将泥土通过手工、慢轮、快轮等方式捏塑成型,经过700-900℃的高温烧制而成的器皿。根据《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记载:"陶器必良,火齐必得。"陶器作为石器时代重要的生活用品,体现了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国内外考古学者一直把陶器作为研究古代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参考,部分考古学者还把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划分出"陶器时代",由此可见,陶器包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历程。 根据考古发掘显示,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这一时期的农业、畜牧业发展相对于旧石器时代有了质的飞跃。陶器作为原始农业发展的伴生物,最初是作为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来使用,其烧造材质和外形都比较简单质朴。随着原始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充满各类装饰图案的彩陶开始出现,丰富多样的彩陶纹饰,传递了原始人类无限的审美情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曾先后产生了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两种文化的彩陶工艺特别发达,其中以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存世最多,保存最为完整,为我们研究新石器时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海南省博物馆馆藏的2件马家窑文化彩陶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马家窑文化彩陶是在仰韶文化彩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彩陶可分為泥质和夹砂两类,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彩陶陶坯呈橙黄色,器表磨光,陶质细腻。新石器时代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原始居民们将自然界的风貌和农业、畜牧业、渔猎结合在一起,衍生出一种朴素、抽象、动感的审美意象,这种原始的审美意象更多地体现在原始陶器的装饰风格上。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深受这种审美风格的影响,其图案多以圆圈纹、漩涡纹、水波纹、网格纹、菱形纹为主,有的彩陶纹饰还搭配上鱼纹、鸟纹、蛙纹等动物图案。馆藏的一件马家窑彩陶双耳罐(图一),高17厘米,长12厘米,宽8厘米;材质为泥质陶,胎面磨光,胎体橙黄;微敞口,颈部略短、呈筒形,削肩鼓腹,小平底,颈腹之间安有双耳;口沿内外均绘有菱形简洁纹饰。此器腹上两周连体菱形纹、网格纹、点状纹装饰。此罐器形规整,造型古朴,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典型器物。 半山类型(约公元前2900年-前2350年),是马家窑文化彩陶晚期的一个类型,其陶器以红陶为主,并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半山类型彩陶的装饰风格是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各类纹饰。馆藏的马家窑彩陶壶(半山类型)(图二),高48.4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13.4厘米;侈口,短颈,鼓腹,小平底,腹中下部装饰双耳;颈部绘有网格纹,肩腹部以对称分布的大圆圈为主体,构成黑红彩绘制的多重连续涡纹,圆圈区域用黑彩线条绘制网格纹,并搭配有红色彩绘。罐身纹饰设计动感强烈,彩绘和陶器底色配合,红、黑两彩交相辉映,器表打磨光亮,是半山类型彩陶典型器。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们创造出了绚丽的彩陶文化,其纹饰中的各类象征性的图案,都是原始人类自然生活、农业生活、朴素的世界观在陶器上的一种映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现。 二、釉下彩瓷 釉下彩瓷又称"窑彩",是一种瓷器装饰工艺手法,一般是用色料在晾干成型的陶坯上绘制纹饰,再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釉,入窑经高温(1200-1300℃)一次烧造而成的瓷器,其瓷器釉色柔和透亮,色彩鲜艳,不易脱落。 长沙窑作为中国釉下彩瓷的发源地,在唐代首创了釉下彩和釉中彩装饰艺术,并巧妙地将传统器物装饰如划花、镂雕、模印、堆贴、捏塑、剪纸等技法移植过来,创造出一种风格迥异的装饰手法,其彩绘装饰从单一的褐彩逐渐发展到褐、绿两彩,从斑点图案发展到状物写实,这种独特的彩绘艺术和丰富的釉色变化装饰富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馆藏的一件唐代长沙窑贴花执壶(图三),高19.5厘米,底径9厘米。壶身呈瓜棱状,口沿敞开,颈部呈筒形,溜肩,壶腹饱满圆润;壶底呈假圈足;壶肩装置有八角形短流口,其对面安一把手;壶腹、流口底部采用堆贴加褐彩装饰法装饰树叶纹饰。器物通体造型浑厚质朴,颇具唐代长沙窑独特的风韵。 青花瓷器作为釉下彩瓷的一个品种,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瓷器品类。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料在白瓷胎上绘画,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高温焙烧成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器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给人明净、素雅之感,颇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原始的青花瓷创烧于唐代的河南巩县窑,到了元代,景德镇聚集了大量的制瓷工匠和画师,元青花的制造工艺日趋成熟,青花瓷器造型日趋精美。青花的青料有苏麻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浙料、珠明料等品种。明清两代,青花瓷步入昌盛时期,成为当时国内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 清代的瓷器工匠们更好地掌握了珠明料和浙料的炼制技术,生产分工更加细致,青料蓝色呈色如翠毛般娇媚,似蓝宝石般明快。清代青花瓷绘采用了分水与晕染技法,使青花的蓝色可分出浓淡深浅的色阶,富有立体层次之感,渗透出中国画"墨分五色"的韵味,达到了青花艺术表现的最高水平。馆藏的清代青花缠枝莲纹罐(图四),口径19厘米,底径24厘米,高50厘米;器形丰满端庄,短颈,鼓腹,足底外撇;口沿、底部绘有蕉叶纹,罐身绘制缠枝西番莲纹饰;胎体细腻坚实,修胎严整致密,釉质凝厚肥润,白中闪青;青花发色浓郁典雅,画工颇为精湛。此罐保存完好,品相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三、釉上彩瓷 釉上彩是在高温烧制成的白釉或者单色釉瓷上进行彩绘,二次入窑经600-900℃低温固化烧造而成的瓷器,通常包括青花加彩、五彩瓷、珐琅彩瓷、粉彩瓷等品种。釉上彩瓷器制作技艺在明代嘉靖和万历时期达到高峰,到了清代康雍乾时期,珐琅彩和粉彩瓷器的出现,使釉上彩瓷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巧夺目。 粉彩作为清康熙末年出现的一种低温釉上彩,是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用墨线起稿,然后在图案内填上一层玻璃白,彩料施于玻璃白之上,再经过画、填、洗、吹、点等技法将颜色晕开,经720-750℃的低温烧成的瓷器品种。粉彩瓷器由于在彩料中掺入粉质,使每种颜色都富有层次,粉润柔和,秀丽雅致,故有"软彩"之称。吉祥纹饰题材的粉彩瓷在清代十分盛行,其装饰多采用动物、植物及静物的造型的谐音,包含着吉祥祝福的美好寓意,例如蝙蝠的"蝠"与幸福的"福"谐音,用蝙蝠的形象为符号代替幸福构成吉祥纹饰,表达出人们祈福求吉的愿望。 馆藏的黄地粉彩开光三羊开泰盘(图五)为清代粉彩吉祥纹饰瓷器的典型器。此盘口径34厘米,底径22厘米,高5.5厘米。盘内口沿饰一周回纹,以红、白、粉、绿彩勾描;内壁以黄釉为地,其上绘粉彩缠枝花卉衬托四个圆形开光,开光内绘有三只羊,寓意"三阳开泰";盘心为黄地描金篆体"寿"字,篆法古朴,字体圆润;外壁饰以三组粉彩缠枝花卉,纹饰勾描细腻,线条流畅,釉色淡雅柔和;盘底饰有红彩书"大清光绪年制"官窑款识,庄重典雅。"三羊开泰"的瓷器纹饰除了蕴含吉祥寓意之外,也从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君为阳、父为阳、夫为阳"的封建伦理观念。 赏瓶初名为"玉壶春瓶"。清雍正为了赏赐功臣,颁布旨意命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所创烧;乾隆时期,赏瓶开始盛行,其造型柔美俊秀,深得清代统治者的喜爱。馆藏的粉彩云蝠纹赏瓶(图六),口径14.5厘米,底径10厘米,高40厘米;撇口长颈,圆腹圈足,撇肩部突棱一周,为清代晚期流行的赏瓶式样。瓶口装饰一圈如意云头纹,瓶肩装饰金彩弦纹,其间描绘祥云图案及粉彩缠枝花卉纹图案;瓶底圈足一周描绘缠枝莲花卉,瓶外壁通体以粉彩描金装饰;瓶身颈部和腹部绘制主题云蝠纹,五色云朵环绕红色蝙蝠四周,象征着"洪福齐天"的美好意愿。 四、颜色釉瓷 颜色釉是指在釉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不同的窑温和焰性中烧造,瓷器会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釉色。我国最早的颜色釉诞生在商代中晚期,当时的陶工们制陶时将草木灰涂抹在陶坯上,草木灰熔融后形成了玻璃态物质,显示出轻微的光洁度,陶器表面有了很薄的光亮层,原始青瓷就此出现。随着历朝历代烧造工艺的不断发展,颜色釉从单一的青色逐渐发展出白、黄、蓝、红、茶叶末等多种颜色。 1.青釉 青釉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瓷色,是在陶坯的胎体上施以含有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青色釉料,再入窑经还原气焰烧造而成的瓷器,俗称"青瓷"。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开始出现,到了三国两晋时期,青瓷的烧造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釉质由淡色的薄釉发展成呈色较深的青灰釉,造型装饰技术也更加丰富。南北朝时期的青瓷采用含铁量较低的白瓷土作为原料,使得青瓷胎质更为细腻,发色更为纯正,佛教的莲瓣纹题材的装饰开始运用到青瓷装饰上。唐代是青瓷烧造技术的大发展时期,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部门,青瓷的生产更加规模化和专业化,"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南方越窑青瓷独树一帜,其中的"秘色"青瓷更是享有盛名。宋元时期,政府积极发展海外贸易,青瓷作为主流贸易产品输出海外,此外,哥窑、汝窑、耀州窑等窑口专烧青瓷产品,使青瓷达到了"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境界。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言:"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由此可见,南宋政府专门设置官窑烧造青瓷,其青瓷粉青似玉,冰裂细腻,有璞玉般的美感。而宋元时期的浙江龙泉窑,则将青瓷烧造技术推向了巅峰。龙泉窑自古以烧造青瓷而闻名于世,其主要产区在今浙江省龙泉市。该窑创烧于三国两晋,直至清代才开始衰落,窑火共延续了1600多年。龙泉窑瓷器质量精美,以刻、划花为主要装饰纹样,除供给民用、官用以外,还大量外销。南宋时期,龙泉窑创烧出梅子青与粉青;元明两代,龙泉窑优质的青瓷输出到东南亚及欧洲各国,深受外国消费者的喜爱。龙泉窑青瓷常见的纹饰有缠枝花卉、龙凤、双鱼、云朵等,装饰题材十分丰富。 古代的海外贸易主要靠船运,海难和海战吞没了无数的商船,外销瓷随沉船在海底沉睡达数百年,时至今日,人们把它们打捞出来,使这些瓷器重见天日,"海捞瓷"之名由此而来。南海诸岛自古是中国船舶的重要驿站,出水的海捞瓷主要有青釉、白釉、青白釉、青花瓷几种类型。南海海域沉船所遗留的各类海捞瓷是海南省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瓷器釉色浓厚,青翠可人,虽经千百年海水的浸蚀,依旧光彩照人。馆藏南海出水的元代龙泉窑双鱼洗(图七)是南海海域打捞的龙泉窑青瓷佳品。器物高3.6厘米,口径12.2厘米,足径5.2厘米;口沿外撇,浅弧腹,圈足;器底施釉,釉色粉青,釉质滋润;外壁刻有莲瓣纹,内底贴饰双鱼纹饰,双鱼首尾相对,鳞纹清晰,鱼身伸展,颇有动感。双鱼纹是龙泉窑青瓷中最常见的装饰纹饰。鱼在古代是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美好象征,古人喜欢用鱼纹作为各类器物的装饰题材,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祝福。龙泉窑的双鱼纹饰不仅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美满,也从侧面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2.白釉 白釉作为颜色釉瓷的传统瓷色之一,自南北朝开始,在我国历朝历代均有烧造。唐代北方白瓷烧造技术发达,有着"南青北白"、"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美誉;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窑白瓷细腻洁白、瓷质精良;《新增格古要论》记载:"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卵白釉瓷又称"枢府瓷",釉色白微青,温润失透,深受元代统治者喜爱;明代永乐时期创烧出甜白釉,其釉色温润如玉,给人以温柔恬静之感,故名"甜白";此外,明代的德化窑白瓷以其精美的造型装饰艺术和烧造工艺,享誉海内外。 德化窑隶属我国通商口岸之一的泉州。该窑创烧于宋代,明代瓷器烧造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产品外销,故外销瓷大量生产。德化窑有青白釉、酱釉、黑釉、白釉等瓷器品种,其白瓷产品被世人称为"中国白",其中的白瓷观音造像题材最受世人推崇。馆藏的两件明代德化窑犀角杯,龙虎纹犀角杯和鹤鹿纹犀角杯,形态小巧,装饰精美。龙虎纹犀角杯(图八),口径约10.9厘米,底径4.7厘米,高约8厘米;杯口沿呈波形,直腹,卧足,杯两角凸起,象征犀角;外壁一面用贴塑手法分别饰龙虎,上下相望;左侧饰梅花一枝,装饰画面相映成辉。鹤鹿纹犀角杯(图九),口径约10.6厘米,底径4.2厘米,高约6.1厘米;外壁贴塑梅枝及鹤鹿纹,象征"鹤鹿同春";釉呈乳白色;体积较小,胎体轻薄;口沿呈波形,斜直腹,卧圈足;杯两角凸起,造型典雅别致。梅花是明代盛行的装饰题材,象征着当时高雅闲趣的社会风貌。这两件馆藏犀角杯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是难得的历史艺术珍品。 3.黄釉 黄釉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汉族陶瓷装饰艺术,其基础釉是铅釉,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低温烧制而成。黄色在中国历代都被视为尊贵高雅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先人们就已建立起方位与颜色对应的关系说,皇家祭祀活动便是这些传统观念的重要体现。古代宫廷的各类祭祀活动,在不同的方位配对相应颜色的颜色釉瓷器。清代颜色釉瓷器的使用更有着严格的规定,根据《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清代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尊卑有别,不得僭越。"可见清代宫廷对颜色釉瓷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界定,不同釉色的瓷器代表着不同地位的等级身份,现存的颜色釉瓷器对我们研究清代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馆藏的清代光绪年间的黄釉盖豆(图十),口径15厘米,底径14.5厘米,高25厘米,装饰宝珠钮盖,通体满施黄釉,器身雕有凸起的回纹、变形如意纹、弦纹、变形海水纹等图案,底座下方刻有"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底款。据考证,该器物为皇宫祭祀时的专用器物。因黄色的"黄"与皇帝的"皇"为谐音字,因此黄釉成为清代皇宫瓷器御用釉色。 4.茶叶末釉 茶叶末釉是古代铁结晶釉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失透状,釉面黄绿掺杂,古朴清丽,颇似茶叶细末,俗称"茶叶末釉"。它起源于唐代的黑釉,是釉中铁、镁与硅酸化合而成的结晶产物。馆藏的清代茶叶末釉瓶(图十一),口径7.2厘米,底径15厘米,高33厘米;瓶身直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比例协调,姿态匀称;通身施茶叶末釉,釉面滋润,釉色苍古;器形规整,浑厚庄重,做工精细,配上"大清光绪年制"的底款,彰显出端庄古朴的历史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本馆馆藏的四类陶瓷器,不仅具备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一定的教育和研究价值,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以及南海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2017年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将設立新的陶瓷展厅,馆藏陶瓷器的利用率也会有大幅度提升,观众届时可以从二期馆藏陶瓷展中领悟中华陶瓷文化的精髓,并会对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有更深一步的认知和了解。